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语不慎伤害了学生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县教育局公布了二十多条教师忌语,诸如:“你真笨”,“你真让我失望”,还有“弱智” “吃错药” “屡教不改”等忌语。看到这些话,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殊不知,就在你我不经意之间,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使用这些语言?下面我针对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造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严格的分数考核来划分等级,区分优劣。当学生的行为、学业成绩、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出现波动,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心血,换来的却是另一种结果,于是产生了焦急、烦躁的情绪,不文明的语言便脱口而出,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出现这些忌语的导火线。
二、目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目前的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唯我独尊,课堂上随心所欲,没有以平等的地位来看待学生。因此,孩子的人格、民主化的权利未能受到尊重,与老师平等交流的权利也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教育体制,也是教师出现这些语言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个人因素造成的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使用这些语言还与教师本人的因素有关,包括个人修养、性格、平时的习惯。也与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净化教师的语言?
1.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情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赏识和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成年人受到领导表扬的时候,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愉悦,更何况是小孩呢?因此,我们应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尽可能地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当你把他们的毛病越挑越多,骂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他们怎能产生旺盛的热情和昂扬的求知欲呢?四川一名女教师曾这样批评学生:“你学习不认真,成绩又不好,人又长得难看,连坐台小姐都不如。”结果学生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写下日记后服毒自杀,酿成了悲剧。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教师应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同样是批评的语言,换种方式去说,味道就不一样了。比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上课有没有听?”可以变为:“这个问题不难,当时老师讲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注意听。”“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懂了,其实你认真些也一定会懂。” “你真让人失望”可以这样讲:“别让大伙失望,你很有潜力,只要努力,很有希望。”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不要吝啬一些赞美的词语。
2.对待学生要充满无限的爱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鲁莽的学生受到爱的熏陶,举止可以变得文明;愚昧的学生得到爱的滋润,智慧可以得到启迪;狭隘的学生经过爱的沐浴,心胸可以变得开阔。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品位,代表一个人的思想传递,也是一个人生命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中领悟出我们给他们的是关爱、鼓励,还是歧视、打击。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对学生寄以希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等方面表现进步。平时,我们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指出他学习方面的不足,并诚恳地对他提出批评,学生一定会感受老师浓浓的爱意,并不会见怪,反而产生感激之情。相反,学生问你一道题,你连看都不看,“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上课有没有听?”一句话,就把学生这种好问的精神抹杀得荡然无存。……
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初中时学数学,曾问老师:“负负为什么得正?”老师说:“真笨,书上都这么讲,记住就行。”后来学定理,他又问老师:“定理是怎么推出来的?”老师说:“你真傻,记住就行。”这位专家从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理,数学老师更不讲理。而生物老师从不说他笨,总表扬他,后来他喜欢生物,最终成为生物专家。
对学生的爱并不是说不能批评,批评过程中也要体现爱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春游,一位学生坐车时将头伸到车外,一位年轻的老师发现后,说:“你想死呀,把头伸到窗外,被领导发现要扣分的。”学生听了后很不服气,后来一位老班主任知道后,耐心地劝他:“你这样是很危险的,要是两车靠得近,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很明显,这两种批评,前者更多的是责备,后者体现的是关爱。
3.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
老师的语言失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心情状态。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个人状态,每天以轻松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师要尽量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语言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影响着教学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形象。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讽刺,那么这些有损人格的忌语就能在我们身上杜绝;只要我们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偏见,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环保,更多些绿色。只要我们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歧视,那么我们的教学路子将更加宽广。只要我们付出无限的爱,学生就会对你充满无限的情——感激、尊重、敬佩之情。
一、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造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严格的分数考核来划分等级,区分优劣。当学生的行为、学业成绩、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出现波动,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心血,换来的却是另一种结果,于是产生了焦急、烦躁的情绪,不文明的语言便脱口而出,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是出现这些忌语的导火线。
二、目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
目前的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唯我独尊,课堂上随心所欲,没有以平等的地位来看待学生。因此,孩子的人格、民主化的权利未能受到尊重,与老师平等交流的权利也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教育体制,也是教师出现这些语言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个人因素造成的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使用这些语言还与教师本人的因素有关,包括个人修养、性格、平时的习惯。也与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净化教师的语言?
1.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情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赏识和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成年人受到领导表扬的时候,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愉悦,更何况是小孩呢?因此,我们应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尽可能地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当你把他们的毛病越挑越多,骂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他们怎能产生旺盛的热情和昂扬的求知欲呢?四川一名女教师曾这样批评学生:“你学习不认真,成绩又不好,人又长得难看,连坐台小姐都不如。”结果学生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写下日记后服毒自杀,酿成了悲剧。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教师应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同样是批评的语言,换种方式去说,味道就不一样了。比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上课有没有听?”可以变为:“这个问题不难,当时老师讲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注意听。”“别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懂了,其实你认真些也一定会懂。” “你真让人失望”可以这样讲:“别让大伙失望,你很有潜力,只要努力,很有希望。”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不要吝啬一些赞美的词语。
2.对待学生要充满无限的爱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鲁莽的学生受到爱的熏陶,举止可以变得文明;愚昧的学生得到爱的滋润,智慧可以得到启迪;狭隘的学生经过爱的沐浴,心胸可以变得开阔。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品位,代表一个人的思想传递,也是一个人生命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中领悟出我们给他们的是关爱、鼓励,还是歧视、打击。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地对学生寄以希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等方面表现进步。平时,我们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指出他学习方面的不足,并诚恳地对他提出批评,学生一定会感受老师浓浓的爱意,并不会见怪,反而产生感激之情。相反,学生问你一道题,你连看都不看,“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上课有没有听?”一句话,就把学生这种好问的精神抹杀得荡然无存。……
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初中时学数学,曾问老师:“负负为什么得正?”老师说:“真笨,书上都这么讲,记住就行。”后来学定理,他又问老师:“定理是怎么推出来的?”老师说:“你真傻,记住就行。”这位专家从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理,数学老师更不讲理。而生物老师从不说他笨,总表扬他,后来他喜欢生物,最终成为生物专家。
对学生的爱并不是说不能批评,批评过程中也要体现爱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春游,一位学生坐车时将头伸到车外,一位年轻的老师发现后,说:“你想死呀,把头伸到窗外,被领导发现要扣分的。”学生听了后很不服气,后来一位老班主任知道后,耐心地劝他:“你这样是很危险的,要是两车靠得近,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很明显,这两种批评,前者更多的是责备,后者体现的是关爱。
3.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
老师的语言失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心情状态。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个人状态,每天以轻松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师要尽量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语言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影响着教学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形象。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讽刺,那么这些有损人格的忌语就能在我们身上杜绝;只要我们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偏见,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环保,更多些绿色。只要我们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歧视,那么我们的教学路子将更加宽广。只要我们付出无限的爱,学生就会对你充满无限的情——感激、尊重、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