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服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身穿汉服走出国门,将华夏民族的服饰展现在世界视野中,冕服华章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笔者从汉服复兴运动现象为切入点,简述了汉服的演变历史及其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服背后所蕴含着的中华文化,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进一步分析了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1概述
汉服的由来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自此华夏民族便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商周时期形成了“上衣下裳,交领右衽”的服饰传统,为后世汉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同时由于频繁的战乱,“胡服”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到了秦朝,服装开始以袍为贵,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颜色上有所区分。
汉代四百年来,都以袍服作为礼服,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融入服饰文化中,人们开始追求“宽衣博带”。并且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由于战乱影响,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开叉等元素被汉服吸收。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力繁盛,政治稳定,服饰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朝女性衣服的领口开始变低,女性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体之美,同时服装的纺织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服饰重归拘谨保守,给人以质朴淡雅之感,“东坡巾”成为当时的流行。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服制度,有吸纳了各民族的特色。明朝时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禁胡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此时的汉服已全面普及并完善。清朝后期,西方的先进让部分国人开始怀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清王朝落后挨打的局面大大打击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西服东渐”的局面开始出现,汉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汉服与中国文化
2.1宽衣博袖
春秋战国时代,汉服就基本形成了宽衣博袖的款式,袖口宽大,象征着天地圆融。宽大的衣袖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最大特点。这一时期,中原人将汉族传统的“上衣下裙”缝合起来,形成了“深衣”,汉代又由深衣发展出袍服。袍服主要以肥袖为主,部分款式收为窄袖,这主要是以穿着场合为区分依据:礼服多为大袖,劳动人民的常服多为小袖。汉服宽衣博袖的裁剪与汉民族追求安详闲适生活状态的思想相适应,体现出汉民族超脱自若的民族性格和雍容灵动兼收的审美情趣。
2.2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服装制式之一 。“裳”有两种意思,广义上的“裳”包括了裤、裙和胫衣,狭义上的“裳”则是指裙子。上衣下裳这一制式的形成与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密切相关。《周易·说卦》中提到“乾为天,坤为地”,而上衣下裳中,上衣对应着天和乾卦,而下裳则对应着地和坤卦。同时,深衣中,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2.3交领右衽
所谓交领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并且左襟在上右襟在下,在胸口形成一个“Y”的纹路。之所以强调左襟掩覆右襟,是由于在我国古代,人们将身体的左侧视为阳,右侧视为阴,阴阳不能颠倒,阳面必须在上。《论语·宪问》中孔子称赞管子时说到“微管仲,吾其将披发左衽矣。”孔子将左衽作为非我族类的表现,可见他认为右衽是汉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3汉服复兴和文化传播
民国初年时,汉服复兴便初露端倪。近代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之时,曾在托人制作的和服上标“汉”字,成为了近代汉服第一人。到2003年11月22日,一名叫做王乐天的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的街头,成为21世纪汉服复兴的第一颗星火。这一事件经《联合早报》报道后,影响逐渐扩大,国内的汉服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汉服复兴的人群中,有着身份各异,年龄各异和来自不同职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不仅选择了重新穿上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方式,同时他们还倡导大家恢复传统礼仪,过传统节日,试图以此找回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遗落的华夏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他们认为,汉服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实际上,汉服对于我们来说虽不是日常却并不陌生。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汉服、现代社会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也有人身着汉服、一些宗教人士仍穿着具有汉服特色的服装,甚至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倡议确立汉服为“国服”。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汉服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3.1认识本民族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基础
如今,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了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各种活动、交流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文化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服不仅是简单的古代服装,其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连接着各项传统文化,透过汉服可以窥探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等级思想和传统的中华美学。而汉服复兴运动使得汉服重新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线中,只有清晰地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华民族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才有实现的基础。
3.2认同本民族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动因
一個民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标识,那么他的人民就会失去归属感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全球经济剧烈碰撞交融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汉服复兴运动可以唤醒人们对华夏文明的关注和认同,为防止中华文化被覆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国民族众多,只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团结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通过找回传统的服饰,重拾传统礼仪,从传统文化中人们体会到共同的心理归依,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只有华夏儿女真正地认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才会自发地去传播中华文化。
4结语
汉服复兴运动不断地发展壮大,正是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可以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提供一个窗口;可以唤醒人们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可以鼓励华夏子民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华夏文明,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目光,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尚书正义[M].
[2]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3]张莉,马崇启.服饰的流行与文化价值观[J].纺织科技进展,2005,33(2):79-81.
[4]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关键词: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1概述
汉服的由来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自此华夏民族便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服饰。
商周时期形成了“上衣下裳,交领右衽”的服饰传统,为后世汉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同时由于频繁的战乱,“胡服”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到了秦朝,服装开始以袍为贵,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颜色上有所区分。
汉代四百年来,都以袍服作为礼服,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融入服饰文化中,人们开始追求“宽衣博带”。并且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由于战乱影响,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开叉等元素被汉服吸收。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力繁盛,政治稳定,服饰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朝女性衣服的领口开始变低,女性可以展示自己的身体之美,同时服装的纺织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服饰重归拘谨保守,给人以质朴淡雅之感,“东坡巾”成为当时的流行。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服制度,有吸纳了各民族的特色。明朝时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禁胡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此时的汉服已全面普及并完善。清朝后期,西方的先进让部分国人开始怀疑中国的传统文化,清王朝落后挨打的局面大大打击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西服东渐”的局面开始出现,汉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汉服与中国文化
2.1宽衣博袖
春秋战国时代,汉服就基本形成了宽衣博袖的款式,袖口宽大,象征着天地圆融。宽大的衣袖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最大特点。这一时期,中原人将汉族传统的“上衣下裙”缝合起来,形成了“深衣”,汉代又由深衣发展出袍服。袍服主要以肥袖为主,部分款式收为窄袖,这主要是以穿着场合为区分依据:礼服多为大袖,劳动人民的常服多为小袖。汉服宽衣博袖的裁剪与汉民族追求安详闲适生活状态的思想相适应,体现出汉民族超脱自若的民族性格和雍容灵动兼收的审美情趣。
2.2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服装制式之一 。“裳”有两种意思,广义上的“裳”包括了裤、裙和胫衣,狭义上的“裳”则是指裙子。上衣下裳这一制式的形成与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密切相关。《周易·说卦》中提到“乾为天,坤为地”,而上衣下裳中,上衣对应着天和乾卦,而下裳则对应着地和坤卦。同时,深衣中,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2.3交领右衽
所谓交领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并且左襟在上右襟在下,在胸口形成一个“Y”的纹路。之所以强调左襟掩覆右襟,是由于在我国古代,人们将身体的左侧视为阳,右侧视为阴,阴阳不能颠倒,阳面必须在上。《论语·宪问》中孔子称赞管子时说到“微管仲,吾其将披发左衽矣。”孔子将左衽作为非我族类的表现,可见他认为右衽是汉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3汉服复兴和文化传播
民国初年时,汉服复兴便初露端倪。近代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之时,曾在托人制作的和服上标“汉”字,成为了近代汉服第一人。到2003年11月22日,一名叫做王乐天的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的街头,成为21世纪汉服复兴的第一颗星火。这一事件经《联合早报》报道后,影响逐渐扩大,国内的汉服运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汉服复兴的人群中,有着身份各异,年龄各异和来自不同职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不仅选择了重新穿上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方式,同时他们还倡导大家恢复传统礼仪,过传统节日,试图以此找回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遗落的华夏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他们认为,汉服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实际上,汉服对于我们来说虽不是日常却并不陌生。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汉服、现代社会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也有人身着汉服、一些宗教人士仍穿着具有汉服特色的服装,甚至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倡议确立汉服为“国服”。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汉服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3.1认识本民族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基础
如今,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了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各种活动、交流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文化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服不仅是简单的古代服装,其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连接着各项传统文化,透过汉服可以窥探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等级思想和传统的中华美学。而汉服复兴运动使得汉服重新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线中,只有清晰地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华民族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才有实现的基础。
3.2认同本民族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动因
一個民族,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标识,那么他的人民就会失去归属感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全球经济剧烈碰撞交融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汉服复兴运动可以唤醒人们对华夏文明的关注和认同,为防止中华文化被覆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国民族众多,只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团结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通过找回传统的服饰,重拾传统礼仪,从传统文化中人们体会到共同的心理归依,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只有华夏儿女真正地认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才会自发地去传播中华文化。
4结语
汉服复兴运动不断地发展壮大,正是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可以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提供一个窗口;可以唤醒人们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可以鼓励华夏子民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华夏文明,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目光,扩大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尚书正义[M].
[2]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
[3]张莉,马崇启.服饰的流行与文化价值观[J].纺织科技进展,2005,33(2):79-81.
[4]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