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贩陈树菊:小人物的大慈善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东,一个被太平洋拥抱、被海岸山脉托起的台湾东部后山,这里是原住民歌手、亚洲天后张惠妹的家,也是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菜贩陈树菊生活了60年的故乡。2010年5月3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她穿着球鞋登红地毯,站在全球名人中间显得忸怩不安。事实上,在她的心中,只有菜摊才能让她自在而放松。
  “钱,是给需要的人才有用”
  下午5点过后,台东“中央市场”的人潮纷纷散去,大多摊贩都熄灯打烊了,只有陈树菊菜摊上的灯还亮着。“能多卖一把是一把。”趁着没有客人的空当,已经干了14个小时的她,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昏黄的灯光下,她随手拿起了一小瓶白开水,把药塞进口中之后,继续守着菜摊,等候晚来的客人。
  48年,她的全部生活,就是卖菜。在67厘米高的菜摊前,139厘米的她,每天90度的弯腰、取菜、称重、结账,对自己经营了近半个世纪的“小生意”行礼如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卖着“50元三把青菜”,吃着酱油拌饭,但凭借累积着三五元的铜板小利,捐出大多数人及不上的善款:17年来陆续将1000多万元新台币(约214万元人民币)的卖菜积蓄,捐给母校台东的一所小学,以及专门收容孤儿的“阿尼色弗之家”。
  没有显赫的声望,也没有庞大的营利事业支持。2010年3月,陈树菊和多名国际富豪,一起登上《福布斯》亚太慈善英雄榜。2010年4月,在知名导演李安的撰文推荐下,美国《时代》杂志将陈树菊列入“201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英雄榜”,并排名第八。
  有媒体这样评价: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是在于她的“有余”,而在她的“不足”。她让世界看到人类的力量如何从普通人喷涌,证明影响力绝非精英阶层的专利。
  面对镁光灯的包围,陈树菊给出的答案听起来更像是隐身菜市的哲学家——“钱,是给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对随奖而来的赞誉,她则平淡地说:“这没什么,舍得与不舍得而已。”
  省吃俭用48年
  “亚洲《福布斯》年度亚太地区杰出善心人士”、“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如果不是频频登上媒体头条新闻的位置,恐怕很少人会认识这位菜市场的卖菜大婶。
  2010年5月,陈树菊在美国参加表彰晚宴。现场,大多数宾客都是盛装出席,女性多穿着曳地长裙礼服,只有陈树菊一身朴素的套装。她笑着说:“套装是在台东买的,2000元新台币,我还杀价了哦!”
  谈起这趟美国行,弟弟陈洽铭说:“这星期大概是姐姐这辈子去理发店里洗头最多的了。”他说大姐节俭到让家人都很心疼的地步。“只有节日,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她才会去理发店剪个头,多半时候她都会拒绝,然后还会说:‘卖菜,搞那么美做什么?’”
  陈洽铭说,姐姐幼年时被烫伤,右手手指神经受损,五指蜷曲;双足又因为长期站立,压迫脚掌呈五角形,深受脚疾之苦。3个月前,陈树菊因下肢蜂窝性组织炎到台北就医,医生要她住院一个月,她一星期后就溜回台东,生怕延误卖菜存钱的进度。她这么放不下菜摊,是因为计划再捐千万元新台币,奖励台东清贫的学生。
  台东市场的摊位,平日一到中午,多半摊主都已收摊,只有陈树菊留守,她的菜摊常年都是最后一个收摊。
  陈树菊家人说,她一天吃饭用不到100元新台币,或是酱油拌饭,或是整整一周只吃一瓶豆腐乳佐餐;最奢侈也就是买个快餐,中餐吃一半,晚餐再吃一半。一位常向她买菜的妇女说:“阿菊常吃碗面就算一餐,赚的钱全拿去做公益,老顾客知道她做善事,向她买菜都不杀价,甚至不要找零。”
  其实,早在2005年,陈树菊因为捐助建成台东市仁爱小学图书馆,她的故事就已经在台湾广为传诵,甚至被作为当地职业考试的作文题目。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仍旧默默栖身在狭窄阴暗的老市场,继续卖菜、助人。
  当时有人曾质疑,她卖菜如何能赚到那么多钱?又怎么会捐那么多钱?她说,每分钱都是自己辛苦叫卖赚来的。她也并不认为自己值得传诵,因为社会上默默行善的人在各个角落都有,自己的事迹不值一提。她说,“任何人只要打开心窗,都想做善事。”
  “一个人留那么多钱给谁?”
  当有记者问陈树菊,得知获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陈树菊回答:“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你们不要乱讲,我没有参加什么比赛,我也没有捐很多钱。”陈树菊一直对得奖不太在意,一开始也不打算去美国领奖,后来经人反复游说,她才决定去一去。
  在轻描淡写的背后,陈树菊其实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凄苦人生。
  13岁那年,陈树菊的母亲在I临盆时难产,却因为没钱住院治疗而丧命。国小毕业之后,陈树菊只好辍学,跟着爸爸学卖菜,照顾家里6位兄弟姐妹。到了双十年华,媒人眼看着就要为陈树菊谈成了一门亲事,但是长辈问了她一句:“你嫁出去,家里的菜摊怎么办?”这让陈树菊打消了结婚的念头,继续回到菜摊,夜以继日地工作。协助大哥读大学、弟弟结婚之后,自己却和婚姻擦身而过。
  为了在第一时间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好菜,陈树菊常常抢在日出前就起床,草草梳洗之后,围上略显过大的围裙。她舍不得买小一号的尺码,就拿来一根别针,把围裙固定在胸前的衣领上。陈树菊跳上弟弟开的货车,穿过长长的黑夜。当她到蔬菜批发市场时,时钟大多指向凌晨三点。
  在堆积如山的蔬菜堆中,她熟练地弯下身子,逐一捞起竹篓里圆滚滚的白菜,轻轻地用掌心抛接掂量,发出了“啪、啪”的声响,经过亲手触摸确认之后,陈树菊才放心地买下数十种蔬菜,载回中央市场贩卖。
  “来,这两根辣椒给你。”清晨5点,回到中央市场的“员金蔬菜”摊位之后,陈树菊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忙着把辣椒顺手送到客人的手提袋中。“50元3把(菜)。今天的豆子不错,要不要看一看?”陈树菊转过身,继续对下一位客人“劝菜”。“生日吃苦瓜不吉利喔,你买‘结头菜’(台语:球茎甘蓝,有吉祥兆头之意),回家煮排骨汤好了。”趁着卖菜的空当,陈树菊还会教客人如何配菜。有些人嫌她哕嗦,也有客人以笑容回应她的热情。
  几乎全年无休的陈树菊,脚上的大拇趾已经严重外翻45度,当左小腿的蜂窝组织炎反复发作时,她总是用纱布包裹尚未痊愈的伤口,再将双脚塞入雨鞋中,继续站着工作16个小时。
  “那种高兴,我不会形容”
  1993年,陈树菊捐款百万元新台币给“佛光学院”,踏出了捐款助学的第一步。1997年,陈树菊悄悄地拿出台币100万,作为母校学童的急难救助奖学金。2001年,陈树菊回到母校探视外甥女时,陈旧不堪的图书馆吸引了她的目光。“我国小毕业之后就没有回来过了,我是为了外甥女才来的。来的时候刚好看到,图书馆为什么那么小间?跟我读书的时候差不多。”回家之后,陈树菊又捐了台币450万给母校,建造新的图书馆。
  “我第一句要说什么?”2005年5月16日,在仁爱小学“陈树菊图书馆”启用典礼上,紧张得戴不上白手套的陈树菊,只好不断地说“感谢”。   回到菜摊之后,陈树菊又开始了吃酱油拌饭的生活。有时候整整七天,只开了一瓶豆腐乳配白饭下Ⅱ因。生意忙起来的时候,就随意买一个便当,中午先吃半边,留下另外一半冷凉的饭菜,就是一顿晚餐。节衣缩食的生活,为的就是要积攒更多的钱,帮助更穷困的人。
  为了捐款,陈树菊连买储蓄罐的钱都省了,她在家里放了十几个回收的废纸袋,每天像投篮似的,往袋子里投一点小钱。等装满之后,就把积少成多的善款捐出去。
  除了捐款给母校,陈树菊还认养了家乡的三位孤儿。甚至在欠款的情况下,向友人举债台币100万元,依约捐给了“阿尼色弗儿童之家”。
  “她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一元、五角,一点一点慢慢累积,再捐出来。”“阿尼色弗儿童之家”院长吕信汉说出这句话时,坐在一旁的陈树菊有些局促不安。最后,她只是淡淡地回应说,“那种高兴,我不会形容,我只知道很舒服,很快乐,那一天就很好睡。”
  穿“围兜兜”最自在
  市场的菜贩们,喜欢叫陈树菊为“老菜市场长”。因捐款千万元一夕爆红之后,陈树菊又被安上了“活菩萨”的称谓。
  亚洲《福布斯》“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公布的当天,陈树菊仍一如既往地在台东市“中央市场”卖菜。当媒体赶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时,陈树菊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得什么奖。”之后,当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公布时,陈树菊问记者:“什么是《时代》?”朴素得可爱的言语中尽显一颗平常心。
  2010年5月3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美国《时代》周刊于5月4日在纽约时代华纳中心大楼林肯中心爵士厅举办的“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
  “我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不知道,这一点点小事,会变成这样子。”穿着一双白布鞋,背着旧皮包的陈树菊,面对媒体的访问只能苦笑以对。旁人要帮她添购新的衣物打造门面,都被她一一婉拒。“我准备两件衣服就好,如果有围兜兜,一套就可以了。”
  生平第一次离开台湾,陈树菊抵达纽约的第一个夜晚,因为饭店的弹簧床太硬而失眠,只小睡了两个小时。天亮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华人社区生鲜市场比菜价,巡视小黄瓜、丝瓜等蔬菜。
  2010年5月4日晚上6点,陈树菊脚踩着一双白球鞋,与众多名人,一同走上了时代华纳广场的红地毯。晚会中,“卖菜阿妈”像一棵树,安静地站在与会的巨星当中。她的话不多,只是微笑。事后,她对记者说,“我就在想赶快搭飞机回台东老家。”
  只想继续存钱做好事
  在美国领奖期间,陈树菊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菜摊。比起站在领奖台上,她更喜欢站在菜摊前,只有站在那里才能找回自己的感觉。
  2010年5月10日,陈树菊回到台东之后,立刻回到自己的菜摊,抢救放置已久的蔬菜。她随身捞起了一个南瓜,用刀子削掉腐烂的部分。她还庆幸,这个南瓜只烂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可以吃。
  如今,陈树菊的生意更兴旺了,大家都知道她的善举,因此几乎没人杀价。还有很多的热心人来助她一臂之力。有的干脆买完菜不要找零钱,可陈树菊却不接受,她倔强地说:“慢慢存钱做好事,才是本来的我。”
  有人问陈树菊,“你这一千万这个心愿能达到吗?”她非常坚定地回答说,“可以,只要我能活着,我这个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在常人眼中最朴实、平凡的人,却拥有着最伟大的胸襟,这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敬重之美。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仍然在延续。
其他文献
她来了。  春风从柳梢头悄然潜过,众星岑寂,在墨黑的穹隆里摇摇欲坠。仿佛,一场杀戮即将出现,万物皆刍狗,仓皇逃奔。  她来了。  他把那道帘寂寂掀起,倚门,嘴角微扬,目光温柔。  连水都比不上的温柔。让人心中空蒙,目光迷茫,只想一头栽进,享尽风流。  即使前面就已是黄泉路,奈河桥上的孟婆,正冷笑颔首。  她款款而来,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人心上,酸疼着,颤抖着,涌出一眼温热的泉。  袖中刀锋正热,正铮铮
期刊
1  那晚的雨很大。  乌云阴沉沉压了一整天,在黄昏时突然爆发。虽不见多少电闪雷鸣,但暴雨就如同千军万马践踏大地般令人心惊。  季绯秋却挺喜欢听这雨声。关严了门窗,就仿佛将那狂暴的声音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不失激烈却又柔和茫远。  然而此时在雨声中似乎夹杂了一些不很和谐的声音。那是一种节奏的敲击声,从阳台传来,仿佛鸟儿的轻啄。  那想必是灵若了。  季绯秋轻笑。灵若是她偶然间救的喜鹊,鸟儿很通人性,
期刊
回望2011年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市场依然是火爆异常。虽然高油价和高物价给市场带来一些冲击,但在这样高消费的大前提下,身强力壮的“大块头”们也依旧是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东风本田CR-V  本田CR-V外观时尚、大气、锋锐、动感,更加符合现代都市人群的审美需求。它有着立体式四合一晶钻大灯,牛眼形状设计配合肌肉感前脸。同时,前档风玻璃向后的倾斜角度的增加,使其与车身多变的曲线完美融合,进一步完善
期刊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值得骄傲的集体记忆瞬间总显得那样弥足珍贵,而公元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对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骄傲时刻。亿万国人在那个不眠之夜里通过电视直播画面,亲眼见证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激情拥吻的“浪漫”一刻。浩渺天宇间,这个象征国人飞天梦圆的拥吻画面在人们的记忆中永恒。
期刊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对于全球社会进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前所未有的关注。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地表温度不断升高,海平面不断上升,沙尘暴、飓风等灾害不断升级,迫使人们不得不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初具规模,不仅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应用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期刊
2011年10月18日至2012年1月10日,毕加索画展中国大展在世博会中国馆举行,期间共展出62幅毕加索真迹和50幅他日常生活的照片,囊括了毕加索从少年到晚年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这让慕名而来的中国观众能亲临观摩这位20世纪最伟大画家的作品,真切感受大师表现出的绘画语言。  出了地铁站到中国馆的路上,不断听到从路人的口中飘出议论毕加索的声音。不用猜,肯定是同道中人。周五人不多,没有排队就直接买票、
期刊
江南一隅太湖东,雨巷长廊秋色中,  清丽画图留倩影,九龙捧珠八面风。  悠悠丝乐酒飘香,短棹轻歌水一方。  吟叙西园有佳话,千年古镇美胥塘。  自从看了一篇名为“西塘旧事”的文章之后,我便动了直奔西塘而去的念头。有几句是这样写的“西塘与我初邂逅时,如同一个江南河边常见的浣洗的小家少女,从容宁静,自然淳朴,因惊诧于初见时的心悸,常疑惑这似曾相识的风物一定是自己以前所来过,所处过,所动心过的”。江南秋
期刊
六年前,刘若英与黄磊在乌镇携手完成了26集电视剧《似水年华》,海峡两岸的男女主人公恬淡自如地在梦幻般的境界里书写着爱的诗篇,不期而遇的故事在这似乎也变得如此合乎常理。隐忍儒雅的乌镇式爱情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剧中的一句对白“我知道你会来”,仿佛成了到乌镇的召唤。雨巷、书馆、双桥……冰乡古镇的美景和浪漫的爱情相映生辉,乌镇也由此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恋爱天堂”。  绿丝围腰间 沧桑绘水墨  美是让人牵挂的
期刊
2011,这四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如果放在年初,你并不会意识到它们有什么特别。但是,站在2011的年尾回顾这一年,请问哪一件事最令你激动、振奋、自豪?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一时都回答不上来,只是因为这一年有太多难忘的事件。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体验着时代的变迁;西安世园会、深圳大运会,我们迎接着世界的目光;高铁飞驰、“天神”之吻,我们感受着大国的崛起。在无比自豪之余我们也应看到那些
期刊
2011年11月11日晚,伴随着熊熊燃烧的“华运”火炬之光,首届世界华人运动大会在修顿室内运动场拉开帷幕。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干嘉宾。容纳2000多人的香港修顿室内运动场一片欢腾,共迎世界华人期盼已久的“奥林匹克”盛会隆重举行。  本届大会在四地同时举行,香港是主会场。在开幕式上,首届世界华人运动大会总部组委会把在中国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