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果子沟一级公路沿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本文对该区域内崩塌的现状、形成机制、危险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明确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新疆;果子沟;崩塌;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479-01
新疆果子沟一级公路沿线崩塌灾害发育,计有19处。各崩塌点主要分布在果子沟干、支流两侧阶地前缘或谷坡地带,尤以果子沟峡谷段最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形成机制与地形陡峻、岩土体疏松破碎、存在软弱结构面或有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地下水活动等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同时也与降水特别是丰水年暴雨、连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修路挖方切坡)等因素关系密切。
1 崩塌分布概况
果子沟沿线的19处崩塌仅有2处分布在宽谷区,其余17处均分布在峡谷段。按崩塌规模划分(崩塌体体积>1.0×104m3为大型、(0.1~1.0)×104m3为中型、<0.1×104m3为小型):大型3处、中型12处、小型4处,以中、小型为主,占总数84%;按组成岩性划分:基岩崩塌13处、碎石土3处、冲洪积土2处,还有1处属于基岩、冲洪积土两者兼有的混合型;按稳定性统计18处崩塌为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差,仅1处基本稳定。19处崩塌之中有12处崩塌壁仍很新鲜,似近几年发生。据访问有5处崩塌为2012年丰水年雨季形成或老崩塌再次发生。
崩塌分布具地带性(沿河谷陡斜坡、断裂破碎带、疏松破碎岩土体被侵蚀临空的侧坡、挖方切坡的公路沿线)、周期性与群发性(丰水年的暴雨、连阴雨时期),并有突发现象。
2 崩塌形成机制分析
本区崩塌的形成机制受控于以下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和因素。
①多发生在地形陡峻的斜坡。一般产生崩塌的地形坡度在45°以上,尤其50°以上最常见,少数近于直立。沿线内19处崩塌,有15处崩塌自然斜坡>50°,其余4处坡度为45~48°。在果子沟峡谷段坡下有河流冲刷(凹岸),掏空坡脚,坡上为陡坡,这种复合地形地貌,有利于崩塌形成。
②岩性疏松和破碎是普遍共性。19处崩塌中3处为基岩风化坡残积碎石土、2处为阶地冲洪积粉质粘土与砂砾石,1处基岩与冲洪积物混合型,其岩性疏松,其余13处为基岩风化破碎岩石,其节理发育,可见三组节理,加之卸荷裂隙和层面构造,已将完整岩体分割成棱角状块体,结合力低,易于失稳而崩塌,尤其在破裂结构面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或相近情况下(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者,更容易失稳而崩塌。
③与构造断裂破碎带有一定关系。
④降水入渗影响。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發期。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
⑤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主要是修公路采石挖方、切坡爆破,使坡体变陡,岩体被震动松动,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⑥长期风化作用,包括冻胀力和植物根系生长挤压力导致山体斜坡岩土体分裂、破碎,发生散落、掉块以至产生小型崩塌,这在本区植被较好的山坡也不乏见到。
⑦所有崩塌产生,其受力状态均以自重引起的剪切力为主,运动形式多伴有滑移、倾斜、坡溜,标准的垂直坠落崩塌仅限于少数陡崖地段。
3 崩塌稳定性与危险性评估
本区现有19处崩塌地质环境条件为:地形陡峻,岩性为第四系者疏松或松散状的坡积碎石土、二级阶地上覆粉质粘土与底砾,是基岩者则为裂隙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与卸荷变形已显得很破碎,部分还靠近构造断裂带,稳定性比较差,加之修建公路切坡挖方的影响,加剧了松动形变,如有降水诱发,特别是特大丰水年暴雨、连阴雨的下渗作用,这些崩塌仍将不稳定有继发可能。19处崩塌中有18处属于此类。其危险性据承灾对象(公路、大路交通与车辆行人的安全)、发生崩塌的时空规律、遭遇概率等特征判断,危险性大的有4处,危险性中等有9处,以上13处均在公路旁或大路旁;危险性小的6处。
4 崩塌的防治措施
对崩塌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崩塌体进行必要处理,防止遗留成为隐患;二是对崩塌后壁陡边坡如不稳定有继发崩塌威胁的,需进行边坡治理。崩塌体结构疏松,具大孔隙,承载力值低,不宜作路基基础,一般多分布在坡脚缓缓地带,如厚度不大,可以清除,如厚度大不便清除,须打挤压桩或灌注加固,桥墩基础一定要穿过崩塌堆积层置于下伏完整基岩,隧洞口崩塌体应清除或进行加固处理。崩塌后壁边坡由于地势高、坡度陡、施工处理难度较大,与线路相平行的崩塌陡壁如危险性大难以处理者,应尽可能避让;不能避让的可采取设置截拦工程,在隧洞口建明洞提前进洞,防止崩塌;果子沟峡谷段部分桥、隧相连的陡边坡崩塌点,更要彼此协调,综合考虑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关键词:新疆;果子沟;崩塌;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479-01
新疆果子沟一级公路沿线崩塌灾害发育,计有19处。各崩塌点主要分布在果子沟干、支流两侧阶地前缘或谷坡地带,尤以果子沟峡谷段最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形成机制与地形陡峻、岩土体疏松破碎、存在软弱结构面或有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地下水活动等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同时也与降水特别是丰水年暴雨、连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修路挖方切坡)等因素关系密切。
1 崩塌分布概况
果子沟沿线的19处崩塌仅有2处分布在宽谷区,其余17处均分布在峡谷段。按崩塌规模划分(崩塌体体积>1.0×104m3为大型、(0.1~1.0)×104m3为中型、<0.1×104m3为小型):大型3处、中型12处、小型4处,以中、小型为主,占总数84%;按组成岩性划分:基岩崩塌13处、碎石土3处、冲洪积土2处,还有1处属于基岩、冲洪积土两者兼有的混合型;按稳定性统计18处崩塌为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差,仅1处基本稳定。19处崩塌之中有12处崩塌壁仍很新鲜,似近几年发生。据访问有5处崩塌为2012年丰水年雨季形成或老崩塌再次发生。
崩塌分布具地带性(沿河谷陡斜坡、断裂破碎带、疏松破碎岩土体被侵蚀临空的侧坡、挖方切坡的公路沿线)、周期性与群发性(丰水年的暴雨、连阴雨时期),并有突发现象。
2 崩塌形成机制分析
本区崩塌的形成机制受控于以下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和因素。
①多发生在地形陡峻的斜坡。一般产生崩塌的地形坡度在45°以上,尤其50°以上最常见,少数近于直立。沿线内19处崩塌,有15处崩塌自然斜坡>50°,其余4处坡度为45~48°。在果子沟峡谷段坡下有河流冲刷(凹岸),掏空坡脚,坡上为陡坡,这种复合地形地貌,有利于崩塌形成。
②岩性疏松和破碎是普遍共性。19处崩塌中3处为基岩风化坡残积碎石土、2处为阶地冲洪积粉质粘土与砂砾石,1处基岩与冲洪积物混合型,其岩性疏松,其余13处为基岩风化破碎岩石,其节理发育,可见三组节理,加之卸荷裂隙和层面构造,已将完整岩体分割成棱角状块体,结合力低,易于失稳而崩塌,尤其在破裂结构面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或相近情况下(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者,更容易失稳而崩塌。
③与构造断裂破碎带有一定关系。
④降水入渗影响。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發期。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
⑤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主要是修公路采石挖方、切坡爆破,使坡体变陡,岩体被震动松动,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⑥长期风化作用,包括冻胀力和植物根系生长挤压力导致山体斜坡岩土体分裂、破碎,发生散落、掉块以至产生小型崩塌,这在本区植被较好的山坡也不乏见到。
⑦所有崩塌产生,其受力状态均以自重引起的剪切力为主,运动形式多伴有滑移、倾斜、坡溜,标准的垂直坠落崩塌仅限于少数陡崖地段。
3 崩塌稳定性与危险性评估
本区现有19处崩塌地质环境条件为:地形陡峻,岩性为第四系者疏松或松散状的坡积碎石土、二级阶地上覆粉质粘土与底砾,是基岩者则为裂隙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与卸荷变形已显得很破碎,部分还靠近构造断裂带,稳定性比较差,加之修建公路切坡挖方的影响,加剧了松动形变,如有降水诱发,特别是特大丰水年暴雨、连阴雨的下渗作用,这些崩塌仍将不稳定有继发可能。19处崩塌中有18处属于此类。其危险性据承灾对象(公路、大路交通与车辆行人的安全)、发生崩塌的时空规律、遭遇概率等特征判断,危险性大的有4处,危险性中等有9处,以上13处均在公路旁或大路旁;危险性小的6处。
4 崩塌的防治措施
对崩塌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崩塌体进行必要处理,防止遗留成为隐患;二是对崩塌后壁陡边坡如不稳定有继发崩塌威胁的,需进行边坡治理。崩塌体结构疏松,具大孔隙,承载力值低,不宜作路基基础,一般多分布在坡脚缓缓地带,如厚度不大,可以清除,如厚度大不便清除,须打挤压桩或灌注加固,桥墩基础一定要穿过崩塌堆积层置于下伏完整基岩,隧洞口崩塌体应清除或进行加固处理。崩塌后壁边坡由于地势高、坡度陡、施工处理难度较大,与线路相平行的崩塌陡壁如危险性大难以处理者,应尽可能避让;不能避让的可采取设置截拦工程,在隧洞口建明洞提前进洞,防止崩塌;果子沟峡谷段部分桥、隧相连的陡边坡崩塌点,更要彼此协调,综合考虑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