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就是对数的感觉,即对数的敏感性。它是个体的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存在,是对数的大小、相互关系、特点、规律等认识的一种心理积淀,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核心。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在珠心算的教学实验中,我认为:作为核心教具和学具的算盘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感能力的提高有四大功能。
功能之一:算盘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算盘进入课堂,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打得响,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拨珠练习,一会儿单挡练、两挡练、三挡练,一会儿隔挡练、全盘练,一会儿小组练,一会儿全体练。“噼噼啪啪”,孩子们动手拨,动耳听,动口念,动脑想,在拨珠活动中兴趣盎然地进行着对自然数的认识。这种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好动心理都得到了满足,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算盘为教具、学具的课堂里,教学结构灵活,教学节奏富于变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通过珠译数、数译珠、听数布数、看数布数,实拨、空拨、想拨等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学生眼到、耳到、手到、心到、乐到,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主支配、动手操作的地位,激发了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算盘的吸引下,产生数学兴趣,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获得者。他们通过自己用手操作,用耳聆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快乐,在自主自由的情境中成了学习的主体。
功能之二:通过拨珠数数、认数、计数,建立数感
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数概念是儿童数感的基础形式,而数概念的建立是从数数开始的,数数的最好方法就是移动所数的对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移动操作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珠心算的数数、认数教学,正是抓住 “移动操作”这一关键,在拨珠数数的过程中,来促使学生数概念的形成。如认识4以内数的教学,先出示实物,让学生数实物的数量(个数),然后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的规定挡位上,拨珠表示实物,数珠表示实物的数量,边拨珠边数数,口中数“1” ,手指拨一颗下珠,板书“1”。逐次到数四个实物、拨四颗下珠、板书“4”。指导学生将实物及其数量(个数)和代表实物个数的算珠及其“珠像”与阿拉伯数字建立联系。这样,学生在拨珠活动中,眼看、手拨、口说、心想,逐步领悟一个数既可以表示某一物体的个数,又可以表示该物体在序列中的排位,不知不觉地对基数、序数有了认识。这样,通过拨“数”、计数、认数、读数、记数,在具体实物和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算珠及其“珠像”的支撑下,自然而然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懂得数的顺序,学会用算珠或数字符号计数和记数,在头脑中形成数字符号和“珠像”的表象,初步形成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表示实物及其数量的数学逻辑思维表象,建立最初的数感。
当进入认识“5~10”的学习,随着拨珠动作和算珠挡位的“移动操作”,算珠的指代性发生了“意义”变化——“以1代5”,“ 以1代10”,学生的数概念的内涵增加,数感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功能之三:通过拨珠数数,认识数的组成、分解,比较大小,扩展数感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珠心算在数数教学中,凭借珠算的形象性、可操作性,利用算盘,一边拨珠,一边数数,认识10以内的数,形象生动,简易快捷。实际上,数数的过程,既是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数的组成和分解的过程。学生在算珠的“拨入”和“拨去”中,从最初的1依次加1等于10到“x+y+…=10” 、“x+y+…=a”,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就在同一过程中,从10依次拨去1等于0到“10=x+y+…”、“a=x+y+…”,掌握了数的分解。同时,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充分利用算盘表示数时半形象半抽象的特点,让学生把两个数分别拨在不同的挡位上,通过观察,就能迅速而正确地判断两数之间谁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或同样多等数量关系。在拨珠过程中,学生始终利用算盘,边拨珠边数数,数出珠动,珠动数出,不断地把数字符号转化为算珠,又把“珠像结果”转化为数字,同时把计算、珠算的法则也转化为“珠像”运动规律。这正如波得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随着对数的认识的逐步增加,学生的数感自然得到了发展。
功能之四:通过数的运算,丰富数学观念,提升数感
在珠心算教学中,充分利用算盘,边拨珠边数数。如:拨入1,拨入1,即:1和1组成2。1+2=3,拨入3,拨去1,拨去2,3分成1和2。这里,学生通过拨珠数数,认识了数,掌握了数的顺序、数的组成和分解。而拨珠的过程,算珠拨入即加、拨去即减,同数连加转化为乘,同数连减转化为除。因此,拨珠数数,使学生同时进行并完成了加法和减法的学习,还为乘除法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儿童初期思维逆运算发展缓慢,因此,学生学习加法容易,学习减法较困难。
必须指出,从拨珠数数到蕴涵了乘除法数学思维的数的加减运算,在珠心算的教学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这种“同时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先期的学习成果能够顺利地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当中。
到学习100以内的数时,由于算盘挡位分明,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个位、十位、百位。通过拨珠操作,直接掌握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满10,向百位进1……,直至万、亿等“十进制计数”规则。同时,进行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而单挡练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迁移到两挡练,三挡练,多挡练,全盘练,甚至“想拨”、“空拨”等更为复杂的活动中。如2+2的运算;拨入2,拨入2,即2和2组成4。两挡练,拨入2、2,再拨入2、2,即:22+22等于44。这里蕴涵着两位数加两位数,即22+22=44,还蕴涵2个2是4,2个22是44,4是2个2,44是2个22。这里,珠心算将加法与乘法运算熔于一炉。这只是“拨珠”的一面——“拨入”。到练习几乎同时进行的 “拨珠”的另一面——“拨去”时,减法与除法运算又在思维方式上得到统一。同理,两挡练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顺理成章地迁移到三挡练,多挡练,全盘练当中。
可见,珠心算教学使数的运算变得直观、形象,具有可操作性、可逆性,大大拓宽了学生数学思维空间和数学想象空间,强化和提升了学生的数感。
综上所述,珠心算通过儿童大量的动手拨、动口说、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将视觉、听觉、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调动起来,把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协调一致,形成珠心算形象思维,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珠算技能逐步内化,通过把数的运算变为算珠的操作活动,通过数字、图像的转化运算及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以算盘为依托来完成的。
在珠心算的教学实验中,我认为:作为核心教具和学具的算盘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感能力的提高有四大功能。
功能之一:算盘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算盘进入课堂,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打得响,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拨珠练习,一会儿单挡练、两挡练、三挡练,一会儿隔挡练、全盘练,一会儿小组练,一会儿全体练。“噼噼啪啪”,孩子们动手拨,动耳听,动口念,动脑想,在拨珠活动中兴趣盎然地进行着对自然数的认识。这种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好动心理都得到了满足,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算盘为教具、学具的课堂里,教学结构灵活,教学节奏富于变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通过珠译数、数译珠、听数布数、看数布数,实拨、空拨、想拨等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学生眼到、耳到、手到、心到、乐到,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主支配、动手操作的地位,激发了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算盘的吸引下,产生数学兴趣,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获得者。他们通过自己用手操作,用耳聆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快乐,在自主自由的情境中成了学习的主体。
功能之二:通过拨珠数数、认数、计数,建立数感
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数概念是儿童数感的基础形式,而数概念的建立是从数数开始的,数数的最好方法就是移动所数的对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移动操作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珠心算的数数、认数教学,正是抓住 “移动操作”这一关键,在拨珠数数的过程中,来促使学生数概念的形成。如认识4以内数的教学,先出示实物,让学生数实物的数量(个数),然后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的规定挡位上,拨珠表示实物,数珠表示实物的数量,边拨珠边数数,口中数“1” ,手指拨一颗下珠,板书“1”。逐次到数四个实物、拨四颗下珠、板书“4”。指导学生将实物及其数量(个数)和代表实物个数的算珠及其“珠像”与阿拉伯数字建立联系。这样,学生在拨珠活动中,眼看、手拨、口说、心想,逐步领悟一个数既可以表示某一物体的个数,又可以表示该物体在序列中的排位,不知不觉地对基数、序数有了认识。这样,通过拨“数”、计数、认数、读数、记数,在具体实物和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算珠及其“珠像”的支撑下,自然而然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懂得数的顺序,学会用算珠或数字符号计数和记数,在头脑中形成数字符号和“珠像”的表象,初步形成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表示实物及其数量的数学逻辑思维表象,建立最初的数感。
当进入认识“5~10”的学习,随着拨珠动作和算珠挡位的“移动操作”,算珠的指代性发生了“意义”变化——“以1代5”,“ 以1代10”,学生的数概念的内涵增加,数感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功能之三:通过拨珠数数,认识数的组成、分解,比较大小,扩展数感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珠心算在数数教学中,凭借珠算的形象性、可操作性,利用算盘,一边拨珠,一边数数,认识10以内的数,形象生动,简易快捷。实际上,数数的过程,既是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数的组成和分解的过程。学生在算珠的“拨入”和“拨去”中,从最初的1依次加1等于10到“x+y+…=10” 、“x+y+…=a”,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就在同一过程中,从10依次拨去1等于0到“10=x+y+…”、“a=x+y+…”,掌握了数的分解。同时,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充分利用算盘表示数时半形象半抽象的特点,让学生把两个数分别拨在不同的挡位上,通过观察,就能迅速而正确地判断两数之间谁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或同样多等数量关系。在拨珠过程中,学生始终利用算盘,边拨珠边数数,数出珠动,珠动数出,不断地把数字符号转化为算珠,又把“珠像结果”转化为数字,同时把计算、珠算的法则也转化为“珠像”运动规律。这正如波得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随着对数的认识的逐步增加,学生的数感自然得到了发展。
功能之四:通过数的运算,丰富数学观念,提升数感
在珠心算教学中,充分利用算盘,边拨珠边数数。如:拨入1,拨入1,即:1和1组成2。1+2=3,拨入3,拨去1,拨去2,3分成1和2。这里,学生通过拨珠数数,认识了数,掌握了数的顺序、数的组成和分解。而拨珠的过程,算珠拨入即加、拨去即减,同数连加转化为乘,同数连减转化为除。因此,拨珠数数,使学生同时进行并完成了加法和减法的学习,还为乘除法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儿童初期思维逆运算发展缓慢,因此,学生学习加法容易,学习减法较困难。
必须指出,从拨珠数数到蕴涵了乘除法数学思维的数的加减运算,在珠心算的教学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这种“同时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先期的学习成果能够顺利地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当中。
到学习100以内的数时,由于算盘挡位分明,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个位、十位、百位。通过拨珠操作,直接掌握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满10,向百位进1……,直至万、亿等“十进制计数”规则。同时,进行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而单挡练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迁移到两挡练,三挡练,多挡练,全盘练,甚至“想拨”、“空拨”等更为复杂的活动中。如2+2的运算;拨入2,拨入2,即2和2组成4。两挡练,拨入2、2,再拨入2、2,即:22+22等于44。这里蕴涵着两位数加两位数,即22+22=44,还蕴涵2个2是4,2个22是44,4是2个2,44是2个22。这里,珠心算将加法与乘法运算熔于一炉。这只是“拨珠”的一面——“拨入”。到练习几乎同时进行的 “拨珠”的另一面——“拨去”时,减法与除法运算又在思维方式上得到统一。同理,两挡练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顺理成章地迁移到三挡练,多挡练,全盘练当中。
可见,珠心算教学使数的运算变得直观、形象,具有可操作性、可逆性,大大拓宽了学生数学思维空间和数学想象空间,强化和提升了学生的数感。
综上所述,珠心算通过儿童大量的动手拨、动口说、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将视觉、听觉、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调动起来,把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协调一致,形成珠心算形象思维,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珠算技能逐步内化,通过把数的运算变为算珠的操作活动,通过数字、图像的转化运算及多种感官的参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以算盘为依托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