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
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2005年,内蒙古经济在三次产业持续加快发展和内外需求强劲拉动下,特别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出现新的亮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和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我们测算全年经济将保持15%的增长速度。上述判断主要基于:
有利因素
一是市场活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经济增长已经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发展阶段,逐渐转入了市场配置资源增强与政府调节更加积极有效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活力成分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
二是从产业发展看,预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较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次产业在2004年共同拉动的基础上,2005年将会继续起到共同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一产业由于2004年农牧业生产获得丰收,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上涨,将会影响到2005年。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导向作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继续保持稳定,畜牧生产将呈现较快增长,畜牧业比重会继续上升,农业生产形势明显趋好。第二产业仍是今后一段时期支撑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和2005年全区相继建成或将要投产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重点项目将为2005年工业较快增长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因素较多。2004年自治区出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会得到不断优化;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交通运输能力、邮电通信能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小城镇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三是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包括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基础产业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因而有利于促进我区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同时,2005年“十五”计划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内蒙古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0月份,全区建设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比重为65.4%,来自国内贷款的资金仅占全部到位资金的16.3%。前三季度我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因此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当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汽车、家庭装饰和旅游等的消费需求不断升温,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预示着消费需求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四是经济增长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摒弃某些限制经济发展的理念、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会有利于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刺激市场力量和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
五是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明朗,国际环境向好。世行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其中美国、日本、欧盟均呈现加快的态势。同时我国周边的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经济增长也在加快。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和全区出口的较快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六是区域合作渐趋加强,有利于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不断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酝酿提速,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规划也在加紧进行中。
不利因素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九年之后首次调息。虽然国家目的在于改善宏观,限制部分投资相对过热的行业,但是,调息一方面有可能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健康的轨道,另一方面,对于刚刚持续升温的消费需求,也会有一定负面影响,有可能对个人供求消费增加成本负担,预期消费有可能延缓。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预计2005年的世界石油平均价格将比2003年每桶高出8美元,这一增幅使世界经济增速放慢0.5个百分点。从外贸形势来看,进出口需求的前景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世界组织的承诺,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调,入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同时,受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2005年出口预期增长幅度将不会高于上年。通过对2005年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分析,我们预测生产总值预计增速将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对策建议
2005年是全区全面完成“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争取全年经济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处理好地区发展与保持全国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我们提出以下调控建议:
1.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适度经济增长的关系,力争保持内蒙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要把握好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关键,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全区上下迸发出前所未有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全区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运行质量的提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全区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改变,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总体有利的大格局没有改变,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国际资本和产业仍在加速向内地转移,这对内蒙古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机遇,极为难得,不容错失。目前内蒙古整体经济运行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稳步向前发展,既要防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又要重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2.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活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以宏观调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既有市场效益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及项目上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企业,降低经济增长的能耗、物耗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规模与质量并举,做到符合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向的投入不减少,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不减慢,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不放松,在发展中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其根本原因应就在于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缓慢,而投入不足又是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符合全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一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用足国家信贷政策,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不搞简单化的“一刀切”,从而不断扩大工业投资的乘数效应。二是要依靠大开放来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是要发挥内蒙古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稀土应用、化工、电子、重型汽车、机械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工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资本利润率,进行生产要素、科技要素的整合和配置。要把“提倡创新重在引进”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坎和市场主体的创业成本;努力改善发展的软、硬条件,依靠资源和环境从国内外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
4.继续抓好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是抓好各项防灾抗灾工作,争取农牧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针对目前部分地区灾情较重的状况,进一步落实救灾的各项措施,抓好生产自救,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二是积极做好农畜产品收购,落实好收购资金和其他配套措施。三是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继续加快生态和水利等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五是积极引导、加快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实现稳定的多渠道的增加农牧民收入。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
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并在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一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流动,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金融、财税支持;五要摒弃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6、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积极贯彻落实内蒙古出台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60条优惠政策,切实放宽准入、真正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要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项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
7、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要进一步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收缴和发放。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建设好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发展趋势分析
展望2005年,内蒙古经济在三次产业持续加快发展和内外需求强劲拉动下,特别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出现新的亮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和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我们测算全年经济将保持15%的增长速度。上述判断主要基于:
有利因素
一是市场活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经济增长已经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发展阶段,逐渐转入了市场配置资源增强与政府调节更加积极有效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活力成分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
二是从产业发展看,预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较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三次产业在2004年共同拉动的基础上,2005年将会继续起到共同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一产业由于2004年农牧业生产获得丰收,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上涨,将会影响到2005年。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导向作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继续保持稳定,畜牧生产将呈现较快增长,畜牧业比重会继续上升,农业生产形势明显趋好。第二产业仍是今后一段时期支撑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和2005年全区相继建成或将要投产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重点项目将为2005年工业较快增长发挥积极作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因素较多。2004年自治区出台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会得到不断优化;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交通运输能力、邮电通信能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小城镇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三是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包括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基础产业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因而有利于促进我区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同时,2005年“十五”计划内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内蒙古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0月份,全区建设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比重为65.4%,来自国内贷款的资金仅占全部到位资金的16.3%。前三季度我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因此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当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汽车、家庭装饰和旅游等的消费需求不断升温,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预示着消费需求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四是经济增长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摒弃某些限制经济发展的理念、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会有利于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刺激市场力量和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
五是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明朗,国际环境向好。世行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其中美国、日本、欧盟均呈现加快的态势。同时我国周边的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经济增长也在加快。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和全区出口的较快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六是区域合作渐趋加强,有利于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分工合作不断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酝酿提速,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规划也在加紧进行中。
不利因素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九年之后首次调息。虽然国家目的在于改善宏观,限制部分投资相对过热的行业,但是,调息一方面有可能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健康的轨道,另一方面,对于刚刚持续升温的消费需求,也会有一定负面影响,有可能对个人供求消费增加成本负担,预期消费有可能延缓。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预计2005年的世界石油平均价格将比2003年每桶高出8美元,这一增幅使世界经济增速放慢0.5个百分点。从外贸形势来看,进出口需求的前景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世界组织的承诺,进口关税将进一步下调,入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同时,受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2005年出口预期增长幅度将不会高于上年。通过对2005年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分析,我们预测生产总值预计增速将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对策建议
2005年是全区全面完成“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争取全年经济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处理好地区发展与保持全国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我们提出以下调控建议:
1.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适度经济增长的关系,力争保持内蒙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要把握好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关键,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全区上下迸发出前所未有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全区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运行质量的提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全区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改变,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总体有利的大格局没有改变,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国际资本和产业仍在加速向内地转移,这对内蒙古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机遇,极为难得,不容错失。目前内蒙古整体经济运行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稳步向前发展,既要防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又要重视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2.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活力,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以宏观调控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既有市场效益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及项目上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企业,降低经济增长的能耗、物耗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规模与质量并举,做到符合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向的投入不减少,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不减慢,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不放松,在发展中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其根本原因应就在于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缓慢,而投入不足又是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符合全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一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用足国家信贷政策,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不搞简单化的“一刀切”,从而不断扩大工业投资的乘数效应。二是要依靠大开放来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三是要发挥内蒙古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稀土应用、化工、电子、重型汽车、机械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工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资本利润率,进行生产要素、科技要素的整合和配置。要把“提倡创新重在引进”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坎和市场主体的创业成本;努力改善发展的软、硬条件,依靠资源和环境从国内外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
4.继续抓好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是抓好各项防灾抗灾工作,争取农牧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针对目前部分地区灾情较重的状况,进一步落实救灾的各项措施,抓好生产自救,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二是积极做好农畜产品收购,落实好收购资金和其他配套措施。三是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继续加快生态和水利等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五是积极引导、加快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实现稳定的多渠道的增加农牧民收入。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
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并在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一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流动,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四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金融、财税支持;五要摒弃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6、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积极贯彻落实内蒙古出台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60条优惠政策,切实放宽准入、真正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要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与增加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项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
7、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要进一步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收缴和发放。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建设好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