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东,一个被太平洋拥抱、被海岸山脉托起的台湾东部后山,这里是原住民歌手、亚洲天后张惠妹的家,也是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菜贩陈树菊生活了60年的故乡。2010年5月3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她穿着球鞋登红地毯,站在全球名人中间显得忸怩不安。事实上,在她的心中,只有菜摊才能让她自在而放松。
“钱,是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下午5点过后,台东“中央市场”的人潮纷纷散去,大多摊贩都熄灯打烊了,只有陈树菊菜摊上的灯还亮着。“能多卖一把是一把。”趁着没有客人的空当,已经干了14个小时的她,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昏黄的灯光下,她随手拿起了一小瓶白开水,把药塞进口中之后,继续守着菜摊,等候晚来的客人。
48年,她的全部生活,就是卖菜。在67厘米高的菜摊前,139厘米的她,每天90度的弯腰、取菜、称重、结账,对自己经营了近半个世纪的“小生意”行礼如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卖着“50元三把青菜”,吃着酱油拌饭,但凭借累积着三五元的铜板小利,捐出大多数人及不上的善款:17年来陆续将1000多万元新台币(约214万元人民币)的卖菜积蓄,捐给母校台东的一所小学,以及专门收容孤儿的“阿尼色弗之家”。
没有显赫的声望,也没有庞大的营利事业支持。2010年3月,陈树菊和多名国际富豪,一起登上《福布斯》亚太慈善英雄榜。2010年4月,在知名导演李安的撰文推荐下,美国《时代》杂志将陈树菊列入“201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英雄榜”,并排名第八。
有媒体这样评价: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是在于她的“有余”,而在她的“不足”。她让世界看到人类的力量如何从普通人喷涌,证明影响力绝非精英阶层的专利。
面对镁光灯的包围,陈树菊给出的答案听起来更像是隐身菜市的哲学家——“钱,是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对随奖而来的赞誉,她则平淡地说:“这没什么,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省吃俭用48年
“亚洲《福布斯》年度亚太地区杰出善心人士”、“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如果不是频频登上媒体头条新闻的位置,恐怕很少人会认识这位菜市场的卖菜大婶。
2010年5月,陈树菊在美国参加表彰晚宴。现场,大多数宾客都是盛装出席,女性多穿着曳地长裙礼服,只有陈树菊一身朴素的套装。她笑着说:“套装是在台东买的,2000元新台币,我还杀价了哦!”
谈起这趟美国行,弟弟陈洽铭说:“这星期大概是姐姐这辈子去理发店里洗头最多的了。”他说大姐节俭到让家人都很心疼的地步。“只有节日,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她才会去理发店剪个头,多半时候她都会拒绝,然后还会说:‘卖菜,搞那么美做什么?’”
陈洽铭说,姐姐幼年时被烫伤,右手手指神经受损,五指蜷曲;双足又因为长期站立,压迫脚掌呈五角形,深受脚疾之苦。3个月前,陈树菊因下肢蜂窝性组织炎到台北就医,医生要她住院一个月,她一星期后就溜回台东,生怕延误卖菜存钱的进度。她这么放不下菜摊,是因为计划再捐千万元新台币,奖励台东清贫的学生。
台东市场的摊位,平日一到中午,多半摊主都已收摊,只有陈树菊留守,她的菜摊常年都是最后一个收摊。
陈树菊家人说,她一天吃饭用不到100元新台币,或是酱油拌饭,或是整整一周只吃一瓶豆腐乳佐餐;最奢侈也就是买个快餐,中餐吃一半,晚餐再吃一半。一位常向她买菜的妇女说:“阿菊常吃碗面就算一餐,赚的钱全拿去做公益,老顾客知道她做善事,向她买菜都不杀价,甚至不要找零。”
其实,早在2005年,陈树菊因为捐助建成台东市仁爱小学图书馆,她的故事就已经在台湾广为传诵,甚至被作为当地职业考试的作文题目。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仍旧默默栖身在狭窄阴暗的老市场,继续卖菜、助人。
当时有人曾质疑,她卖菜如何能赚到那么多钱?又怎么会捐那么多钱?她说,每分钱都是自己辛苦叫卖赚来的。她也并不认为自己值得传诵,因为社会上默默行善的人在各个角落都有,自己的事迹不值一提。她说,“任何人只要打开心窗,都想做善事。”
“一个人留那么多钱给谁?”
当有记者问陈树菊,得知获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陈树菊回答:“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你们不要乱讲,我没有参加什么比赛,我也没有捐很多钱。”陈树菊一直对得奖不太在意,一开始也不打算去美国领奖,后来经人反复游说,她才决定去一去。
在轻描淡写的背后,陈树菊其实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凄苦人生。
13岁那年,陈树菊的母亲在I临盆时难产,却因为没钱住院治疗而丧命。国小毕业之后,陈树菊只好辍学,跟着爸爸学卖菜,照顾家里6位兄弟姐妹。到了双十年华,媒人眼看着就要为陈树菊谈成了一门亲事,但是长辈问了她一句:“你嫁出去,家里的菜摊怎么办?”这让陈树菊打消了结婚的念头,继续回到菜摊,夜以继日地工作。协助大哥读大学、弟弟结婚之后,自己却和婚姻擦身而过。
为了在第一时间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好菜,陈树菊常常抢在日出前就起床,草草梳洗之后,围上略显过大的围裙。她舍不得买小一号的尺码,就拿来一根别针,把围裙固定在胸前的衣领上。陈树菊跳上弟弟开的货车,穿过长长的黑夜。当她到蔬菜批发市场时,时钟大多指向凌晨三点。
在堆积如山的蔬菜堆中,她熟练地弯下身子,逐一捞起竹篓里圆滚滚的白菜,轻轻地用掌心抛接掂量,发出了“啪、啪”的声响,经过亲手触摸确认之后,陈树菊才放心地买下数十种蔬菜,载回中央市场贩卖。
“来,这两根辣椒给你。”清晨5点,回到中央市场的“员金蔬菜”摊位之后,陈树菊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忙着把辣椒顺手送到客人的手提袋中。“50元3把(菜)。今天的豆子不错,要不要看一看?”陈树菊转过身,继续对下一位客人“劝菜”。“生日吃苦瓜不吉利喔,你买‘结头菜’(台语:球茎甘蓝,有吉祥兆头之意),回家煮排骨汤好了。”趁着卖菜的空当,陈树菊还会教客人如何配菜。有些人嫌她哕嗦,也有客人以笑容回应她的热情。
几乎全年无休的陈树菊,脚上的大拇趾已经严重外翻45度,当左小腿的蜂窝组织炎反复发作时,她总是用纱布包裹尚未痊愈的伤口,再将双脚塞入雨鞋中,继续站着工作16个小时。
“那种高兴,我不会形容”
1993年,陈树菊捐款百万元新台币给“佛光学院”,踏出了捐款助学的第一步。1997年,陈树菊悄悄地拿出台币100万,作为母校学童的急难救助奖学金。2001年,陈树菊回到母校探视外甥女时,陈旧不堪的图书馆吸引了她的目光。“我国小毕业之后就没有回来过了,我是为了外甥女才来的。来的时候刚好看到,图书馆为什么那么小间?跟我读书的时候差不多。”回家之后,陈树菊又捐了台币450万给母校,建造新的图书馆。
“我第一句要说什么?”2005年5月16日,在仁爱小学“陈树菊图书馆”启用典礼上,紧张得戴不上白手套的陈树菊,只好不断地说“感谢”。 回到菜摊之后,陈树菊又开始了吃酱油拌饭的生活。有时候整整七天,只开了一瓶豆腐乳配白饭下Ⅱ因。生意忙起来的时候,就随意买一个便当,中午先吃半边,留下另外一半冷凉的饭菜,就是一顿晚餐。节衣缩食的生活,为的就是要积攒更多的钱,帮助更穷困的人。
为了捐款,陈树菊连买储蓄罐的钱都省了,她在家里放了十几个回收的废纸袋,每天像投篮似的,往袋子里投一点小钱。等装满之后,就把积少成多的善款捐出去。
除了捐款给母校,陈树菊还认养了家乡的三位孤儿。甚至在欠款的情况下,向友人举债台币100万元,依约捐给了“阿尼色弗儿童之家”。
“她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一元、五角,一点一点慢慢累积,再捐出来。”“阿尼色弗儿童之家”院长吕信汉说出这句话时,坐在一旁的陈树菊有些局促不安。最后,她只是淡淡地回应说,“那种高兴,我不会形容,我只知道很舒服,很快乐,那一天就很好睡。”
穿“围兜兜”最自在
市场的菜贩们,喜欢叫陈树菊为“老菜市场长”。因捐款千万元一夕爆红之后,陈树菊又被安上了“活菩萨”的称谓。
亚洲《福布斯》“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公布的当天,陈树菊仍一如既往地在台东市“中央市场”卖菜。当媒体赶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陈树菊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之后,当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公布时,陈树菊问记者:“什么是《时代》?”朴素得可爱的言语中尽显一颗平常心。
2010年5月3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美国《时代》周刊于5月4日在纽约时代华纳中心大楼林肯中心爵士厅举办的“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
“我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一点点小事,会变成这样子。”穿着一双白布鞋,背着旧皮包的陈树菊,面对媒体的访问只能苦笑以对。旁人要帮她添购新的衣物打造门面,都被她一一婉拒。“我准备两件衣服就好,如果有围兜兜,一套就可以了。”
生平第一次离开台湾,陈树菊抵达纽约的第一个夜晚,因为饭店的弹簧床太硬而失眠,只小睡了两个小时。天亮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华人社区生鲜市场比菜价,巡视小黄瓜、丝瓜等蔬菜。
2010年5月4日晚上6点,陈树菊脚踩着一双白球鞋,与众多名人,一同走上了时代华纳广场的红地毯。晚会中,“卖菜阿妈”像一棵树,安静地站在与会的巨星当中。她的话不多,只是微笑。事后,她对记者说,“我就在想赶快搭飞机回台东老家。”
只想继续存钱做好事
在美国领奖期间,陈树菊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菜摊。比起站在领奖台上,她更喜欢站在菜摊前,只有站在那里才能找回自己的感觉。
2010年5月10日,陈树菊回到台东之后,立刻回到自己的菜摊,抢救放置已久的蔬菜。她随身捞起了一个南瓜,用刀子削掉腐烂的部分。她还庆幸,这个南瓜只烂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可以吃。
如今,陈树菊的生意更兴旺了,大家都知道她的善举,因此几乎没人杀价。还有很多的热心人来助她一臂之力。有的干脆买完菜不要找零钱,可陈树菊却不接受,她倔强地说:“慢慢存钱做好事,才是本来的我。”
有人问陈树菊,“你这一千万这个心愿能达到吗?”她非常坚定地回答说,“可以,只要我能活着,我这个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在常人眼中最朴实、平凡的人,却拥有着最伟大的胸襟,这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敬重之美。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仍然在延续。
“钱,是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下午5点过后,台东“中央市场”的人潮纷纷散去,大多摊贩都熄灯打烊了,只有陈树菊菜摊上的灯还亮着。“能多卖一把是一把。”趁着没有客人的空当,已经干了14个小时的她,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昏黄的灯光下,她随手拿起了一小瓶白开水,把药塞进口中之后,继续守着菜摊,等候晚来的客人。
48年,她的全部生活,就是卖菜。在67厘米高的菜摊前,139厘米的她,每天90度的弯腰、取菜、称重、结账,对自己经营了近半个世纪的“小生意”行礼如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卖着“50元三把青菜”,吃着酱油拌饭,但凭借累积着三五元的铜板小利,捐出大多数人及不上的善款:17年来陆续将1000多万元新台币(约214万元人民币)的卖菜积蓄,捐给母校台东的一所小学,以及专门收容孤儿的“阿尼色弗之家”。
没有显赫的声望,也没有庞大的营利事业支持。2010年3月,陈树菊和多名国际富豪,一起登上《福布斯》亚太慈善英雄榜。2010年4月,在知名导演李安的撰文推荐下,美国《时代》杂志将陈树菊列入“201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英雄榜”,并排名第八。
有媒体这样评价: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是在于她的“有余”,而在她的“不足”。她让世界看到人类的力量如何从普通人喷涌,证明影响力绝非精英阶层的专利。
面对镁光灯的包围,陈树菊给出的答案听起来更像是隐身菜市的哲学家——“钱,是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对随奖而来的赞誉,她则平淡地说:“这没什么,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省吃俭用48年
“亚洲《福布斯》年度亚太地区杰出善心人士”、“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如果不是频频登上媒体头条新闻的位置,恐怕很少人会认识这位菜市场的卖菜大婶。
2010年5月,陈树菊在美国参加表彰晚宴。现场,大多数宾客都是盛装出席,女性多穿着曳地长裙礼服,只有陈树菊一身朴素的套装。她笑着说:“套装是在台东买的,2000元新台币,我还杀价了哦!”
谈起这趟美国行,弟弟陈洽铭说:“这星期大概是姐姐这辈子去理发店里洗头最多的了。”他说大姐节俭到让家人都很心疼的地步。“只有节日,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她才会去理发店剪个头,多半时候她都会拒绝,然后还会说:‘卖菜,搞那么美做什么?’”
陈洽铭说,姐姐幼年时被烫伤,右手手指神经受损,五指蜷曲;双足又因为长期站立,压迫脚掌呈五角形,深受脚疾之苦。3个月前,陈树菊因下肢蜂窝性组织炎到台北就医,医生要她住院一个月,她一星期后就溜回台东,生怕延误卖菜存钱的进度。她这么放不下菜摊,是因为计划再捐千万元新台币,奖励台东清贫的学生。
台东市场的摊位,平日一到中午,多半摊主都已收摊,只有陈树菊留守,她的菜摊常年都是最后一个收摊。
陈树菊家人说,她一天吃饭用不到100元新台币,或是酱油拌饭,或是整整一周只吃一瓶豆腐乳佐餐;最奢侈也就是买个快餐,中餐吃一半,晚餐再吃一半。一位常向她买菜的妇女说:“阿菊常吃碗面就算一餐,赚的钱全拿去做公益,老顾客知道她做善事,向她买菜都不杀价,甚至不要找零。”
其实,早在2005年,陈树菊因为捐助建成台东市仁爱小学图书馆,她的故事就已经在台湾广为传诵,甚至被作为当地职业考试的作文题目。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仍旧默默栖身在狭窄阴暗的老市场,继续卖菜、助人。
当时有人曾质疑,她卖菜如何能赚到那么多钱?又怎么会捐那么多钱?她说,每分钱都是自己辛苦叫卖赚来的。她也并不认为自己值得传诵,因为社会上默默行善的人在各个角落都有,自己的事迹不值一提。她说,“任何人只要打开心窗,都想做善事。”
“一个人留那么多钱给谁?”
当有记者问陈树菊,得知获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陈树菊回答:“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你们不要乱讲,我没有参加什么比赛,我也没有捐很多钱。”陈树菊一直对得奖不太在意,一开始也不打算去美国领奖,后来经人反复游说,她才决定去一去。
在轻描淡写的背后,陈树菊其实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凄苦人生。
13岁那年,陈树菊的母亲在I临盆时难产,却因为没钱住院治疗而丧命。国小毕业之后,陈树菊只好辍学,跟着爸爸学卖菜,照顾家里6位兄弟姐妹。到了双十年华,媒人眼看着就要为陈树菊谈成了一门亲事,但是长辈问了她一句:“你嫁出去,家里的菜摊怎么办?”这让陈树菊打消了结婚的念头,继续回到菜摊,夜以继日地工作。协助大哥读大学、弟弟结婚之后,自己却和婚姻擦身而过。
为了在第一时间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好菜,陈树菊常常抢在日出前就起床,草草梳洗之后,围上略显过大的围裙。她舍不得买小一号的尺码,就拿来一根别针,把围裙固定在胸前的衣领上。陈树菊跳上弟弟开的货车,穿过长长的黑夜。当她到蔬菜批发市场时,时钟大多指向凌晨三点。
在堆积如山的蔬菜堆中,她熟练地弯下身子,逐一捞起竹篓里圆滚滚的白菜,轻轻地用掌心抛接掂量,发出了“啪、啪”的声响,经过亲手触摸确认之后,陈树菊才放心地买下数十种蔬菜,载回中央市场贩卖。
“来,这两根辣椒给你。”清晨5点,回到中央市场的“员金蔬菜”摊位之后,陈树菊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忙着把辣椒顺手送到客人的手提袋中。“50元3把(菜)。今天的豆子不错,要不要看一看?”陈树菊转过身,继续对下一位客人“劝菜”。“生日吃苦瓜不吉利喔,你买‘结头菜’(台语:球茎甘蓝,有吉祥兆头之意),回家煮排骨汤好了。”趁着卖菜的空当,陈树菊还会教客人如何配菜。有些人嫌她哕嗦,也有客人以笑容回应她的热情。
几乎全年无休的陈树菊,脚上的大拇趾已经严重外翻45度,当左小腿的蜂窝组织炎反复发作时,她总是用纱布包裹尚未痊愈的伤口,再将双脚塞入雨鞋中,继续站着工作16个小时。
“那种高兴,我不会形容”
1993年,陈树菊捐款百万元新台币给“佛光学院”,踏出了捐款助学的第一步。1997年,陈树菊悄悄地拿出台币100万,作为母校学童的急难救助奖学金。2001年,陈树菊回到母校探视外甥女时,陈旧不堪的图书馆吸引了她的目光。“我国小毕业之后就没有回来过了,我是为了外甥女才来的。来的时候刚好看到,图书馆为什么那么小间?跟我读书的时候差不多。”回家之后,陈树菊又捐了台币450万给母校,建造新的图书馆。
“我第一句要说什么?”2005年5月16日,在仁爱小学“陈树菊图书馆”启用典礼上,紧张得戴不上白手套的陈树菊,只好不断地说“感谢”。 回到菜摊之后,陈树菊又开始了吃酱油拌饭的生活。有时候整整七天,只开了一瓶豆腐乳配白饭下Ⅱ因。生意忙起来的时候,就随意买一个便当,中午先吃半边,留下另外一半冷凉的饭菜,就是一顿晚餐。节衣缩食的生活,为的就是要积攒更多的钱,帮助更穷困的人。
为了捐款,陈树菊连买储蓄罐的钱都省了,她在家里放了十几个回收的废纸袋,每天像投篮似的,往袋子里投一点小钱。等装满之后,就把积少成多的善款捐出去。
除了捐款给母校,陈树菊还认养了家乡的三位孤儿。甚至在欠款的情况下,向友人举债台币100万元,依约捐给了“阿尼色弗儿童之家”。
“她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一元、五角,一点一点慢慢累积,再捐出来。”“阿尼色弗儿童之家”院长吕信汉说出这句话时,坐在一旁的陈树菊有些局促不安。最后,她只是淡淡地回应说,“那种高兴,我不会形容,我只知道很舒服,很快乐,那一天就很好睡。”
穿“围兜兜”最自在
市场的菜贩们,喜欢叫陈树菊为“老菜市场长”。因捐款千万元一夕爆红之后,陈树菊又被安上了“活菩萨”的称谓。
亚洲《福布斯》“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公布的当天,陈树菊仍一如既往地在台东市“中央市场”卖菜。当媒体赶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陈树菊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之后,当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公布时,陈树菊问记者:“什么是《时代》?”朴素得可爱的言语中尽显一颗平常心。
2010年5月3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美国《时代》周刊于5月4日在纽约时代华纳中心大楼林肯中心爵士厅举办的“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
“我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一点点小事,会变成这样子。”穿着一双白布鞋,背着旧皮包的陈树菊,面对媒体的访问只能苦笑以对。旁人要帮她添购新的衣物打造门面,都被她一一婉拒。“我准备两件衣服就好,如果有围兜兜,一套就可以了。”
生平第一次离开台湾,陈树菊抵达纽约的第一个夜晚,因为饭店的弹簧床太硬而失眠,只小睡了两个小时。天亮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华人社区生鲜市场比菜价,巡视小黄瓜、丝瓜等蔬菜。
2010年5月4日晚上6点,陈树菊脚踩着一双白球鞋,与众多名人,一同走上了时代华纳广场的红地毯。晚会中,“卖菜阿妈”像一棵树,安静地站在与会的巨星当中。她的话不多,只是微笑。事后,她对记者说,“我就在想赶快搭飞机回台东老家。”
只想继续存钱做好事
在美国领奖期间,陈树菊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菜摊。比起站在领奖台上,她更喜欢站在菜摊前,只有站在那里才能找回自己的感觉。
2010年5月10日,陈树菊回到台东之后,立刻回到自己的菜摊,抢救放置已久的蔬菜。她随身捞起了一个南瓜,用刀子削掉腐烂的部分。她还庆幸,这个南瓜只烂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可以吃。
如今,陈树菊的生意更兴旺了,大家都知道她的善举,因此几乎没人杀价。还有很多的热心人来助她一臂之力。有的干脆买完菜不要找零钱,可陈树菊却不接受,她倔强地说:“慢慢存钱做好事,才是本来的我。”
有人问陈树菊,“你这一千万这个心愿能达到吗?”她非常坚定地回答说,“可以,只要我能活着,我这个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在常人眼中最朴实、平凡的人,却拥有着最伟大的胸襟,这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敬重之美。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仍然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