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 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
一、多媒体教学须避免误区
1. 数学课堂,变相的“满堂灌”
过去我们总批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整堂课看不到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动一下粉笔,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数学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开启数学知识之门,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 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数学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2. 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仿佛成为了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把一堂数学课变成观赏课,这无形中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原有之意.
3. 金玉其外,华而不实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 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 学生虽然对显示的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数学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 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数学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二、用好多媒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首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对象作出切实有效的选择.
1. 以教学性为出发点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 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 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教师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应该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法不易讲清楚、不易看明白、不易于学生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地方.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 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疑问,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
2. 以学生为中心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究竟是为了促进教还是为了促进学?目前,人们在多媒体数学教学中较多考虑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师教的质量,而忽略了学生学.
如:“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原理的掌握,让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中去观察,教师教得方便,但缺少说服力,而让学生实际去操作,用符合条件的两个容器去测量(圆锥形容器装水或沙粒等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学生感受深刻,印象也深刻,这时用多媒体效果就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不能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丢掉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定要考虑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 尊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富有激情,图片优美生动. 而数学课更多的是知识性、系统性. 因而,我们必须尊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屏幕显示一个圆:① 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并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每份是多少?② 再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每份是多少?③ 最后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每份是多少?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时,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 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分析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多媒体教学须避免误区
1. 数学课堂,变相的“满堂灌”
过去我们总批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整堂课看不到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动一下粉笔,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数学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开启数学知识之门,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 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数学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2. 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仿佛成为了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把一堂数学课变成观赏课,这无形中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原有之意.
3. 金玉其外,华而不实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 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 学生虽然对显示的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数学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 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数学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二、用好多媒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首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对象作出切实有效的选择.
1. 以教学性为出发点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 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 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教师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应该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法不易讲清楚、不易看明白、不易于学生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地方.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 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疑问,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
2. 以学生为中心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究竟是为了促进教还是为了促进学?目前,人们在多媒体数学教学中较多考虑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师教的质量,而忽略了学生学.
如:“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原理的掌握,让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中去观察,教师教得方便,但缺少说服力,而让学生实际去操作,用符合条件的两个容器去测量(圆锥形容器装水或沙粒等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学生感受深刻,印象也深刻,这时用多媒体效果就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不能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丢掉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定要考虑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 尊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学科,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富有激情,图片优美生动. 而数学课更多的是知识性、系统性. 因而,我们必须尊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屏幕显示一个圆:① 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并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每份是多少?② 再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每份是多少?③ 最后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闪烁出其中的一份. 提问:每份是多少?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时,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 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分析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