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分析,并对其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危机的途径,引导大学生重建科学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重建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16-02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时间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才能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正处在又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人们需要信仰首先不是出于理智思考,而是出于生命的渴望,通过习俗、礼仪和社会心理文化的熏陶而获得信仰。同时人们的信仰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纵观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人信仰上存在问题,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一定市场,科学、真理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自由主义、金钱主义等也是一些人的最爱。
1.2 多变性。由于一些学生崇拜是处于功利或者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一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结果在校园内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相象。
1.3 非理性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1.4 非科学化。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也渐渐渗透到的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于是他们自卑、失望,并转而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于是沉浸在星相、占卜之中。更有甚者相信邪教,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5 世俗化。 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2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对影响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其它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讨论。
2.1 计划经济的后果。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
2.2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2.3 对现实选择的困惑,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现象的对错。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领域内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却失去规范力,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首先,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自我就是权威的环境长大,因此不可避免的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来看待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外来因素的束缚;喜欢标新立异,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创造生活。其次,部分学生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许多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3 大学生信仰的重建
任何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个没有精神支柱,仅为一己私利的人,不可能有持久不竭的创造动力。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学生,将是创造新时代的主力军,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安宁与发展的需要。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教师不能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并对此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还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环节,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互联网,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第三,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学识难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没有崇高的理想,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高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如与大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使其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同时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并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信仰是人的“知”的方面,实践是人的“行”的方面,只有知行合一,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既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能把这一信仰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达到进一步坚定信仰的作用。
3.3 正确对待校园存在的各种思潮。在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正确处理校园内其它的思潮,并给与这些思潮一定自由的空间。这并不会影响共产主义理想的传播,相反百花齐放的校园思想氛围,是有利于在讨论中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共产主义理论有足够的信心。只要本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眼光来对待这些思潮,则能够明显地分析出哪些是有利有益的思想,哪些是有趣且无害的思想,而哪些是有害且必须杜绝的思想。只有在大学生中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才能不致压抑青年们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和谐。但同时也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警惕,对那些对社会稳定和个人身心成长有害的宣传与学说,要给予高度的关注。
总之,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2]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喻红丹.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J].理论月刊2005(5)
[4] 高兆明.信仰危机的现代解释[J].学术研究,2002(4)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重建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16-02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时间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才能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正处在又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人们需要信仰首先不是出于理智思考,而是出于生命的渴望,通过习俗、礼仪和社会心理文化的熏陶而获得信仰。同时人们的信仰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纵观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人信仰上存在问题,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一定市场,科学、真理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自由主义、金钱主义等也是一些人的最爱。
1.2 多变性。由于一些学生崇拜是处于功利或者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一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结果在校园内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相象。
1.3 非理性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1.4 非科学化。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也渐渐渗透到的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于是他们自卑、失望,并转而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于是沉浸在星相、占卜之中。更有甚者相信邪教,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5 世俗化。 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2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对影响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其它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讨论。
2.1 计划经济的后果。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
2.2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2.3 对现实选择的困惑,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现象的对错。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领域内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却失去规范力,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首先,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自我就是权威的环境长大,因此不可避免的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来看待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外来因素的束缚;喜欢标新立异,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创造生活。其次,部分学生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许多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3 大学生信仰的重建
任何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个没有精神支柱,仅为一己私利的人,不可能有持久不竭的创造动力。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学生,将是创造新时代的主力军,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安宁与发展的需要。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教师不能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并对此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还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环节,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互联网,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第三,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学识难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没有崇高的理想,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高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如与大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使其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同时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并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信仰是人的“知”的方面,实践是人的“行”的方面,只有知行合一,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既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能把这一信仰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达到进一步坚定信仰的作用。
3.3 正确对待校园存在的各种思潮。在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正确处理校园内其它的思潮,并给与这些思潮一定自由的空间。这并不会影响共产主义理想的传播,相反百花齐放的校园思想氛围,是有利于在讨论中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共产主义理论有足够的信心。只要本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眼光来对待这些思潮,则能够明显地分析出哪些是有利有益的思想,哪些是有趣且无害的思想,而哪些是有害且必须杜绝的思想。只有在大学生中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才能不致压抑青年们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和谐。但同时也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警惕,对那些对社会稳定和个人身心成长有害的宣传与学说,要给予高度的关注。
总之,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2]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喻红丹.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与重建[J].理论月刊2005(5)
[4] 高兆明.信仰危机的现代解释[J].学术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