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中,学生多多少少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重者表现为对学习 生活消极、冷漠,甚至与教师、家长“对着干”。如果不及时采用一定的策略来应对,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为怀疑、不满和抵触。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他们刚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是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唯命是从”,而是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多,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在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找出学生个体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的外部因素,巧妙利用逆反心理中蕴涵的积极因素,使用科学的策略进行应对。
一、 巧设交流方式,隐藏教育意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你以说教者的身份接近他时,他会习惯地把自己真实想法隐蔽起来,拒绝接受教育,甚至拒绝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能改变一下方式,慢慢接近他,了解他,淡化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他就能在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寄宿制高中,师生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在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实施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在办公室进行,可以将教育安排在课余时间的教学区以外的场所,如课间的运动场、午饭的餐桌边、晚餐后散步的水池边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防线容易突破,老师的观点也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尝试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书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 冷静处理冲突的原则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限制,不理解教育者的意图,难免会与教育产生矛盾冲突。面对冲突,教育者不能心浮气躁,而要冷静对待,稳住事态,防止矛盾激化。间隔一段时间,待其情绪稳定后,再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找其谈心,帮其解开心结;否则会使矛盾激化,使教育者陷入被动。
三、 教育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
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嗦,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很强,教育者可以先肯定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肯定他们的成长;然后再要求他们换位思考,试着从老师、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除此,还要他们学会理解和宽容,告诉他们老师、父母也有不足,也可能出差错,也需要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当他们把老师和父母的“严”和“嗦”理解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们的爱时,逆反心理就得到了消除。
四、 教师要多联系家长,并指导优化家庭教育
教师应和家长多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校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对有较强逆反心理的“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上还要指导家长,使其调整家庭教育行为,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这对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特别是逆反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夫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吵架是孩子最反感的事情,会引发严重的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还要与孩子多沟通,多赞扬少批评,要多赏识自己的孩子,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 不要随意对他发脾气,遇到口头不好交流的事也可以通过书信把话说出来。当然,必要的批评不可少,但一定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推而广之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如“你总是……”“你一贯……”等等。这类语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易产生隔膜,引起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要消除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教师一定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采取科学的策略来应对,使其转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天佑中学)
□责任编辑:李雪姣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为怀疑、不满和抵触。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他们刚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是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唯命是从”,而是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多,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在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找出学生个体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的外部因素,巧妙利用逆反心理中蕴涵的积极因素,使用科学的策略进行应对。
一、 巧设交流方式,隐藏教育意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你以说教者的身份接近他时,他会习惯地把自己真实想法隐蔽起来,拒绝接受教育,甚至拒绝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能改变一下方式,慢慢接近他,了解他,淡化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他就能在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寄宿制高中,师生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在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实施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在办公室进行,可以将教育安排在课余时间的教学区以外的场所,如课间的运动场、午饭的餐桌边、晚餐后散步的水池边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防线容易突破,老师的观点也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尝试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书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 冷静处理冲突的原则
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限制,不理解教育者的意图,难免会与教育产生矛盾冲突。面对冲突,教育者不能心浮气躁,而要冷静对待,稳住事态,防止矛盾激化。间隔一段时间,待其情绪稳定后,再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找其谈心,帮其解开心结;否则会使矛盾激化,使教育者陷入被动。
三、 教育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
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嗦,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很强,教育者可以先肯定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肯定他们的成长;然后再要求他们换位思考,试着从老师、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除此,还要他们学会理解和宽容,告诉他们老师、父母也有不足,也可能出差错,也需要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当他们把老师和父母的“严”和“嗦”理解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们的爱时,逆反心理就得到了消除。
四、 教师要多联系家长,并指导优化家庭教育
教师应和家长多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校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对有较强逆反心理的“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上还要指导家长,使其调整家庭教育行为,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这对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特别是逆反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夫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吵架是孩子最反感的事情,会引发严重的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还要与孩子多沟通,多赞扬少批评,要多赏识自己的孩子,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 不要随意对他发脾气,遇到口头不好交流的事也可以通过书信把话说出来。当然,必要的批评不可少,但一定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推而广之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如“你总是……”“你一贯……”等等。这类语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易产生隔膜,引起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要消除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教师一定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采取科学的策略来应对,使其转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天佑中学)
□责任编辑:李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