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服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身穿汉服走出国门,将华夏民族的服饰展现在世界视野中,冕服华章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笔者从汉服复兴运动现象为切入点,简述了汉服的演变历史及其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服背后所蕴含着的中华文化,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进一步分析了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1概述
  汉服的由来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自此华夏民族便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商周时期形成了“上衣下裳,交领右衽”的服饰传统,为后世汉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同时由于频繁的战乱,“胡服”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到了秦朝,服装开始以袍为贵,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颜色上有所区分。
  汉代四百年来,都以袍服作为礼服,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融入服饰文化中,人们开始追求“宽衣博带”。并且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由于战乱影响,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开叉等元素被汉服吸收。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力繁盛,政治稳定,服饰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朝女性衣服的领口开始变低,女性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体之美,同时服装的纺织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服饰重归拘谨保守,给人以质朴淡雅之感,“东坡巾”成为当时的流行。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服制度,有吸纳了各民族的特色。明朝时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禁胡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此时的汉服已全面普及并完善。清朝后期,西方的先进让部分国人开始怀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清王朝落后挨打的局面大大打击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西服东渐”的局面开始出现,汉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汉服与中国文化
  2.1宽衣博袖
  春秋战国时代,汉服就基本形成了宽衣博袖的款式,袖口宽大,象征着天地圆融。宽大的衣袖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最大特点。这一时期,中原人将汉族传统的“上衣下裙”缝合起来,形成了“深衣”,汉代又由深衣发展出袍服。袍服主要以肥袖为主,部分款式收为窄袖,这主要是以穿着场合为区分依据:礼服多为大袖,劳动人民的常服多为小袖。汉服宽衣博袖的裁剪与汉民族追求安详闲适生活状态的思想相适应,体现出汉民族超脱自若的民族性格和雍容灵动兼收的审美情趣。
  2.2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服装制式之一 。“裳”有两种意思,广义上的“裳”包括了裤、裙和胫衣,狭义上的“裳”则是指裙子。上衣下裳这一制式的形成与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密切相关。《周易·说卦》中提到“乾为天,坤为地”,而上衣下裳中,上衣对应着天和乾卦,而下裳则对应着地和坤卦。同时,深衣中,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2.3交领右衽
  所谓交领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并且左襟在上右襟在下,在胸口形成一个“Y”的纹路。之所以强调左襟掩覆右襟,是由于在我国古代,人们将身体的左侧视为阳,右侧视为阴,阴阳不能颠倒,阳面必须在上。《论语·宪问》中孔子称赞管子时说到“微管仲,吾其将披发左衽矣。”孔子将左衽作为非我族类的表现,可见他认为右衽是汉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3汉服复兴和文化传播
  民国初年时,汉服复兴便初露端倪。近代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之时,曾在托人制作的和服上标“汉”字,成为了近代汉服第一人。到2003年11月22日,一名叫做王乐天的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的街头,成为21世纪汉服复兴的第一颗星火。这一事件经《联合早报》报道后,影响逐渐扩大,国内的汉服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汉服复兴的人群中,有着身份各异,年龄各异和来自不同职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不仅选择了重新穿上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方式,同时他们还倡导大家恢复传统礼仪,过传统节日,试图以此找回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遗落的华夏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他们认为,汉服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实际上,汉服对于我们来说虽不是日常却并不陌生。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汉服、现代社会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也有人身着汉服、一些宗教人士仍穿着具有汉服特色的服装,甚至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倡议确立汉服为“国服”。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汉服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3.1认识本民族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基础
  如今,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了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各种活动、交流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文化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服不仅是简单的古代服装,其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连接着各项传统文化,透过汉服可以窥探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等级思想和传统的中华美学。而汉服复兴运动使得汉服重新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线中,只有清晰地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华民族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才有实现的基础。
  3.2认同本民族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动因
  一個民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标识,那么他的人民就会失去归属感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全球经济剧烈碰撞交融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汉服复兴运动可以唤醒人们对华夏文明的关注和认同,为防止中华文化被覆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国民族众多,只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团结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通过找回传统的服饰,重拾传统礼仪,从传统文化中人们体会到共同的心理归依,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只有华夏儿女真正地认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才会自发地去传播中华文化。
  4结语
  汉服复兴运动不断地发展壮大,正是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可以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提供一个窗口;可以唤醒人们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可以鼓励华夏子民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华夏文明,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目光,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尚书正义[M].
  [2]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3]张莉,马崇启.服饰的流行与文化价值观[J].纺织科技进展,2005,33(2):79-81.
  [4]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佛教东传,印度佛造像以及佛教壁画对中原的影响逐渐显现。从笈多风格的传入到如今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吸收借鉴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关键词:笈多艺术;犍陀罗;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吸收借鉴  一、笈多艺术与健陀罗艺术  在艺术史的发展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华文化自身获得了极大补充,希尔德所著的《中国美术史之外化》一书,曾分中国古代之绘画为三时期:从最古到西纪前一百五十年,是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发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属。如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 成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贝聿铭建筑作品为例,从建筑布局、屋顶造型、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傳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贝聿铭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关键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贝聿
期刊
摘要:《小白菜》是一首流传在我国河北等北方地区的一首民歌小调,它以非常优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悲伤痛苦的心情,也是对旧社会不合理的家庭关系的控诉。本文试通过主要从钢琴伴奏编配方面入手,结合自身伴奏经验,对河北民歌《小白菜》进行赏析。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白菜;钢琴伴奏;音乐风格  一、创作背景  我国的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它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十三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认真学习并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十四五的开局筹备工作,时刻谨记“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本文首先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和现实意义,其次对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表述,最后就
期刊
摘要:鸟虫篆是以鸟虫作为基础文字一种篆刻方式。它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快速发展,鼎盛一时,随即逐步式微。直到近些年才又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艺术创作范畴,并再次形成一股创作风,推动其到达创作高潮。方介堪鸟虫篆是由方先生所创作的一种篆刻艺术,在不断修炼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篆刻艺术表现形式,不仅突出个人的风格,而且极具创造性,体现了雅静秀丽等强烈的个人篆刻特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方介堪鸟虫篆篆刻艺术的风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陶器的制作、设计受中国传统文化、纹样的影响。坭兴陶在雕刻、装饰中展现的美主要有造型设计、材质、装饰的应用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论述广西传统纹样在坭兴陶雕刻装饰中的应用及其美感效果。  关键词:坭兴陶;雕刻装饰;广西传统纹样  引言:  广西是数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此,广西传统纹样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坭兴陶雕刻装饰不可缺少的有文字、纹案及象形。在坭兴陶雕刻装饰中应用广西传统纹样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中,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需要塑造学生的品行、品德与品位,而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知识以及文学发展历史,还可以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当前高校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此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本文从在中国现代文学课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这是我们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依据几十年的阅读教学经验,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课外
期刊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维度对墓园的发展和演变做一些探究。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安葬形式反映的是当时的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社会观念以及审美特征。现代墓园的出现是殡葬改革的配套工程,也是殡葬改革的必然产物。了解墓园发展沿革,更好地促进现代墓园殡葬文化和景观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墓园;墓园发展历史;殡葬文化  墓园是人类灵魂的安息地,是祭祀祖先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人类发展史上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中华
期刊
摘要:数字设计时代下,数字技术逐渐取代纸笔成为设计表达的主要工具,设计师运用数字技术为环境设计提供更为广泛的表达形式,环境设计开始多元化发展,与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交叉碰撞。本文先后阐述了不同时代下环境设计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表达方式以及数字技术应用于环境设计领域的优劣与短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未来数字技术对环境设计领域的应用形式和发展影响,为环境设计开辟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