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是阳数之极,也是最大的单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九不仅是阳数中最大,而且还与“久”谐音,现代人就借“久久”之意,祝福老年人福寿绵长。2013年国家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老年节,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要举行祭飨天帝、祖先,以谢恩德的活动。到了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此时虽尚未形成重阳节的名称,但其习俗已经在民间流行。重阳节在唐朝被正式定为节日,并且全国放假三天,人们可以尽情地登高晏游。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思念亲人的情景。宋朝与唐朝一样,重阳节也是法定假日,这一天百姓们不仅要头插“辟邪翁”(茱萸)登高望远,还要赏菊、饮菊花酒、咏菊、簪菊、吃菊糕,等等。明、清两朝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依旧盛行。

北京地区过重阳节的风俗


  北京地区现在过重阳节的风俗与全国各地过节的风俗几乎相同,也都是举行登高和敬老的一些活动,但在历史上北京地区过重阳节的风俗要比现在热闹得多。北京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这五个朝代在过重阳节时,既承继了上一个朝代过重阳节的风俗,同时又带有自己民族的风俗特色。
  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尽管辽代贵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但在生活习俗上仍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从辽人过重阳节的习俗上就能看出。《辽史》与《燕北杂记》中都对辽人过重阳节有详细的记载:重阳节当日,辽代的皇帝率领群臣进行围猎和射虎活动,猎物少的人为输,罚以重九宴。待围猎活动结束后,皇帝还要在高处搭建的帐篷内宴请群臣畅饮菊花酒及生吃兔肝和鹿舌酱,并用茱萸酒洒在门窗外祈求消除灾祸。这条文献也从侧面证实了在辽代时期,尚有老虎在北京地区活动。
  到了金代,金人继承了辽人重九日围猎祭天的礼俗,据《金史》记载,重九日金人要到都城外进行祭天大礼,其制是将一个红色画有云鹤纹的舟形木制大盘,放在高五六尺的一个高架上,盘内装满食品对上天进行祭祀。祭天礼结束后,皇亲贵族还会在常武殿内进行射柳、击球比赛等。从文献记载中看金人对于汉人重阳节惯有的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虽未废除,但更重视在重阳节祭天、围猎等本民族的习俗。
  元朝初期承袭了金朝重阳祭天的旧制,但到了至元九年(1272年)重九拜天之礼,却因是金朝旧俗而被取消了。元人在过重阳节时也像汉人一样有登高、赏菊的习俗。除此以外,元人还保留了马上民族的特色,在重阳节时要举行盛大的马球活动,《析津志辑佚》记载:“击球者,今之故典。而我朝演武亦自不废。常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成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不过他登的是万岁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清朝到民国,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

重阳节的插茱萸与簪菊


  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插茱萸和簪菊的习俗。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它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并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农历九月茱萸会结出气味芬芳的红色果实,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囊、插茱萸、饮茱萸酒可以避疫祛病。在唐朝之前重阳插茱萸极为盛行,但从唐朝开始菊花逐渐成为了人们头上的主角。古人认为菊花不仅有不畏严寒,淡泊名利,思念和延寿之意,还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因此重九簪菊渐成新潮流。《菊谱》中载“唐辇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唐朝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写道“又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人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北宋词人晏几道的《阮郎归》也写到重九簪菊的习俗:“清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宋朝人可说是历代中最爱重阳簪菊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在重阳节时头插鲜花,不仅如此,婦女们还会用彩缯剪成茱萸、菊花赠予他人佩戴。不过从宋朝之后重阳簪菊之风渐淡,虽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还有记载,但民间却已经不像宋朝那么盛行了。到了清代,北京地区则是用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应该算是重阳簪菊的一种变俗吧。

重阳赏菊


  在重阳节众多民俗活动中赏菊最为雅致,这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一个环节,历代文人都留下了大量重阳赏菊的名篇。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   北京重九赏菊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相传辽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偏爱菊花,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北宋都城开封移植菊花,广种于南京城内(今北京)。到了金代,赏菊已经成了皇帝与百姓们共同的爱好,《大金国志》中就有金章宗与宸妃于东明园赏菊的记载。金大定十年(1170年),南宋使者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今北京),恰遇重阳节,金朝官员请他到西山赏菊,他即兴写下了《燕宾馆》一诗,其中就有:“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地区重九赏菊已成风俗,而中都百姓们更是“时逢九月,菊花送至都城,都人争购之,不日告罄,有豪门尽购百本,置朱门内外,繁花尽艳,路人皆观之赞之”。元代宫中以紫菊为上品,皇亲贵族均以重阳簪紫菊为贵,元朝皇帝每年四月至九月要回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避暑,重阳节前后,帝后便从上都返回大都(今北京),如果帝后还大都时正赶上重阳,宫中就要举行品菊赏秋的活动,后成为常制。


古人过重阳节

  明、清两代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明《天启宫词注》载:重阳日宫内四处要按层摆满菊花,“望之若山坡,五色绚烂,环围无隙,名曰‘花城’。”清代賞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明、清两代人工培育,京城的菊花品种极其繁多,据《燕京风时记》中载:当时京城菊种,有蜜连环、银红针、桃花扇、方金印、老君眉、天女散花、桃花人面、鸟爪仙人、黄鹤仙人、杨妃酔舞、西施粉、六郎面、墨麒麟、鹦哥抱子、蜜蜂窝、合家欢乐等300余种菊花。品质高洁秀丽淡雅的菊花受到大众的追捧,重阳节时普通百姓也都会买上几盆菊花放在自家阶前案头观赏,而富贵人家则要购买数百盆菊花,摆满在房前屋内,远望如山,称其为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如果菊花是按梯形摆放的,则称这种造型为九花塔。重阳节前后,广安门外的天宁寺菊花开得最盛,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赏菊,“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百姓到天宁寺赏菊的盛景。民国期间,中山公园、北海公园、西郊之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每到重阳节都会举办赛菊大会。时至今日,中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在金秋九月还会举办赏菊活动。


爷爷奶奶们过重阳节

重阳节的吃喝


  重阳节人们要饮酒,还要吃重阳糕。酒,一般是指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前文已经说过了,因其味道辛辣,气味芳香,古人认为其有治寒驱毒、辟邪去灾之功能,用茱萸叶泡喝水,人不会得瘟病。农历九月气温逐转凉,在此时饮一杯辛辣的茱萸酒,既可以驱寒还可以辟邪祛灾。重阳节喝的另一种酒,就是菊花酒。菊花生长于秋季,怒放于霜降之时,菊的这种独殊品性,让它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并有“延寿客”的美誉。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人们相信九月九日喝菊花酒可以延寿祛病,菊花有疏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白酒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脉,适量喝菊花酒确实会有养肝补虚、明目健脑、活血止痛、延缓衰老等功效。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宫廷内苑也如是,明朝皇帝在重阳节,要举办迎霜宴,其中的饮品就是菊花酒,今天市场上所见到的仁和牌菊花白酒,就是清宫御酒之一,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菊花白现还是北京市非物质遗产之一。
  重阳糕,又叫重九糕、花糕,它是重阳节的应节食物。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饵,即古代的糕。“蓬饵”是用黍米制作的一种有黏性的糕点,它可算最早的重阳糕。重阳吃糕,有辟邪之意,后又因糕与高同音,有步步登高之意。随着重阳节的流行,饵也越做越考究,出现了多种款式和形态。在《唐六典》和唐《食谱》中记载,重九的食品有麻葛糕、米锦糕等。到了宋朝,重阳糕的花样更加丰富,有狮蛮糕、菊糕等。明清时,北京重阳节吃的重阳糕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两层面饼中间夹有细果,如龙眼肉、青梅、红枣、山楂糕等,两层三层不同,上有双羊或小鹿,寓意吉祥或食禄;另一种则在蒸饼上铺满枣和栗子,大小有所不同,高的能到一二尺,上小下大,成圆椎形,并插以彩旗装饰。除了吃花糕外,北京还流行重阳吃菊花锅,菊花锅是宫廷御膳之一,它非常受慈禧太后的喜爱,入秋之后,慈禧常令宫女日摘白菊数朵,待清水漂洗后,与生鱼片、生鸡片一起放入提前准备好的鸡汤或者肉汤,开锅后便可食用。蒸蟹与烤肉也是京城重阳常吃的食物。
  现在的重阳节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要算“小节”了,它没有其他节日来得热烈浓重。重阳节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无论是从敬老爱老还是恢复民俗方面,我们都应该对重阳节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挖掘。


插茱萸和簪菊的习俗
其他文献
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是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既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又是代管北平工业生产的一个组织机构。1949年9月28日,公司领导接到市委紧急通知:要求公司按照新政协刚刚讨论通过的五星红旗的设计方案,为新中国的诞生赶制一批国旗。消息传开,全公司上下立即行动起来。采购布料、研究图纸、设计方案……夜以继日地抢时间,组织赶制。当时,市场上的面料紧缺,不能满足用料所需,公司不得不从天津调运一
期刊
前些日子,去东城北小街一带拍摄胡同。走到东四七条东口时,我忽然看到了马路对面的一个大院,那是原来陆军医院生活区的大门口(现在的陆军总医院大门已经朝北开在了东四十条往东的大街上),里边有一座我熟悉的建筑,那就是陆军总医院礼堂。“混”進礼堂“蹭”戏看  铁门开着,我走了进去,看到了那座建筑,惊喜的是它居然还健在。想起小时候,这个礼堂的建筑外立面是红砖砌成的,而现在整座礼堂被涂成了黄颜色,好在整体结构并
期刊
关于朝鲜电影公司的成立背景、时间、公司设立于俄罗斯领事馆原址的原因、韩国电影人的退出,以及公司解散的原因等方面仍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以朝鲜电影公司为中心,进一步对其成立背景、成立时期,以及资金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周围居民的口述与当时的地图对公司设在原俄罗斯领事馆的问题进行考证,并通过相关人士的口述材料对韩国电影人的退出,以及电影公司的解散原因重新进行分析研究.
2021年10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产生于东汉时期,于六朝时期定型,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有2000多年历史的重阳节有许多习俗。
期刊
老话说“熟透的大枣——自来红”,而北京最著名的产枣之地就是长辛店。长辛店大枣的种植至今已经有数百年之久。长辛店大枣果皮深红色,光滑平整,皮薄汁多核小,果肉细嫩,酸甜适中,口感好,营养丰富。在《北京名果》一书中位列鲜食枣第一位。  我和长辛店的枣花“缘分匪浅”。去年来长辛店李家峪,正赶上枣花飘香的季节。米黄色的枣花开得很密,一朵接着一朵,在枝条上一字排开……我仔细端详花瓣,很独特。它没有美丽的外表,
期刊
坐落在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因亭得名。陶然亭是清代四大名亭之一,位于公园内湖心岛高台上的慈悲庵内。慈悲庵又称观音庵,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二年、光绪二十年两次重修。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准提殿、观音殿、文昌阁、陶然亭、南北西三厅。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建成后,这里成为文人墨客荟集赋咏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  民国时期,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加之地势较高,便
期刊
“我空调遥控器不知道怎么调到除湿功能,您能让小伙子上门帮我调一下吗?”不一会儿,工作人员便登门为老人提供了帮助,并且细心地教会了老人如何使用遥控器,还仔细将步骤甚至图表,为老人明确记录在了记事本上。  这样的电话祖润霞每天都会接到一两个,新街口前公用胡同的养老服务小店虽然面积不大,但早已成为了老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特殊伙伴。逼出来的养老事业  回想起步入养老服务行业,祖润霞坦言:“那可真是逼出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