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季度,内蒙古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转、调、创”亮点频现。但与此同时,以传统要素支撑的增长模式尚未根本性转变,新旧动力转换、新旧产业接续步伐仍需加速,投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经营环境仍然严峻,金融风险发生率上升,创新驱动仍待时间。总体看,化解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任重路艰。下一步,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聚焦点,把握着力点,抓住关键点,加快“五大任务”落地生效,巩固提升经济平稳向好局面。
经济增长仍以传统要素支撑,经济增长持续力亟待增强
一季度,在外部发展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艰难背景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2%,较上年同期快了0.2个百分点,好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一季度表观数据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经济增长3.78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冶金建材、化学三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13.8个百分点。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金融业、房地产业贡献率2.8个百分点。以粮油、食品、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为主的传统消费对消费贡献率较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汽车类消费贡献率大幅提升为16%,而同为改善类消费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俱类、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对消费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偏弱,贡献率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和1.7、3.8个百分点。总体上,全区经济增长依靠能源工业和传统消费拉动,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缓慢,亟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重塑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经济发展持续力。
新旧产业接续不畅,供给侧结构调整任重路艰
一季度,全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占工业主导地位的冶金建材、化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拖累工业增速同比放缓1.4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降幅明显,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回落13.9个百分点,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力逐步减弱。同期,农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业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4.3和3.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虽提速明显,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15%,但不足以抵消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力减弱、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放缓形成的缺口。为此,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和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成长需同时发力,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改善供给结构,助力新旧产业平稳接续,推动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投资下行压力不减,扩大有效投资难度加大
一是主要领域投资空间缩减。工业投资方面,一季度,制造业投资拉动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采矿、电力等传统行业投资下滑对投资的影响更为明显,两者对投资的贡献累计减少8.7个百分点。后期,受传统投资品需求不足和“去产能”双重约束,预计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加大。房地产投资方面,一季度,在宽松信贷政策下,地产销售有所回升,但全区商品房待售面积仍近1400万平方米,高库存压力抑制地产投资复苏,短期内对投资企稳贡献有限。目前,投资增长更多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其总量不足工业投资的一半,在现行投资结构下,依靠基建投资带动投资规模上行较为困难。二是实体经济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央行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59.2%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企业家信心指数为43.7%,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3、15.5个百分点,企业对市场预期仍然谨慎,贷款积极性不高。一季度,全区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环比分别回落1.9和0.7个百分点,结合票据融资和企业短期贷款总体增加来看,企业投资意愿并无改善。三是民间资本活力尚未有效激发。一季度,全区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加上PPP模式仍处探索推进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框架与法规体系,且项目的总体回报率全国范围内仅为6%左右,其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民间资本活力尚未有效激发。下阶段,需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等方面发力,尤其要关注民间资本发展,加快理顺PPP模式体制机制,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企业经营压力不减,“降成本”制度环境仍需优化
近两年,我区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惠企政策的落实效果与企业预期仍存一定差距,政策落实通道不畅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尚存在“降低企业成本就是减少政府收入,给企业减负就是给政府加压”的错误认识,相关部门在制定惠企政策相关配套措施上力度还不够大,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出台不及时,甚至出现“不作为”,造成政策空转。初步统计,当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占84.5元,同比上升2.3元。煤炭、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水泥等6个主导行业成本已经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出现“倒挂”现象。其中,煤炭和水泥行业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高达116.2%和128.1%。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9%,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2.9%,亏损面接近30%。下一步,需聚焦政策执行环节,完善惠企政策落实机制,破除部门利益束缚,加快推进与“降成本”目标兼容共生的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降成本”制度环境。
金融风险发生率上升,去债务任务艰巨
从金融领域看,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4年处于“双升”区间,一季度,全区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7.31%,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近50%的不良贷款分布于煤炭开采业、化学原料和制品业、房地产及建筑业等5大行业,不良贷款的上升将降低银行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支持,我区主导行业资金流将更加紧张,同时,三角债、互保互联导致的信用违约问题也加重了系统性风险。从地方债务情况看,2015年,全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5675.5亿元,政府债务率达到104.7%,已超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100%),处于较高风险水平。长期而言,债务余额将只增不减,2016年全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依然很大。置换债券虽可以暂时缓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压力,但也增加了地方融资平台继续扩大债务风险的可能,即便此后新增的债务不属于地方债务,也与政府脱不了干系,一旦发生债务风险,政府仍需要承担无限责任。下一步,需重点防范债务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管理,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创新能力待提升,创新引擎需持续发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高质量有效供给,我区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2015年,我区每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4%;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仅为全国总量的0.8%和1.5% 。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开放性、研发性和市场组织体制,应对“互联网+”颠覆式创新能力有限。二是创新项目支撑不足。当前,双创基地、孵化器大量涌现,但多数缺少项目支撑,部分创新平台出现为项目而项目,创新项目科技含量待提升。三是支持创新的“硬政策”有待加强。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虽逐步完善,但尚未形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的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金融支持、财税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不足,对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制约。四是支持创新的“软服务”有待完善。双创基地、孵化器多以场地服务以为主,融资支持、技术扶持、创业培训、管理辅助等功能不足,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为此,亟需从供给侧入手,加大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创新,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
(负责人:杨臣华; 成员:付东梅、刘 军、田晓明)
责任编辑:张莉莉
经济增长仍以传统要素支撑,经济增长持续力亟待增强
一季度,在外部发展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艰难背景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2%,较上年同期快了0.2个百分点,好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一季度表观数据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经济增长3.78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冶金建材、化学三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13.8个百分点。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金融业、房地产业贡献率2.8个百分点。以粮油、食品、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为主的传统消费对消费贡献率较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汽车类消费贡献率大幅提升为16%,而同为改善类消费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俱类、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对消费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偏弱,贡献率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和1.7、3.8个百分点。总体上,全区经济增长依靠能源工业和传统消费拉动,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缓慢,亟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重塑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经济发展持续力。
新旧产业接续不畅,供给侧结构调整任重路艰
一季度,全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占工业主导地位的冶金建材、化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拖累工业增速同比放缓1.4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降幅明显,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回落13.9个百分点,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力逐步减弱。同期,农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业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4.3和3.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虽提速明显,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15%,但不足以抵消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力减弱、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放缓形成的缺口。为此,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和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成长需同时发力,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改善供给结构,助力新旧产业平稳接续,推动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投资下行压力不减,扩大有效投资难度加大
一是主要领域投资空间缩减。工业投资方面,一季度,制造业投资拉动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采矿、电力等传统行业投资下滑对投资的影响更为明显,两者对投资的贡献累计减少8.7个百分点。后期,受传统投资品需求不足和“去产能”双重约束,预计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难度加大。房地产投资方面,一季度,在宽松信贷政策下,地产销售有所回升,但全区商品房待售面积仍近1400万平方米,高库存压力抑制地产投资复苏,短期内对投资企稳贡献有限。目前,投资增长更多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其总量不足工业投资的一半,在现行投资结构下,依靠基建投资带动投资规模上行较为困难。二是实体经济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央行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59.2%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企业家信心指数为43.7%,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3、15.5个百分点,企业对市场预期仍然谨慎,贷款积极性不高。一季度,全区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环比分别回落1.9和0.7个百分点,结合票据融资和企业短期贷款总体增加来看,企业投资意愿并无改善。三是民间资本活力尚未有效激发。一季度,全区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加上PPP模式仍处探索推进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框架与法规体系,且项目的总体回报率全国范围内仅为6%左右,其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民间资本活力尚未有效激发。下阶段,需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等方面发力,尤其要关注民间资本发展,加快理顺PPP模式体制机制,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企业经营压力不减,“降成本”制度环境仍需优化
近两年,我区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惠企政策的落实效果与企业预期仍存一定差距,政策落实通道不畅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尚存在“降低企业成本就是减少政府收入,给企业减负就是给政府加压”的错误认识,相关部门在制定惠企政策相关配套措施上力度还不够大,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出台不及时,甚至出现“不作为”,造成政策空转。初步统计,当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占84.5元,同比上升2.3元。煤炭、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水泥等6个主导行业成本已经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出现“倒挂”现象。其中,煤炭和水泥行业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高达116.2%和128.1%。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9%,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2.9%,亏损面接近30%。下一步,需聚焦政策执行环节,完善惠企政策落实机制,破除部门利益束缚,加快推进与“降成本”目标兼容共生的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降成本”制度环境。
金融风险发生率上升,去债务任务艰巨
从金融领域看,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4年处于“双升”区间,一季度,全区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7.31%,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近50%的不良贷款分布于煤炭开采业、化学原料和制品业、房地产及建筑业等5大行业,不良贷款的上升将降低银行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支持,我区主导行业资金流将更加紧张,同时,三角债、互保互联导致的信用违约问题也加重了系统性风险。从地方债务情况看,2015年,全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5675.5亿元,政府债务率达到104.7%,已超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100%),处于较高风险水平。长期而言,债务余额将只增不减,2016年全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依然很大。置换债券虽可以暂时缓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压力,但也增加了地方融资平台继续扩大债务风险的可能,即便此后新增的债务不属于地方债务,也与政府脱不了干系,一旦发生债务风险,政府仍需要承担无限责任。下一步,需重点防范债务风险,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管理,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创新能力待提升,创新引擎需持续发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高质量有效供给,我区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2015年,我区每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4%;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仅为全国总量的0.8%和1.5% 。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开放性、研发性和市场组织体制,应对“互联网+”颠覆式创新能力有限。二是创新项目支撑不足。当前,双创基地、孵化器大量涌现,但多数缺少项目支撑,部分创新平台出现为项目而项目,创新项目科技含量待提升。三是支持创新的“硬政策”有待加强。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虽逐步完善,但尚未形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的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金融支持、财税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不足,对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制约。四是支持创新的“软服务”有待完善。双创基地、孵化器多以场地服务以为主,融资支持、技术扶持、创业培训、管理辅助等功能不足,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为此,亟需从供给侧入手,加大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创新,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
(负责人:杨臣华; 成员:付东梅、刘 军、田晓明)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