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一个高水准的综合性、一体化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旅游交通作为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将以旅游交通组织为切入点,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分析度假区旅游交通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改善措施,进而促使度假区的旅游发展。
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消耗、费用消耗、以及效果因素。旅游交通既包括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同时也涵盖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苏州西南城郊的旅游目的地,是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不同,度假区下辖两镇一街道,旅游景区贯穿整个行政区域,这对内部旅游交通组织提出了很高要求。内部旅游交通建设和管理是度假区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影响度假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度假区的形象塑造和游客的体验感受。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区20周年的历史阶段,从旅游交通出发理顺发展思路,有利于度假区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交通现状分析
1.对外交通分析。目前,随着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一系列区域大型通道的建设,度假区对外区域交通联系已经基本完善。与周边区域及苏州中心城区联系通道主要有: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苏州站/京沪高速铁路苏州北站,高速公路-苏州西绕城高速公路(光福出口、西山出口),快速路-南环路/北环路(太湖大道)。但是从游客感受来看,城际交通虽然便利,但是度假区位于苏州城郊,城内交通耗时较长,尤其是缺乏快速直达公交线路联系,造成游客以自驾作为到度假区旅游的首选,自驾游比例占到游客總量的90%。
2.内部交通分析。度假区的内部交通主要由集散中心、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水上交通及停车设施组成。近年来,度假区过多关注道路交通的建设,却忽视了旅游交通其它部分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加强及慢性交通的完善,使得度假区交通体系并未呈现明显的旅游交通特色。
(1)集散中心。度假区现设有一处集散中心,位于海洋馆东侧,目前只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设置有游船码头,但未设置公交首末站,基本没有发挥交通集散功能。随着2012年以来度假区5A级景区的创建,集散中心体系正在构建中,最终如何发挥各级集散中心的左右,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公共交通。苏州太湖度假区与市区联系线路共有8条,可联系木渎灵岩山、苏州火车站、苏州汽车南站等枢纽,无直接联系快速班车。内部线路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出行,缺乏为旅游服务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总体来说,度假区公交发车间隔普遍偏长,末班时间偏早,线路密度不够,对游客来说出行不便。
(3)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包括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目前,度假区仅在金庭镇入口处设有一处自行车公共租赁点,度假区内星级酒店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但仅对住客开放。从道路条件来看,像陆上进出金庭必经的太湖大桥为南北向两车道,没有非机动车道,这使得整个区域内慢行交通的沟通存在瓶颈,且出行安全性不高。
(4)水上交通。目前,度假区水上交通有会员制游艇俱乐部和游船两种模式。会员制游艇俱乐部对普通游客来说价格门槛过高,虽然运营状况良好,但受众太小,对于度假区整体的水上交通组织影响不大。游船作为大多数游客的首选,却无固定线路和班次,码头设施简陋,且多为非法营运,有较大安全隐患。且太湖水上为公共水域,水上旅游线路没有统一规划,与水上货运线路有冲突,造成度假区未能发挥占据太湖腹地的特色,旅游交通多样性暂未充分发掘。
(5)停车设施。度假区中心区沿环太湖大道设置有路边停车场6处,共有泊位约500个,根据调查,高峰期实际泊位需求可达800-1000个,供需矛盾突出;金庭镇主要结合景点以及农家乐位置有3500个泊位,泊位总量基本满足现状停车要求。结合度假区全年全时段考虑,度假区接待游客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游客出行受到时令性产品(如碧螺春、杨梅、枇杷、橘子)的影响,每年的4、5月份以及十一黄金周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间段,周末节假日也存在出行高峰。同时,除高峰期外,度假区的停车设施又有明显的闲置及资源浪费现象。
二、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交通优化措施
1.完善对外交通衔接。融入苏州市快速交通系统,增强度假区对外交通便捷度,提升度假区吸引力。重点加强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旅游公交专线与苏州市区的衔接,完善与快速路的衔接与建设,同时理顺外来交通与游客集散中心的关系,既做到外来便捷性的提高,又保障内部交通的有序。
2.构建多方式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1)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各级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集散中心设置公交首末站、接驳车、自行车等换行交通选择,限制自驾车进入景区,引导外部到达自驾车转换景区内部旅游专线通往各个景点,或是通过接驳车转换公共交通、水上交通、慢行交通等内部旅游交通。
(2)公共交通。在对外设置旅游专线及快速公交的基础上,设置旅游景区内部专线公交及专线浏览观光车,加密景区内部专线公交班次。根据交通建设的发展,做好与今后地铁出入口或是公交站点的接驳交通设置。
(3)慢行交通。落实与完善《苏州市环太湖风景路规划》中慢行服务设施设置要求,形成以驿馆和驿站为主体,以驿亭以及自行车租赁点位补充的慢行服务设施体系,特别是结合今后太湖大桥复线桥的建设意向,充分考虑慢行交通与金庭镇的联系,实现慢行系统的区域全覆盖。加强景区景点与慢行线路协调,慢行线路走向需考虑景观景点布局,同时加密慢行沿线景观建设。优化慢行道路铺装形式,优化线路树种配置与环境相协调,结合滨湖滨水空间优化慢行线路断面,滨湖滨水一侧可增设慢行栈道、结合主要景观节点设置滨水平台,增加亲水性,提高慢行交通吸引力。
(4)水上交通。统一规划限制水上货运交通的进入,加强水上交通管理。构建联系度假区沿湖主要景点以及集散中心的内部水上线路,便于景区景点之间的客流转换;西山岛可开设水上环岛观光线路,与西山环岛慢行、公交游线共同构成内外环路,丰富旅游交通层次,提升旅游交通品质。
(5)停车设施。从近期来看,可加强度假区交通分期分时管理及分类别管理,逐渐减少路边停车位;从远期来看,结合各级集散中心建设,原则取消景观道路沿线停车位,合理建设大规模停车场地,满足游客车辆的停放及集散需求,逐渐淡化游客自驾习惯。
三、结论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大景区,从交通现状看没有体现旅游的特色,主要还是以城市常规交通组织模式来组织对内对外的交通。为了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整合旅游资源,度假区需要从旅游交通的角度考虑下一步交通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对度假区对外、对内交通的分析,建议通过加强对外快速交通、旅游公交建设,增加景区公共交通可达性,建议内部交通将慢行系统、游船、公共交通、自驾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搭配,提供多方式特色化交通方式,从而构建度假区新的交通体系,打造出滨湖度假区的独有特色,推动度假区旅游的新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R].2012.
[2]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2005,(5):5—7.
[3]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冯立光,等.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8(6).
[5]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消耗、费用消耗、以及效果因素。旅游交通既包括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同时也涵盖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苏州西南城郊的旅游目的地,是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不同,度假区下辖两镇一街道,旅游景区贯穿整个行政区域,这对内部旅游交通组织提出了很高要求。内部旅游交通建设和管理是度假区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影响度假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度假区的形象塑造和游客的体验感受。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区20周年的历史阶段,从旅游交通出发理顺发展思路,有利于度假区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交通现状分析
1.对外交通分析。目前,随着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一系列区域大型通道的建设,度假区对外区域交通联系已经基本完善。与周边区域及苏州中心城区联系通道主要有: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苏州站/京沪高速铁路苏州北站,高速公路-苏州西绕城高速公路(光福出口、西山出口),快速路-南环路/北环路(太湖大道)。但是从游客感受来看,城际交通虽然便利,但是度假区位于苏州城郊,城内交通耗时较长,尤其是缺乏快速直达公交线路联系,造成游客以自驾作为到度假区旅游的首选,自驾游比例占到游客總量的90%。
2.内部交通分析。度假区的内部交通主要由集散中心、公共交通、慢行交通、水上交通及停车设施组成。近年来,度假区过多关注道路交通的建设,却忽视了旅游交通其它部分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加强及慢性交通的完善,使得度假区交通体系并未呈现明显的旅游交通特色。
(1)集散中心。度假区现设有一处集散中心,位于海洋馆东侧,目前只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设置有游船码头,但未设置公交首末站,基本没有发挥交通集散功能。随着2012年以来度假区5A级景区的创建,集散中心体系正在构建中,最终如何发挥各级集散中心的左右,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公共交通。苏州太湖度假区与市区联系线路共有8条,可联系木渎灵岩山、苏州火车站、苏州汽车南站等枢纽,无直接联系快速班车。内部线路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出行,缺乏为旅游服务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总体来说,度假区公交发车间隔普遍偏长,末班时间偏早,线路密度不够,对游客来说出行不便。
(3)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包括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目前,度假区仅在金庭镇入口处设有一处自行车公共租赁点,度假区内星级酒店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但仅对住客开放。从道路条件来看,像陆上进出金庭必经的太湖大桥为南北向两车道,没有非机动车道,这使得整个区域内慢行交通的沟通存在瓶颈,且出行安全性不高。
(4)水上交通。目前,度假区水上交通有会员制游艇俱乐部和游船两种模式。会员制游艇俱乐部对普通游客来说价格门槛过高,虽然运营状况良好,但受众太小,对于度假区整体的水上交通组织影响不大。游船作为大多数游客的首选,却无固定线路和班次,码头设施简陋,且多为非法营运,有较大安全隐患。且太湖水上为公共水域,水上旅游线路没有统一规划,与水上货运线路有冲突,造成度假区未能发挥占据太湖腹地的特色,旅游交通多样性暂未充分发掘。
(5)停车设施。度假区中心区沿环太湖大道设置有路边停车场6处,共有泊位约500个,根据调查,高峰期实际泊位需求可达800-1000个,供需矛盾突出;金庭镇主要结合景点以及农家乐位置有3500个泊位,泊位总量基本满足现状停车要求。结合度假区全年全时段考虑,度假区接待游客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游客出行受到时令性产品(如碧螺春、杨梅、枇杷、橘子)的影响,每年的4、5月份以及十一黄金周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间段,周末节假日也存在出行高峰。同时,除高峰期外,度假区的停车设施又有明显的闲置及资源浪费现象。
二、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交通优化措施
1.完善对外交通衔接。融入苏州市快速交通系统,增强度假区对外交通便捷度,提升度假区吸引力。重点加强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旅游公交专线与苏州市区的衔接,完善与快速路的衔接与建设,同时理顺外来交通与游客集散中心的关系,既做到外来便捷性的提高,又保障内部交通的有序。
2.构建多方式的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1)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各级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集散中心设置公交首末站、接驳车、自行车等换行交通选择,限制自驾车进入景区,引导外部到达自驾车转换景区内部旅游专线通往各个景点,或是通过接驳车转换公共交通、水上交通、慢行交通等内部旅游交通。
(2)公共交通。在对外设置旅游专线及快速公交的基础上,设置旅游景区内部专线公交及专线浏览观光车,加密景区内部专线公交班次。根据交通建设的发展,做好与今后地铁出入口或是公交站点的接驳交通设置。
(3)慢行交通。落实与完善《苏州市环太湖风景路规划》中慢行服务设施设置要求,形成以驿馆和驿站为主体,以驿亭以及自行车租赁点位补充的慢行服务设施体系,特别是结合今后太湖大桥复线桥的建设意向,充分考虑慢行交通与金庭镇的联系,实现慢行系统的区域全覆盖。加强景区景点与慢行线路协调,慢行线路走向需考虑景观景点布局,同时加密慢行沿线景观建设。优化慢行道路铺装形式,优化线路树种配置与环境相协调,结合滨湖滨水空间优化慢行线路断面,滨湖滨水一侧可增设慢行栈道、结合主要景观节点设置滨水平台,增加亲水性,提高慢行交通吸引力。
(4)水上交通。统一规划限制水上货运交通的进入,加强水上交通管理。构建联系度假区沿湖主要景点以及集散中心的内部水上线路,便于景区景点之间的客流转换;西山岛可开设水上环岛观光线路,与西山环岛慢行、公交游线共同构成内外环路,丰富旅游交通层次,提升旅游交通品质。
(5)停车设施。从近期来看,可加强度假区交通分期分时管理及分类别管理,逐渐减少路边停车位;从远期来看,结合各级集散中心建设,原则取消景观道路沿线停车位,合理建设大规模停车场地,满足游客车辆的停放及集散需求,逐渐淡化游客自驾习惯。
三、结论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大景区,从交通现状看没有体现旅游的特色,主要还是以城市常规交通组织模式来组织对内对外的交通。为了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整合旅游资源,度假区需要从旅游交通的角度考虑下一步交通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对度假区对外、对内交通的分析,建议通过加强对外快速交通、旅游公交建设,增加景区公共交通可达性,建议内部交通将慢行系统、游船、公共交通、自驾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搭配,提供多方式特色化交通方式,从而构建度假区新的交通体系,打造出滨湖度假区的独有特色,推动度假区旅游的新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R].2012.
[2]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2005,(5):5—7.
[3]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冯立光,等.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8(6).
[5]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