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时期是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实践的磨练的关键期。他对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觉得首先要相信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表现力;其次放开思想,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鼓励提问,激发幼儿的主动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陶性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教师往往会忽视甚至抹杀幼儿这种无处不在的创造性。那么如何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呢?
我想,如果你是个有心人的话,你会经常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活动,孩子在他们身上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闪现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孩子在玩医院游戏时,会临时用一扇门做玩具,小医生举着衬板站在门里,病人站在门外,并用身体贴着门,这就是表示在拍片;再如:小吃店里的小顾客需要调味品时,服务员会用圆柱形的小积木凑着顾客的碗认真地来回洒几下,边洒还边说,这下好吃了。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些创新的设想,属于孩子偶发的创新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并加以训练与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相信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收获不小,得益非浅。因此,我们应充分地去激活幼儿的创新因子。
一、相信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表现力
过去我总是想小班的小朋友是不行的,他们太小了,还不会的,所以常常有一些事尽量去帮助他们完成。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是我教、你学,我认真的教,你认真的学,常常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实,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又如在益智角的玩具“圈圈塔”,我投入下材料去以后,我没有去刻意提示如何玩。幼儿在操作中已经习惯了自己去探索。从来没有一个小朋友问:“老师怎么玩?”我发现这样做是正确的,两个小朋友的玩法完全不同,一个是从大到小排列,而另一个却是不同的,一问,他说:“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对呀,按颜色排呀!虽然不是塔,但也能够成行呀!这一点充分说明要相信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表现力会给你不断地带来惊喜。
二、放开思想,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量的是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我教幼儿画小鸡。在活动之前,我让孩子们回家观察小鸡如何走路,如何游戏,怎样吃食,怎样玩耍。绘画活动的时候,我只是教给他们画小鸡的一些方法和要领,画的内容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选择。结果,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一张画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动态逼真的小鸡。就这样,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创作完成了一次活动,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有着丰富的表象,丰富的生活材料。
三、鼓励提问,激发幼儿的主动创造性
幼儿的“为什么”是永远提不完的,这说明他们渴望知识。过去是老师问幼儿答,十分的机械,现在我鼓励让幼儿经过观察,来问老师“为什么”,这样会让幼儿更有兴趣的去了解,对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给予支持,激发其主动创造。例如:美术活动“小草和小花”中,幼儿出示了一张范例让幼儿来观察并绘画,这时小朋友会问“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小花是花菜画的?”并让幼儿用切开的和未切开的花菜进行尝试,主动创造出小花。有的幼儿用花菜根敲出来,说是一颗小石头,“对呀!”我没有说没让你画这个,而是鼓励他的创造。 幼儿创造性、创造力的强弱,我认为越小越有利培养,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对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给予支持,让幼儿充分的来展现其创造力,做个创新型的老师。
总之,每个幼儿生来就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已跨过二十一世纪,在这人才竞争的时代,让我们积极开拓,大胆创新,改变观念,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昌铎.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4.
【关键词】幼儿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陶性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教师往往会忽视甚至抹杀幼儿这种无处不在的创造性。那么如何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呢?
我想,如果你是个有心人的话,你会经常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活动,孩子在他们身上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闪现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孩子在玩医院游戏时,会临时用一扇门做玩具,小医生举着衬板站在门里,病人站在门外,并用身体贴着门,这就是表示在拍片;再如:小吃店里的小顾客需要调味品时,服务员会用圆柱形的小积木凑着顾客的碗认真地来回洒几下,边洒还边说,这下好吃了。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些创新的设想,属于孩子偶发的创新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并加以训练与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相信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收获不小,得益非浅。因此,我们应充分地去激活幼儿的创新因子。
一、相信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表现力
过去我总是想小班的小朋友是不行的,他们太小了,还不会的,所以常常有一些事尽量去帮助他们完成。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是我教、你学,我认真的教,你认真的学,常常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实,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又如在益智角的玩具“圈圈塔”,我投入下材料去以后,我没有去刻意提示如何玩。幼儿在操作中已经习惯了自己去探索。从来没有一个小朋友问:“老师怎么玩?”我发现这样做是正确的,两个小朋友的玩法完全不同,一个是从大到小排列,而另一个却是不同的,一问,他说:“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对呀,按颜色排呀!虽然不是塔,但也能够成行呀!这一点充分说明要相信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表现力会给你不断地带来惊喜。
二、放开思想,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量的是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我教幼儿画小鸡。在活动之前,我让孩子们回家观察小鸡如何走路,如何游戏,怎样吃食,怎样玩耍。绘画活动的时候,我只是教给他们画小鸡的一些方法和要领,画的内容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选择。结果,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一张画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动态逼真的小鸡。就这样,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创作完成了一次活动,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有着丰富的表象,丰富的生活材料。
三、鼓励提问,激发幼儿的主动创造性
幼儿的“为什么”是永远提不完的,这说明他们渴望知识。过去是老师问幼儿答,十分的机械,现在我鼓励让幼儿经过观察,来问老师“为什么”,这样会让幼儿更有兴趣的去了解,对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给予支持,激发其主动创造。例如:美术活动“小草和小花”中,幼儿出示了一张范例让幼儿来观察并绘画,这时小朋友会问“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小花是花菜画的?”并让幼儿用切开的和未切开的花菜进行尝试,主动创造出小花。有的幼儿用花菜根敲出来,说是一颗小石头,“对呀!”我没有说没让你画这个,而是鼓励他的创造。 幼儿创造性、创造力的强弱,我认为越小越有利培养,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对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给予支持,让幼儿充分的来展现其创造力,做个创新型的老师。
总之,每个幼儿生来就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已跨过二十一世纪,在这人才竞争的时代,让我们积极开拓,大胆创新,改变观念,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昌铎.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