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关注的学生德育问题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部第28、29期全国省级重点中学校长培训中,学生德育问题成为校长讨论的焦点。校长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畅谈德育实践工作中的困惑和看法,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参加培训的100多位校长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应该说,他们所谈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校长们坦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维护学校纪律的层面上。
  2.德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足。
  校长们普遍认为,德育目标过高、过大,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并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非常缺乏。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而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有些学校甚至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道德问题来对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校长们还提到,许多学校只重视开发显性德育课程,而忽视隐性德育课程。
  3.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德育科研工作不受重视。
  很多学校在德育课教师培养、德育研究以及班主任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德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其他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4.德育与学科教学严重分离。
  德育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其他教师的学科德育和岗位德育意识不强。同时,就德育课而言也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说教为主;评价方式落后,以考试成绩为主。因此,德育智育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学校出于安全、经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许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机会。
  5.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不统一。
  有的校长指出,德育难在实效性。校长们认为,学校德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的不统一与不和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对德育实践中存在
  问题的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可以把校长们关心的德育问题归结为以下3类:
  1.德育观念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德育实践。“德育目标过高过大”、“德育内容繁多,重点不够突出”、“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教育一元化”等问题都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和课程编制者的德育观念急需改变。具体来说,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
  (1)正确把握追求崇高与保住底线的关系
  德育是有层次的,黄向阳教授把德育分为3层: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和道德规则教育。道德理想体现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为学生确立了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道德原则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规则属于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执行当中几乎没有可以商量变通的余地,它对学生的行为最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因此,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道德发展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线教育实践者的校长们普遍认为德育目标过高、过大,这反映了我国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而忽视学生容易做到的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如果不重视低层次的规则教育,而一味空谈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就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知与行的分离。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以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但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身体力行;另一方面,必须加强道德规则教育,并要求所有学生不得违反最基本的道德规则。这就是追求崇高与保住底线的关系。
  (2)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一元化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既不要崇洋媚外、忽视民族传统文化,又不要自高自大、盲目排外。
  2.德育途径问题
  “忽视隐性德育课程”、“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德育工作者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等都反映出德育途径存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特别需要重视和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隐性德育课程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比显性德育课程更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一直以来,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显性课程的形式来展现的,把德育作为一门知识来教,过于偏重“知”,而忽视“情”、“意”、“行”,违背了德育规律。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被封闭在狭小的教室里坐而论道,缺少身体力行的实践机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的分离以及言行不一的现象。
  此外,德育课的地位下降,德育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而其他学科教师只顾提高本学科的考试成绩,根本无暇顾及课程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不同部门的教育工作者只从各自部门的最大利益出发,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
  3.德育环境问题
  “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不和谐”、“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分离”等都说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一些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方式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不断冲击着学校的道德教育。显然,传统的、单调的道德教育难以应对这些冲击。另外,社会上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必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处理好德育环境问题,尤其是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题,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条件。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需要达成共识,紧密合作,协调行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红军.隐性德育课程[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韩春梅)
其他文献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是曲线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处理平抛运动问题时,学生往往是死搬硬套位移、速度大小公式,而忽视了它们的方向.实际上从它们的方向这一角度去处理平抛运动问题,会使问题迎刃而解,思路变的简单而又清晰.为此平抛运动中的位移矢量三角形、速度矢量三角形,应值得老师和同学们高度重视.下面就几个例子说明这两个矢量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位移、速度矢量三角形    将一质量为 m
河南鹤壁市淇县,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它曾有过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三千多年以前,淇县曾经有过另一个名字:朝歌,正是曾经的商代都城。西周建立以后,它又成为卫国的都城。就连城外那条小小的淇河,都曾经赫赫有名,《诗经》总共不过三百零五篇,就有三十九篇来自淇河两岸,专为歌咏淇河的诗歌就有六篇。  地灵而人杰,中国历史和道教传说中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鬼谷子,正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