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各个知识点关联紧密,从整体层面把握知识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深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对强化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然而纵观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碎片化”情况,即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意识地将历史知识划分为多个知识点,忽略知识整体化的同时破坏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使学生从客观层面理解历史,影响学生历史素养提升和未来发展。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高中历史“去碎片化”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去碎片化”;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学科旨在让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国家实现教书育人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学生在教师积极培养和正确引导下学会从整体层面认识历史,使学生成为具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然而高中历史实际教学和课程目标相差甚远,多数教师依旧在传统应试理念下将知识分为多个知识点,正是这种碎片化知识割裂知识间内在联系与整体性。对此,历史教师可从多方面实施“去碎片化”教学,指导学生正确且客观看待历史,提升历史素养,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一、高中历史“去碎片化”意义
(一)贯彻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脉络,解决历史学科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了解历史。与此同时,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局部与全局关系以及从辩证角度看待历史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间关系,强化多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想要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就需要基本且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去除碎片化后,学生就能掌握有联系且整体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收录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去除历史碎片化能幫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脉络。在能力方面,高中生需掌握多元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养成需要借助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但无论采取何种活动都需要学生从整体认识历史知识,若单纯掌握碎片化知识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方法方面,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史论结合以及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及全面比较概括、阐释所学内容,由此可看出其应用载体也需是具有内在联系和整体化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近两年,我国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五大素养。去除历史碎片化也是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在去除碎片化时应始终坚持科学思想为指导,基于客观且全面角度认识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解析道:“只有在特定时空框架中才有可能准确理解史事。”历史中任何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与时、空两个要素紧密联系,教师在去除碎片化问题时需指导学生全面且整体地学习和分析史事,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时空因素作为认识历史事件发展历程基础条件,符合历史《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将某一事件置于特定时空中进行了解,再自我建构其中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除此之外,历史去除碎片时需站在客观且全面角度分析历史,其中史料承载大量历史信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搜集和辨析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此过程有利于形成史料实证素养。事实上,去除“碎片化”在于整合有着必然联系的历史现象与事件,学生在此过程中还需区分历史事实和解释,学会透过表面发现深层关联并对其中内在联系做出专属于自身的解释,准确表达观点。去除“碎片化”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去碎片化”策略
(一)实施高效整体教学策略
所谓整体化教学即将教学过程作为整体系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明确划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整体层面协调和把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基于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理清知识内容明暗线。历史发展好似一串珍珠手链,需要通过玉线串联散落的珍珠,使其成为一条光彩熠熠的珍珠手链。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明确区分教学内容明暗线,其中明线属于直观线索,暗线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和解决后得出。例如: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成功拉开欧洲殖民扩张序幕,西方列强以蓬勃发展的势头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更推动工业发展与技术革新,此背景下出现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并迅速扩散至整个世界。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国家依赖机器生产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生产模式侵入中国并严重冲击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有效刺激中国民族工业产生。虽然中国民族工业在严峻社会背景下有所发展,仍然受到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以致于发展历程十分艰辛曲折。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侵入推动西方文化传入,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和碰撞,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新事物和新思想所冲击。高中历史在明暗线结合下能简化知识内容难度,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知识迁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其次,历史与时政相结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目的之一。对于教师而言,讲解历史知识不能单纯讲述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历史,需适当结合当下时事政治。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融入遥不可及的历史,借助社会热议时事讲述先哲的智慧。例如: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时,该章节主要内容即讲述首次工业革命历程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何种影响。历史教师在讲解该章节之前可让学生寻找从首次工业革命开始对当前现实生活有何影响,促使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并积极鼓励描述二者有联系原因并分享给其他学生,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时,该章节知识是高中生相对熟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和学生围绕抗日战争探讨相关时政热点,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能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学会从现实中感悟历史哲理与智慧。 (二)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道德情操,一颗仁爱之心,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扎实的学识,为办好教育、办强教育、办大教育而不断努力。上述理念说明教师对国家、民族、个人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尤其教师素养更与国家稳定、民族兴旺、世界和谐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有必要提升教师素养。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解读历史才能推动国家快速稳定发展。处于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仁爱之心、扎实学识标准要求教师,从而打造一支有素质和高业务能力的师资队伍。
如果高中历史想要高效去除碎片化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下理论与素质:①整合教材能力。教师要十分熟悉现行历史教材,始终做到心中有教材和教案。如果历史教材编写有待完善,那么就要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尝试从整体角度梳理教材。在梳理过程中需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再理清易错点和重难点知识,便于在教学中及时纠正和引导,最大限度做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与此同时历史教师还需归纳汇总各个零碎知识点,通过逻辑关系串联琐碎知识点后使其成为结构顺畅的知识链,最后根据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和线索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如此一来才能做到用心教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指导学生根据知识间联系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充分体现知识横向结构连通性与纵向结构层次性,形成专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提升历史教学效率。②具备史学理论修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准确区分社会发展根本与重要动力,深入理解革命与改革不同属性以及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等史学原理。历史教师需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史学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做到史论结合。此外教师还需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学生学习历史重要途径,其中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即联系观点,大部分表面看似简单微观问题与当时文化、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有着紧密联系,运用联系思维将微观史实放置于宏观历史环境中。换言之,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層面分析,需根据资料和已有理论框架、知识体系相结合,将历史知识放置于历史大进程和大结构中理解,达到知识间同化的同时获得本质见解。
结束语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为良好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以及多层面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去除历史教学“碎片化”,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历史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去碎片化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6):16-17.
[2]陈小燕.浅析高中历史教学的碎片化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1):51-52.
[3]康华,迟爽.中学历史碎片化学习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468(18):45-47.
[4]许亚东.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7):142.
[5]蔡园园.高中历史教学中“碎片化”问题的检讨[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张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然追求与实践样态[J].教学研究,2020,43(2):87-92.
关键词:高中历史;“去碎片化”;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学科旨在让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国家实现教书育人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学生在教师积极培养和正确引导下学会从整体层面认识历史,使学生成为具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然而高中历史实际教学和课程目标相差甚远,多数教师依旧在传统应试理念下将知识分为多个知识点,正是这种碎片化知识割裂知识间内在联系与整体性。对此,历史教师可从多方面实施“去碎片化”教学,指导学生正确且客观看待历史,提升历史素养,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一、高中历史“去碎片化”意义
(一)贯彻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脉络,解决历史学科存在的碎片化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了解历史。与此同时,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局部与全局关系以及从辩证角度看待历史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间关系,强化多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想要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就需要基本且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去除碎片化后,学生就能掌握有联系且整体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收录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去除历史碎片化能幫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脉络。在能力方面,高中生需掌握多元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养成需要借助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但无论采取何种活动都需要学生从整体认识历史知识,若单纯掌握碎片化知识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方法方面,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史论结合以及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及全面比较概括、阐释所学内容,由此可看出其应用载体也需是具有内在联系和整体化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近两年,我国相继提出核心素养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五大素养。去除历史碎片化也是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在去除碎片化时应始终坚持科学思想为指导,基于客观且全面角度认识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解析道:“只有在特定时空框架中才有可能准确理解史事。”历史中任何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与时、空两个要素紧密联系,教师在去除碎片化问题时需指导学生全面且整体地学习和分析史事,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时空因素作为认识历史事件发展历程基础条件,符合历史《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可将某一事件置于特定时空中进行了解,再自我建构其中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除此之外,历史去除碎片时需站在客观且全面角度分析历史,其中史料承载大量历史信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搜集和辨析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此过程有利于形成史料实证素养。事实上,去除“碎片化”在于整合有着必然联系的历史现象与事件,学生在此过程中还需区分历史事实和解释,学会透过表面发现深层关联并对其中内在联系做出专属于自身的解释,准确表达观点。去除“碎片化”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去碎片化”策略
(一)实施高效整体教学策略
所谓整体化教学即将教学过程作为整体系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明确划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整体层面协调和把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基于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理清知识内容明暗线。历史发展好似一串珍珠手链,需要通过玉线串联散落的珍珠,使其成为一条光彩熠熠的珍珠手链。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明确区分教学内容明暗线,其中明线属于直观线索,暗线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和解决后得出。例如: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成功拉开欧洲殖民扩张序幕,西方列强以蓬勃发展的势头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更推动工业发展与技术革新,此背景下出现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并迅速扩散至整个世界。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国家依赖机器生产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生产模式侵入中国并严重冲击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有效刺激中国民族工业产生。虽然中国民族工业在严峻社会背景下有所发展,仍然受到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以致于发展历程十分艰辛曲折。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侵入推动西方文化传入,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和碰撞,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新事物和新思想所冲击。高中历史在明暗线结合下能简化知识内容难度,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知识迁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其次,历史与时政相结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目的之一。对于教师而言,讲解历史知识不能单纯讲述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历史,需适当结合当下时事政治。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融入遥不可及的历史,借助社会热议时事讲述先哲的智慧。例如: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时,该章节主要内容即讲述首次工业革命历程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何种影响。历史教师在讲解该章节之前可让学生寻找从首次工业革命开始对当前现实生活有何影响,促使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并积极鼓励描述二者有联系原因并分享给其他学生,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时,该章节知识是高中生相对熟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和学生围绕抗日战争探讨相关时政热点,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能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学会从现实中感悟历史哲理与智慧。 (二)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道德情操,一颗仁爱之心,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扎实的学识,为办好教育、办强教育、办大教育而不断努力。上述理念说明教师对国家、民族、个人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尤其教师素养更与国家稳定、民族兴旺、世界和谐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有必要提升教师素养。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解读历史才能推动国家快速稳定发展。处于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仁爱之心、扎实学识标准要求教师,从而打造一支有素质和高业务能力的师资队伍。
如果高中历史想要高效去除碎片化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下理论与素质:①整合教材能力。教师要十分熟悉现行历史教材,始终做到心中有教材和教案。如果历史教材编写有待完善,那么就要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尝试从整体角度梳理教材。在梳理过程中需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再理清易错点和重难点知识,便于在教学中及时纠正和引导,最大限度做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与此同时历史教师还需归纳汇总各个零碎知识点,通过逻辑关系串联琐碎知识点后使其成为结构顺畅的知识链,最后根据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和线索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如此一来才能做到用心教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指导学生根据知识间联系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充分体现知识横向结构连通性与纵向结构层次性,形成专属于自身的教学风格,提升历史教学效率。②具备史学理论修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准确区分社会发展根本与重要动力,深入理解革命与改革不同属性以及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等史学原理。历史教师需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史学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做到史论结合。此外教师还需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学生学习历史重要途径,其中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即联系观点,大部分表面看似简单微观问题与当时文化、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有着紧密联系,运用联系思维将微观史实放置于宏观历史环境中。换言之,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層面分析,需根据资料和已有理论框架、知识体系相结合,将历史知识放置于历史大进程和大结构中理解,达到知识间同化的同时获得本质见解。
结束语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为良好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客观与主观、宏观与微观以及多层面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去除历史教学“碎片化”,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历史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去碎片化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6):16-17.
[2]陈小燕.浅析高中历史教学的碎片化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1):51-52.
[3]康华,迟爽.中学历史碎片化学习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468(18):45-47.
[4]许亚东.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7):142.
[5]蔡园园.高中历史教学中“碎片化”问题的检讨[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张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然追求与实践样态[J].教学研究,2020,43(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