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教育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影响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对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师的影响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一、信息技术学生的影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由于学生受外界干扰及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调控,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每堂课的开始,可利用信息技术课件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以上要求,而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优点,能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图像、声音制作功能,可以设计并创作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影像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使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的训练更多地是语言的启发或习题的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从多角度刺激并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开放的网络资源里,学生有一个自由的创想空间,无论从外部资源还是从内部学习状态,自由和开放为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训练最好的环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地突破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能否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为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分子”课件:计算机屏幕上鲜艳的彩色图像模拟了一个虚拟的原子空间,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分子的结构及组成物质的过程;同时,演示了碘受热变成碘蒸气、遇冷又变成固体这一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运动过程及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这一化学反应中分子的运动过程,并比较了这两种运动过程的区别。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融洽,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子的概念,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为今后学习和掌握其它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对教师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就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不仅使自己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自己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念,认真研究跨世纪人才的规格要求,设计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方案,认真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规格的优秀人才。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培养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培养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或“经验型”人才。
教师要转变角色。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备课除教学内容外,着重在“教”的艺术上下功夫,像“演员”那样演得富有艺术感染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教师由台前转到台后,由“演员”的角色转变为“导演”角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研究学习过程,根据学习理论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教育传播媒体,进行系统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为人的示范者。
教师要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使之最优化。现代信息社会,教育信息急增,面对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对于各个知识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恰当选择、处理、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通过各种现代教育传播媒体进行高效率、最优化的教学呢?这正是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师要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有硬件和软件之分,教师对于硬件只要会正确操作就行,对于软件,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编导知识和简单的软件制作能力。教师对于现代教育传播媒体的掌握与运用,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恰当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现代教育媒体,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情境[J],教育质量(中文版),26.
[3]牛银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张兰芳.信息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影响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对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师的影响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一、信息技术学生的影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由于学生受外界干扰及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调控,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每堂课的开始,可利用信息技术课件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以上要求,而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优点,能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图像、声音制作功能,可以设计并创作大量的图片、音乐、动画、影像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使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的训练更多地是语言的启发或习题的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从多角度刺激并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开放的网络资源里,学生有一个自由的创想空间,无论从外部资源还是从内部学习状态,自由和开放为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训练最好的环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地突破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能否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为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分子”课件:计算机屏幕上鲜艳的彩色图像模拟了一个虚拟的原子空间,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分子的结构及组成物质的过程;同时,演示了碘受热变成碘蒸气、遇冷又变成固体这一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运动过程及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这一化学反应中分子的运动过程,并比较了这两种运动过程的区别。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融洽,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子的概念,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为今后学习和掌握其它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对教师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就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不仅使自己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自己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念,认真研究跨世纪人才的规格要求,设计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方案,认真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规格的优秀人才。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培养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培养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或“经验型”人才。
教师要转变角色。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备课除教学内容外,着重在“教”的艺术上下功夫,像“演员”那样演得富有艺术感染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教师由台前转到台后,由“演员”的角色转变为“导演”角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研究学习过程,根据学习理论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教育传播媒体,进行系统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为人的示范者。
教师要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使之最优化。现代信息社会,教育信息急增,面对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对于各个知识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恰当选择、处理、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通过各种现代教育传播媒体进行高效率、最优化的教学呢?这正是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师要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有硬件和软件之分,教师对于硬件只要会正确操作就行,对于软件,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编导知识和简单的软件制作能力。教师对于现代教育传播媒体的掌握与运用,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恰当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现代教育媒体,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情境[J],教育质量(中文版),26.
[3]牛银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张兰芳.信息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