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除体育课之外的重要锻炼时间,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及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水平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利用大课间时间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教师应不断总结大课间体育活动经验,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体制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中小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增加学生运动量。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当代学生的饮食体系中存在更多的高盐、高油、高热量食品,更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第二,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形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形式更加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体育精神、集体意识等方面的锻炼,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团队合作,从而促进学生健康、阳光成长。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从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来看,多数学校选择在上午第二节课或第三节课课后开展大课间运动,时间为30分钟。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和集体活动时间。其中,学生自由活动时间采取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打破班级的局限性,让具有相同体育运动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自由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内容包括各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趣味性运动等。集体活动则以班级为单位,主要进行课间操活动,内容包括自编操、跑操、放松操等。根据季节变化、场地条件等灵活调整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尽可能保持新意,满足学生的身心锻炼需求。
第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从本校近三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来看,测试内容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爆发力等,合格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良好率较低,仅为20%左右。学生体能指标下降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整体情况仍令人担忧。客观而言,这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休息不足、饮食习惯不规律等有关,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强度仍有所不足。单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更喜欢自由活动,对集体操活动的参与热情较低。但是在自由活动过程中学生状态较为散漫,难以达到有效的锻炼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及学生组织形式进行重新设计,改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效果。
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第一,创新运动理念,让阳光与关爱洒满心田。运动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小学全面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真正让学生走到操场,在阳光下开展体育活动,树立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对于教师而言,则应负责向学生传递运动理念,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平时的工作投入更多的耐心、细心,用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理念。特别是对于存在运动应激障碍、缺乏运动能力的学生,教师应为其量身设计合适的运动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参与放在第一位,营造和谐、积极的大课间运动氛围。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阳光和关爱,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获得精神层面的陶冶和鼓励。
第二,丰富活动形式,让兴趣与爱好领跑校园。丰富的体育活动形式,是让学生保持运动兴趣的关键要素。不可否认,在近几年来学校大课间体育运动的改进过程中,已经对体育活动形式做出了创新。但体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应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而不是为了形成一种新的固定范式。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因此,应不断探索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够收获快乐,产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负责设计和组织大课间活动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定期更换活动形式和内容,或对多种不同运动形式进行穿插。然后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汰换掉学生不喜欢的运动项目,增加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在此情况下,学生对每天的大课间体育运动都会充满期待,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更活跃的表现。
第三,调整锻炼强度,让竞争与挑战激活斗志。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配合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活动,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为依据,对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进行评价。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体制健康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强度进行合理调整,针对以往运动量、运动强度有所不足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适当增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频次和时间,比如在原有的每天上午开展一次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隔一天开展一次补充活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选择时间开展大课间活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可以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加入富有竞争性、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即使是传统运动操的形式,也可采取班级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锻炼任务。
第四,改进管理方法,让汗水与坚持成就健康。在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运动技能、监督学生的参与,并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运动环境。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在运动过程中抛洒汗水,也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确保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而且,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适度干预,尊重学生运动的自主性。应在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基础上,给予其運动技能、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出勤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学生的体育活动表现。最终,在内外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全面改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成、运动内容等作出改进,可以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收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颜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08):228-229.
[2]卓琪杰,梁伟平,张桂香.小学大课间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探讨[J].才智,2017(17):107.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水平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利用大课间时间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教师应不断总结大课间体育活动经验,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体制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中小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增加学生运动量。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当代学生的饮食体系中存在更多的高盐、高油、高热量食品,更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第二,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形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形式更加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体育精神、集体意识等方面的锻炼,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团队合作,从而促进学生健康、阳光成长。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从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来看,多数学校选择在上午第二节课或第三节课课后开展大课间运动,时间为30分钟。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和集体活动时间。其中,学生自由活动时间采取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打破班级的局限性,让具有相同体育运动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自由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内容包括各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趣味性运动等。集体活动则以班级为单位,主要进行课间操活动,内容包括自编操、跑操、放松操等。根据季节变化、场地条件等灵活调整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尽可能保持新意,满足学生的身心锻炼需求。
第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从本校近三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来看,测试内容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爆发力等,合格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良好率较低,仅为20%左右。学生体能指标下降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整体情况仍令人担忧。客观而言,这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休息不足、饮食习惯不规律等有关,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强度仍有所不足。单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更喜欢自由活动,对集体操活动的参与热情较低。但是在自由活动过程中学生状态较为散漫,难以达到有效的锻炼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及学生组织形式进行重新设计,改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效果。
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第一,创新运动理念,让阳光与关爱洒满心田。运动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小学全面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真正让学生走到操场,在阳光下开展体育活动,树立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对于教师而言,则应负责向学生传递运动理念,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平时的工作投入更多的耐心、细心,用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理念。特别是对于存在运动应激障碍、缺乏运动能力的学生,教师应为其量身设计合适的运动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参与放在第一位,营造和谐、积极的大课间运动氛围。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阳光和关爱,在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获得精神层面的陶冶和鼓励。
第二,丰富活动形式,让兴趣与爱好领跑校园。丰富的体育活动形式,是让学生保持运动兴趣的关键要素。不可否认,在近几年来学校大课间体育运动的改进过程中,已经对体育活动形式做出了创新。但体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应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而不是为了形成一种新的固定范式。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因此,应不断探索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够收获快乐,产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负责设计和组织大课间活动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定期更换活动形式和内容,或对多种不同运动形式进行穿插。然后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汰换掉学生不喜欢的运动项目,增加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在此情况下,学生对每天的大课间体育运动都会充满期待,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更活跃的表现。
第三,调整锻炼强度,让竞争与挑战激活斗志。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配合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活动,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为依据,对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进行评价。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体制健康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强度进行合理调整,针对以往运动量、运动强度有所不足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适当增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频次和时间,比如在原有的每天上午开展一次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隔一天开展一次补充活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选择时间开展大课间活动,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可以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加入富有竞争性、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即使是传统运动操的形式,也可采取班级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锻炼任务。
第四,改进管理方法,让汗水与坚持成就健康。在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运动技能、监督学生的参与,并为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运动环境。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在运动过程中抛洒汗水,也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确保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而且,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适度干预,尊重学生运动的自主性。应在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基础上,给予其運动技能、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出勤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学生的体育活动表现。最终,在内外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全面改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成、运动内容等作出改进,可以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收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颜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08):228-229.
[2]卓琪杰,梁伟平,张桂香.小学大课间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探讨[J].才智,2017(1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