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部分地方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的工程中急进求成、只看重目前的就业与经济利益,不顾自身条件和学科基础,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竞相设置学科,盲目扩展学科领域。在盲目的建设和发展中,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学科。因此,本文针对学科建设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对策
一、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学科是科研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推动力,是高校人才的培养基地,是高校的关键与核心。学科建设是学校能否提升竞争力,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为了能获得教育资源,一些高校没有科学定位,在学科发展中,忽略了对学科建设的深刻认识,只注重学科规模以及门类,片面追求“高、大、全”,从而丢失了其特色。
(一)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在高校改革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希望早日成为综合性的大学,争相扩展学科领域,不顾自身条件和学科基础,不考虑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致使学科门类齐全的地方高校遍地开花。虽然学科数量有所增加了,但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力量分散,资金资源分配不合理。
(二)学科在高校的层次和功能定位不清,学科重置率较高:一些地方高等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层次、类型、传统等,给一些重复设置的学科进行不同功能和发展方向的定位。在具体的学科建设中,某一学科定位是什么,学生就业前景如何,学校并不清楚。高校没有学科特色研究方向,造成学科发展前景堪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一些高校没有分析自身基础和办学条件,使得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受到冷落,面临生存危机。由于学科建设缺乏目的性,使得学校成了什么学科都有,却什么学科都不强的局面,难以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学校整体竞争力也下降。
(三)刚性统一的评价制度:从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来看,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这对多以非学术性研究型为重心的地方高校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种统一化的评价制度不仅无助于竞争,而且产生了误导作用。
(四)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观念:广大民众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求上所谓的名牌大学。同时,我国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社会用人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人为的对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做出等级和身份评价,这导致一些地方高校为了生存,在学科建设中向名牌大学看齐,丢掉特色。
(五)市场意识的负面导向:高等教育是高度社会化的活动,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又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等多元属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与客观要求。从产业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市场需要。许多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缺乏理性以及长远眼光,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是资源的紧缺性,另一方面是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地方高等学校受利益驱动而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力量不集中,重点不突出。
对于地方高等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学科建设只有突出自己的特点,集中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方面,才能确立学校的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等学校增强自身竞争力,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加強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它对学者、生源、经费等要素的吸引力和获取能力,那么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中,首先是学科竞争力。学科有特色,在国际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这是高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低,只要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看它有没有高水平的特色学科。特色学科的形成,不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队伍的作用。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感召力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团队的吸引力,一定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汇集,使学校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强大的师资队伍会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其研究成果会为社会经济提供服务,从而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就是是学科重点建设与发展,本质是通过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找到学校整体发展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达到学校整体协调和全面发展,实现提高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目的。
学科间内在联系使它对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碰撞,能够产生新火花,产生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的参与,交流与渗透能够给其他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特色学科是高校重点优先发展的学科,能够获得学校外部和内部的更多各项支持,在科研立项后,资金投入使得学科建设飞速展开,给其他学科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特色学科建立起实验室、科研器械,其他学科都可以利用,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建设,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整个教育工作发展,推动全校所有学科上水平、上台阶。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学科前沿,突出高校特色,围绕地域性相关产业升级立项建设一批学科,加大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育力度,贯彻落实高校学科建设梯次推进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校内部建立学科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完善学科建设二级管理模式,明确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权利和责任。成立学校、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团队。学校学科建设总负责人由校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学科建设负责人由院长担任,院长是学院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成员由相关学科带头人及科研团队组成。
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学科建设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施行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每个学科制定出本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任务。学校将以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学科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按期拨付相关学科建设经费。
(四)探索按项目建设方式改革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学校制定学科建设任务书,作为各学科资金拨款的依据;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实行学校按照项目建设方式进行集中管理、总量控制,经费使用采用前期启动建设与后期成效建设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期拨付,前期拨付一定比例的经费,之后,按照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拨付其余经费。
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使用效益和效率。争取更多的国家、省级科研立项的支持,同时,校内自筹经费拓宽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
总而言之,特色学科的建设对于地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方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特色学科建设。地方高等学校应集中优势资源在学科建设某些点形成突破,形成学科建设的亮点,才能够在某一领域内与国家高等学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关键词】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对策
一、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学科是科研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推动力,是高校人才的培养基地,是高校的关键与核心。学科建设是学校能否提升竞争力,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为了能获得教育资源,一些高校没有科学定位,在学科发展中,忽略了对学科建设的深刻认识,只注重学科规模以及门类,片面追求“高、大、全”,从而丢失了其特色。
(一)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在高校改革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希望早日成为综合性的大学,争相扩展学科领域,不顾自身条件和学科基础,不考虑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致使学科门类齐全的地方高校遍地开花。虽然学科数量有所增加了,但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力量分散,资金资源分配不合理。
(二)学科在高校的层次和功能定位不清,学科重置率较高:一些地方高等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层次、类型、传统等,给一些重复设置的学科进行不同功能和发展方向的定位。在具体的学科建设中,某一学科定位是什么,学生就业前景如何,学校并不清楚。高校没有学科特色研究方向,造成学科发展前景堪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一些高校没有分析自身基础和办学条件,使得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受到冷落,面临生存危机。由于学科建设缺乏目的性,使得学校成了什么学科都有,却什么学科都不强的局面,难以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学校整体竞争力也下降。
(三)刚性统一的评价制度:从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来看,评价标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这对多以非学术性研究型为重心的地方高校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这种统一化的评价制度不仅无助于竞争,而且产生了误导作用。
(四)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观念:广大民众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求上所谓的名牌大学。同时,我国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社会用人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人为的对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做出等级和身份评价,这导致一些地方高校为了生存,在学科建设中向名牌大学看齐,丢掉特色。
(五)市场意识的负面导向:高等教育是高度社会化的活动,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又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等多元属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与客观要求。从产业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满足市场需要。许多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缺乏理性以及长远眼光,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是资源的紧缺性,另一方面是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地方高等学校受利益驱动而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力量不集中,重点不突出。
对于地方高等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学科建设只有突出自己的特点,集中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方面,才能确立学校的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等学校增强自身竞争力,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加強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它对学者、生源、经费等要素的吸引力和获取能力,那么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中,首先是学科竞争力。学科有特色,在国际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这是高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低,只要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看它有没有高水平的特色学科。特色学科的形成,不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队伍的作用。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感召力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团队的吸引力,一定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汇集,使学校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强大的师资队伍会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其研究成果会为社会经济提供服务,从而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就是是学科重点建设与发展,本质是通过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找到学校整体发展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达到学校整体协调和全面发展,实现提高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目的。
学科间内在联系使它对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碰撞,能够产生新火花,产生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的参与,交流与渗透能够给其他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特色学科是高校重点优先发展的学科,能够获得学校外部和内部的更多各项支持,在科研立项后,资金投入使得学科建设飞速展开,给其他学科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特色学科建立起实验室、科研器械,其他学科都可以利用,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建设,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整个教育工作发展,推动全校所有学科上水平、上台阶。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学科前沿,突出高校特色,围绕地域性相关产业升级立项建设一批学科,加大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育力度,贯彻落实高校学科建设梯次推进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校内部建立学科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完善学科建设二级管理模式,明确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权利和责任。成立学校、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团队。学校学科建设总负责人由校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学科建设负责人由院长担任,院长是学院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成员由相关学科带头人及科研团队组成。
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学科建设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施行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每个学科制定出本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任务。学校将以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学科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按期拨付相关学科建设经费。
(四)探索按项目建设方式改革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学校制定学科建设任务书,作为各学科资金拨款的依据;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实行学校按照项目建设方式进行集中管理、总量控制,经费使用采用前期启动建设与后期成效建设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期拨付,前期拨付一定比例的经费,之后,按照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拨付其余经费。
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使用效益和效率。争取更多的国家、省级科研立项的支持,同时,校内自筹经费拓宽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
总而言之,特色学科的建设对于地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方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特色学科建设。地方高等学校应集中优势资源在学科建设某些点形成突破,形成学科建设的亮点,才能够在某一领域内与国家高等学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