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少数民族,我们总是想起那些载歌载舞的“飞天”,想起青稞酒、泼水节、草原和骏马,想起精彩纷呈的异域风情。在我国众多高校中,也有着这样充满别样情调的“少数民族”——民族院校。
我国第一所民族院校是1941年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建立的延安民族学院,其目的是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这所学院后来迁往北京,成为今天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建国后,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民族院校真正以“大学”的身份出现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随后,一批民族类院校也纷纷步入了“大学”的行列。
目前,我国民族院校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档次:处于第一梯队是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院校,相当于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有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6所。这类民族院校,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后来开始走向与其他大学相同的培养模式,学科设置也更加综合化,只不过重点招收少数民族考生。这类学校经费相对充足、发展前景较好、学科实力较强,基本上都拥有博士点。
处于第二梯队的为地方性本科民族院校,如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它们由地方政府管理,其办学目的在于让当地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也主要面对民族地区。同时该类院校还承担着本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任务。
处于第三梯队的是民族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如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院校主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不过,无论处于哪一个梯队,民族院校都有着相同的血脉,表现出一些相同的特征。
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突破口
民族院校发展的根本就是其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是与学校所处地区及其聚居的民族相互辉映的。因此,民族院校大多开设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如广西、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青海等。它们在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专业。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中央民大的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也极具特色,宋祖英、杨丽萍、金海心、才旦卓玛等都出身于此。北方民族大学的“龙头”专业主要是一些基础性专业,如少数民族史(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学等。西北民族大学主要是格萨尔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民俗学。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实力雄厚,还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座民族学博物馆。
当然,这些国家民委直属的学校,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多,录取分数自然水涨船高。因此,在报考时也可以考虑那些处于第二梯队的民族院校,他们也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特色专业。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古籍方面是国内的“绝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古学、民族经济、草原环境与生态等专业也是独树一帜。青海民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民族学、藏医药学专业,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合民族特色综合性发展
除了拥有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艺术等民族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外,民族院校也在向综合类大学“看齐”,大力发展其他学科。民族院校初建时,专业学科一般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文科院校,但在今天,民族院校的专业越来越走向文理兼容的多样化形态,部分专业甚至领先全国。大连民族学院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它是唯一一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类院校,日语专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也都已经实现了一本批次招生。中南民族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领域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这种综合性发展趋势,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提高了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多元化。
不过,作为民族院校,虽然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从来就没有丢掉民族的特色。这些院校所开设的非民族类专业也大都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民族特色,设置交叉学科。这也是它们与普通高校得以区别的重要之处。西藏民族学院的医学专业主要学习藏族医学;广西民族大学的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壮族医学人才。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便是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转换软件,其中西南民族大学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彝学”走向世界。这些专业在缩短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差距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
民族院校由于其所处地区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必然要求其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与普通院校不同。
首先,由民族院校独特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多语种培养模式。民族院校培养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其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传承本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明,在二者的融会中促进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职责必然要求民族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兼通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最大区别。因此,在民族院校,我们经常会看到操着不同语言的学生。如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的学生会朝鲜语、汉语、日语、英语四门语言;维吾尔语言文学系下设有维、英、汉三语班;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哈、俄、汉三语班等。西北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的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等,都是培养“双语”人才。
其次,由民族院校特色专业所决定的特殊教学手段。民族院校所开设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大多以少数民族整个族群为研究对象,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地走访,因此它们的课堂大多是在田间地头、乡间民舍。中央民族大学采取的独具特色的“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河北省易县、孟村县,内蒙古锡林郭勒,四川凉山等地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供学生实习。西南民族大学在九寨沟-黄龙自然风景区建立了多学科相结合的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广西民族大学甚至将这样的教学实习基地建在了东南亚国家。这样深入实地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增进对民族地区的了解,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传授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当地的建设与发展。
极具诱惑的优惠政策
民族院校的存在和发展是由我国特定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它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国家所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转而成为对学生的优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招生政策的优惠。虽然目前的民族院校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面向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招生,并不断扩大汉族考生的招生比例,但这些都不足以动摇其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办学宗旨。基本上所有的民族院校在招生章程中都会设定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一般而言,民族院校本科招收的少数民族考生约占65%,民族自治地区和多民族省份应高于此比例。因此,民族院校仍然是少数民族考生的最好选择。
二是收费政策的优惠。民族院校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贫困学生多,再加之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各个专业的学费相较同等水平的普通院校会低很多。尤其是民族学类的专业,如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仅以广西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学费为2800元/年,而同城的广西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费为3400元/年。如果考生报考民族院校的预科,学费基本为零。
三是分数的优惠。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其他地区比较落后,为了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考生在报考大学时享受相应的民族加分或降分政策,大约在5~20分,这个加分在院校提档录取时都会承认,但分配专业时是否承认这个加分,各个学校的规定并不相同。此外,民族院校预科班一般可以低于录取分数线80分以内。
我国第一所民族院校是1941年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建立的延安民族学院,其目的是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这所学院后来迁往北京,成为今天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建国后,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民族院校真正以“大学”的身份出现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随后,一批民族类院校也纷纷步入了“大学”的行列。
目前,我国民族院校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档次:处于第一梯队是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院校,相当于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有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6所。这类民族院校,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后来开始走向与其他大学相同的培养模式,学科设置也更加综合化,只不过重点招收少数民族考生。这类学校经费相对充足、发展前景较好、学科实力较强,基本上都拥有博士点。
处于第二梯队的为地方性本科民族院校,如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它们由地方政府管理,其办学目的在于让当地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也主要面对民族地区。同时该类院校还承担着本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任务。
处于第三梯队的是民族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如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院校主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不过,无论处于哪一个梯队,民族院校都有着相同的血脉,表现出一些相同的特征。
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突破口
民族院校发展的根本就是其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是与学校所处地区及其聚居的民族相互辉映的。因此,民族院校大多开设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如广西、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青海等。它们在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专业。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中央民大的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也极具特色,宋祖英、杨丽萍、金海心、才旦卓玛等都出身于此。北方民族大学的“龙头”专业主要是一些基础性专业,如少数民族史(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学等。西北民族大学主要是格萨尔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民俗学。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实力雄厚,还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座民族学博物馆。
当然,这些国家民委直属的学校,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多,录取分数自然水涨船高。因此,在报考时也可以考虑那些处于第二梯队的民族院校,他们也拥有全国数一数二的特色专业。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古籍方面是国内的“绝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古学、民族经济、草原环境与生态等专业也是独树一帜。青海民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民族学、藏医药学专业,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合民族特色综合性发展
除了拥有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艺术等民族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外,民族院校也在向综合类大学“看齐”,大力发展其他学科。民族院校初建时,专业学科一般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文科院校,但在今天,民族院校的专业越来越走向文理兼容的多样化形态,部分专业甚至领先全国。大连民族学院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它是唯一一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类院校,日语专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也都已经实现了一本批次招生。中南民族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领域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这种综合性发展趋势,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提高了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多元化。
不过,作为民族院校,虽然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从来就没有丢掉民族的特色。这些院校所开设的非民族类专业也大都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民族特色,设置交叉学科。这也是它们与普通高校得以区别的重要之处。西藏民族学院的医学专业主要学习藏族医学;广西民族大学的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壮族医学人才。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便是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转换软件,其中西南民族大学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彝学”走向世界。这些专业在缩短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差距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
民族院校由于其所处地区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必然要求其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与普通院校不同。
首先,由民族院校独特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多语种培养模式。民族院校培养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其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传承本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明,在二者的融会中促进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职责必然要求民族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兼通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最大区别。因此,在民族院校,我们经常会看到操着不同语言的学生。如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的学生会朝鲜语、汉语、日语、英语四门语言;维吾尔语言文学系下设有维、英、汉三语班;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哈、俄、汉三语班等。西北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的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等,都是培养“双语”人才。
其次,由民族院校特色专业所决定的特殊教学手段。民族院校所开设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大多以少数民族整个族群为研究对象,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实地走访,因此它们的课堂大多是在田间地头、乡间民舍。中央民族大学采取的独具特色的“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河北省易县、孟村县,内蒙古锡林郭勒,四川凉山等地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供学生实习。西南民族大学在九寨沟-黄龙自然风景区建立了多学科相结合的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广西民族大学甚至将这样的教学实习基地建在了东南亚国家。这样深入实地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增进对民族地区的了解,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传授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当地的建设与发展。
极具诱惑的优惠政策
民族院校的存在和发展是由我国特定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它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国家所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转而成为对学生的优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招生政策的优惠。虽然目前的民族院校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面向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招生,并不断扩大汉族考生的招生比例,但这些都不足以动摇其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办学宗旨。基本上所有的民族院校在招生章程中都会设定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一般而言,民族院校本科招收的少数民族考生约占65%,民族自治地区和多民族省份应高于此比例。因此,民族院校仍然是少数民族考生的最好选择。
二是收费政策的优惠。民族院校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贫困学生多,再加之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各个专业的学费相较同等水平的普通院校会低很多。尤其是民族学类的专业,如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仅以广西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学费为2800元/年,而同城的广西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费为3400元/年。如果考生报考民族院校的预科,学费基本为零。
三是分数的优惠。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其他地区比较落后,为了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考生在报考大学时享受相应的民族加分或降分政策,大约在5~20分,这个加分在院校提档录取时都会承认,但分配专业时是否承认这个加分,各个学校的规定并不相同。此外,民族院校预科班一般可以低于录取分数线80分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