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7日,我们如约举行2018年第6期《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全刊导读活动。本期教学月刊共分6个栏目,17篇文章,分别为:本期话题、备课之窗、课堂新探、教学反思、观点主张、期刊导读。每一篇文章的背后凝聚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感悟,每一段文字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正如本刊的宗旨:“为课改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学月刊》注重理论指导,突出实践应用,相信仔细阅读本刊,一定会为教师们的教学带来实际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阅读2018第6期《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一起为自己的数学教学充电。
  一、全刊导读预览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围绕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构建怎样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在课例研究中,又该如何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本期很多的文章、很多的观点,相信仔细读下来,都能给你不一样的启示。
  第一板块:本期话题,构建儿童数学课程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学科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师重视,但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如何打通多元学习资源构建课程,这是大家一直存在疑惑的地方。吴正宪老师,一直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长期致力于数学教学改革,她努力把数学教育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如今,她正带领着她的团队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堂体系的尝试。《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就是吴正宪特级教师团队里的武维民、孙雪娜两位老师撰写的,从三个方面研究课程:①聚焦学科本质,构建融会贯通的数学课程;②打通多元学习资源,构建拓展课程;③打通学科壁垒,构建主题融合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落实儿童数学教育理念。
  在这个板块里,北京市顺义区西辛教育集团和顺义区教育研究与教师研修中心的孙萌、胡立丽、张秋爽老师设计的关于《年月日中的二十四节气》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儿童数学教育课堂体系中实践板块的一次尝试。二十四节气和年月日这两个传统知识与国际计时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对于学生而言,又可以学习到怎样的思想,教师们可以去看一看、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这个板块中,另一篇文章是关于《什么是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这节课是面积的起始课,公开课也很多,相信教师们都有一定的思考,那么北航实验小学的李兰英老师又是如何理解这节课的呢?李老师从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几个板块,给大家呈现了一节课完整的研究过程,相信对大家的教学肯定会有帮助。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李老师是如何围绕学科素养设计教学的。
  第二板块:备课之窗,深度研究一节课
  本栏目中,我们的老朋友、教育大咖,一课研究团队的明星老师,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南欲晓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让思维过程更清晰——简单的推理教学不简单》。关于推理,人教版二年级设置了推理单元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能够正确得到结论,但推理的思维过程不清晰。而这个单元的内容归属于演绎推理的范畴,南老师的文章从什么是简单推理,什么是非A即B,以及推理这节课的各个课堂环节,有内容、有深度、有思考地向大家展示,值得一读。
  另一篇是安徽合肥屯溪路小学的陈家敏《一节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什么是项目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选择现实世界中自己关心的真实问题,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任务,进行积极的、多元的学习。显然,这直接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以学定学,师生共创。在这样有意义的数学任务中,学生能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交际、生活、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三板块:课堂新探,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
  本栏目中有很多好的文章,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如陈娟梅、李明哲老师的《运用图示表征,化解数学广角教学难点——以“烙饼问题”教学为例》。烙饼问题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其蕴含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又渗透着怎样的数学核心素养?陈、李两位老师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即通过用图示表征题意、用图示表征寻找、用贴图使表征辨别优化、用图示表征解决拓展题四种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化解了难点,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在不同要求的图示表征中有所悟、有所想、有所思。
  金雷杰老师的《生本课题背景下学习材料的设计和构建》,周君斌老师的《面积的意义》前概念调查研究。在这一板块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以课例为主体,相信教师们读下来,对自己的教学会有帮助。
  第四板块: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本栏目中,分为两个小板块,一是教例反思,二是课堂诊断。白雪老师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立足于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施国柱老师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则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先试后议,提倡以学生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经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发生、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诊断栏目中,《正视“盲点”,让学习真正发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思考》一文中指出,盲点一般用来比喻认识不到的或被忽略的地方。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盲点是常有的事。针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盲点,文章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环节问题设计、过程直观演绎、练习新旧链接三个方面进行了再构建。文章还建议教学要力图做到正视盲点,寻求突破盲点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构建,真正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板块:观点主张,辩论中的数学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隐藏在学生内心,往往很难体现出来。杨平老师的文章则从数学辩论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数学辩论在课堂上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在探索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时,学生会产生怎样的疑惑,等底等高的前提条件要不要,学生的思考是如何的,在课堂上辩一辩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是异口同声,而是经常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短兵相接”“唇枪舌战”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数学课堂也因数学思维的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而更加精彩。   第六板块:期刊导读,承上启下
  每一期的期刊导读人,都致力于教师们更好地阅读教学月刊,希望能激发教师们的阅读热情,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帮助。上一期曾秀真老师以“一张思维导图引发的期刊导读”为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期刊也记录着我们学习的轨迹。相信如此多的教育大咖为我们指点迷津,如此多的好文章为我们带路引航,我们一定能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更有底气地前行。
  二、美文欣赏
  (一)《整体构建儿童数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赏读
  本文在期刊第4页,由吴正宪特级教师团队的武维民、孙雪娜老师撰写。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了整体构建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尝试。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①聚焦学科本质,构建融会贯通的数学课程;②打通多元学习资源,构建拓展课程;③打通学科壁垒,构建主题融合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落实儿童数学教育理念。首先,文章从聚焦数学本质入手,构建融会贯通的数学课程,以北京教材为例,做了教学内容的纵横梳理,实现学科课程的有效统整。重构目标体系,促进课标到课堂的逐层落位。聚焦单元备课,实现深度学习。其次,文章从多元学习资源入手,构建拓展课程。同样以北京教材为例,列举了很多课本上的内容如何挖掘成为拓展课程。拓展课程不仅仅限于课內,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第三,打通学科壁垒,如何构建主题融合课程。文章从“家庭中的数学”“校园中的数学”“运动中的数学”“节日中的数学”阐述主题融合课程。而从学科的角度又分为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品社学科等,提出如何打通学科壁垒的方法,实现融合课程的目标。
  (二)《方式多元 内容多维——再谈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赏读
  本文在期刊第29页,由胡华波老师撰写。课堂评价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课堂评价的价值取向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从多元角度出发,全面评价学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思维方式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文中提到了几种评价的方式,值得教师借鉴。
  1.自省式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过程,有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意思。自省式评价是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有效手段。
  2.互助式评价。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全面,互助式评价有效弥补自省式评价的不足。课堂上的互助式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更全面,更有深度,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检验,起到竞争、赶超的作用。
  3.引导式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认知不清、深度不够的情况。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候就需要体现。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从不规范到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文中还就课堂评价的内容作了阐述,分别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三方面做了深刻的研究,相信对一线教师会有帮助。
  (浙江省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314000)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先以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为文献资源,获得2000年至2019 年上半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963篇,后运用Cite Space 可视化软件对这963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幼儿园课程改革、园本课程、课程游戏化、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幼儿园教师、课程实施和农村幼儿园课程等,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有生活化课程、园本课程、课程与游戏整合、
【摘 要】“核心素养”成为2016年教育领域讨论的“热词”。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看,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共识,顶层设计下的研究重心转移,整合课程后的拓展日趋丰富。当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数学“核心素养”概念需要厘清,课程内容如何实现合理调整,教师教学理应实现专业多元。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发生转变;相关学科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实现1 X;建立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程度
【摘 要】儿童学习某个数学知识前,自身会存有很多原初认知。这一原初认知与儿童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往往存有差异,且呈现多种形式的相异类型。着眼当前教学中对“相异”类型分析不到位,相应的调正、吸引、丰厚策略不到位的现象,提出基于相异构想的基本教学理念,以期正确评估学习过程中的相异构想及对应调正策略的实施。  【关键词】相异构想;类型;调正  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想法称为
【摘 要】数学单元复习课普遍存在知识点多、杂、乱等特点,当前的许多复习课对学生来说没有新意,无法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对教师而言,不复习不放心,复习了感觉是走过场,这一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的复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赋予复习课一条主线,至始至终贯穿课堂,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模式。  【关键词】数形结合 复习内涵 认知策略 思维品质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般对新授课教学
【摘 要】北师大版新教材非常注重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已有识字量和数学教材所需识字量之间不平衡所产生的矛盾较大,从而对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在调查、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学科整合及进行主题式拓展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字教学 学科整合 主
【摘要】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师驻校(驻园)培养模式,被称为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在培养高质量幼儿园教师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继开展了本科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又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驻园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驻园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生命成长规律,从而找到了中国教育体制下大学与幼儿园及地方政府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共同兴奋点。这一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者,从而实现幼儿
“这里有七彩斑斓的珊瑚,这里有五光十色又凶猛的水母,这里有小巧可爱的热带鱼,这里有凶猛的鲨鱼,这里有调皮的海豚,这里有温顺的白鲸,这里有可爱的海象,这里还有憨态可掬的海豹”。这里是哪儿?没错,这里就是——宁波海洋世界。   我最感兴趣的鱼是“小高鳍刺尾鱼”和“狐狸鱼”。小高鳍刺尾鱼的体态呈卵圆形而侧扁。口小,位于头中间上下颌齿較大,齿固定不可动,齿形扁平而边缘有缺口。   狐狸鱼的体态为:头部
【摘 要】教学导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联系新旧知识关系的纽带。通过对“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导入的课例进行研究,可以将之归纳成四个方面:一是从观察数量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二是从结合图形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三是从自学联想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四是从链接旧知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导入都应始终穿行在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生长点之间,做到寻根而入,顺势而导。  【关键词】正比例的意义 教
【摘 要】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阅读整理,发现问题,分析比较,建立模型,求解模型,解决问题,优化建构,完善模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建模思想;两步计算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建模的意识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摘 要】数学习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熟练、活化基础知识,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三角形内角和”练习课的习题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按认知规律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对“三角形内角和”不同教材的习题从习题类型、习题数量和习题异同点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练习课的习题优选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材比较;练习课;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