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在愉悦人们心灵的同时,也能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如何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作曲者的创作意图,怎样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积累的音乐欣赏经验,谈谈对比赏析法在声乐作品欣赏中的运用。
关键词:对比;比较;声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48-2俄国著名学者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理解、思维和发现的一切起点都是比较,我们正是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了这个世界。”正是如此,只有经过比较、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去认知事物。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对比赏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逐渐提高我们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分辨能力,从而增强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对比赏析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再是单纯地接受人声或乐器的机械刺激,而是
进行着高速的思维活动,每一首乐曲都好比是我们的练兵场,好坏优劣逐渐被我们区别开来。
一、 不同区域声乐作品的对比赏析
地域的差别造成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同一首歌曲在声腔风格、伴奏特色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乐曲创作中常见的“同体变异”现象。因此,要想懂得欣赏中国的民歌,我们还得先了解不同地区风土人情所造就的音乐风格,通过对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比较,能让欣赏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歌曲的内涵,掌握民歌的特点。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孟姜女》这首歌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孟姜女》这首歌的起源是在江苏,在当地流传的歌词版本是“四季体”的形式,歌词精炼,曲调舒畅,但曲风悲伤,情绪略显压抑;当流传到河北等地后,歌词形式有了改变,成了“十二月体”,歌词更加倾向叙事抒情,完整地描述了故事的内容,歌曲的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做了“加花”装饰,从而使这首歌流连婉转、绵绵不绝。在欣赏《孟姜女》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的唱法对比起来聆听欣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同一首歌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带给听众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
再如著名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它轻快悠扬的旋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创作至今,仍然在全国广为流传。《茉莉花》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版本,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内容含蓄,曲调柔美;而河北的民歌《茉莉花》则是旋律多跳进,曲调欢快、干练,和北方人的豪爽性格相得益彰;在《茉莉花》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亲亲茉莉花》和《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在主旋律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创新的元素在里面,后面两首歌更富于现代气息。
我国不同地区在音区即音的高低范围有明显的区别。陕、甘、西藏等地区的民歌中的音区偏高,音域宽广,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北京的金山上》《兰花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等,表现了西部人民的直率、豪爽的性格特点;而东部平原地区的音乐音区相对音区就较低而且起伏不大,音域较窄,如《编花篮》《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秀丽、短小精悍,歌曲的旋律比较婉转、细腻、抒情,如《浏阳河》《山歌好比春江水》《十送红军》等。民歌《绣荷包》在我国不同地区有十几种方言演唱版本,都具有各自的旋律风格。欣赏者可以对不同版本的语言风格特点进行对比赏析,感受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特色,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语言风格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在音乐的对比中研究当地的人文环境,从而在原生态民歌和传统民族唱腔的对比中获取不同的感受,让听众从亲历民族语言文化的感受过程中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建立起为清晰的脉络,以致能更好地反作用于学生对作品的聆听审美体验过程,并使审美体验更加深化。
二、 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赏析
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不是单一的一个主题,在不同阶段表达不同的内容,主题的变化一般都是通过音色、情绪,还有不同乐器的应用和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每个主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印子和第一部分的音调高昂、节拍急促,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我们聆听以后,仿佛身临其境;第二部分,旋律的速度变得缓慢,力度也减弱,曲调悠扬,意在表现船夫们乘风破浪后乐观的情绪;尾声部分,急促的音乐再度响起,我们甚至可以听见船夫们奋力划桨的声音,随后力度、速度又缓缓变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船夫们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冲向远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跌宕起伏的音乐表现形式象征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的抗战救亡的精神武器。通过对该作品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作品,了解其中孕育的精神内涵。作者往往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例如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第一主题曲调轻快悠扬,营造一种活泼热情的氛围;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弦乐时断时续和着琵琶的常轮碎音,仿佛将欣赏者带入了广阔的草原,与此同时,三度颤音巧妙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表现了内蒙古民族鲜明的长调音乐风格。将不同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对比,对于音乐的鉴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是由弦乐器来演奏的,第一次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次加入弦乐器,第三次加入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全奏,在视听感觉上让学生感受到由领唱、小组唱、合唱的音响效果,加深了欣赏者的印象。
三、 同一创作动机的作品之间的比较
一个作品当然会有它的创作动机,我们通过把创作动机相似的声乐作品拿来一块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点。例如《边疆处处赛江南》《我爱你塞北的雪》《谁不说俺家乡好》《长江之歌》,这四首歌都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这些歌曲曲调高昂,旋律舒展,感情澎湃。通过对类似的爱国歌曲的比较赏析,使我们对歌颂祖国的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抒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我们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中外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动机是相似的,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中国的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这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他们通过音乐表达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表达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光明的向往和与悲惨命运斗争的勇气和毅力。虽然这三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音乐表现手法却有所不同:《命运交响曲》曲调激昂有力,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二泉映月》的曲调则显得哀怨、苍凉、凄凄惨惨,好似作曲人心中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音符随着音乐倾泻而出;而《我的祖国》则是在节奏密集的引子后,展开了对家乡的赞美和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爱恋。
对比赏析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总体来说,对比赏析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同比较,即通过把两个作品放在一块进行对比,找出两个作品的相同之处,并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进行再次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氛围、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创作手法、相同的背景,相同的作者等方面入手构成比较的基础,既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又能看见两部作品的差异性,丰富了我们的音乐视野。(2) 反差比较,即是对两部作品进行差异化分析,找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这种找差异的方法更能够吸引欣赏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剖析作品。从而让欣赏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鉴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同一认识基础上再去找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就会显得轻而易举。(3) 联系比较法,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一部作品联想到另一部作品,由陌生的音乐联想到我们所熟悉的音乐,然后进行比较,帮助我们理解陌生作品。虽然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艺术本身还是具有共通性,两地的音乐肯定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欣赏外国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运用联系比较法,和我们本地的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作品,加深我们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相同类型的歌曲《月光光》,这样对比起来进行赏析,鉴赏的难度就会降低许多。再如,在理解西洋乐器时,运用联系比较法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小提琴联系二胡、由长笛联系竹笛进行对比,通过联系比较法,我们能够很好地用已知的音乐知识去认识和了解未知的音乐世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音乐作品。
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形象地概述了对比赏析法在声乐作品赏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不同区域、不同主题、不同演奏形式、创作动机等方面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从而得出自己的音乐欣赏经验,这种方法简便易操作,而且效果显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是如此,对比赏析法在音乐鉴赏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乔邦利.浅谈声乐欣赏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其主要内容[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李政道,杨振宁.学术报告厅——科学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5]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6]孟丽丽.试论声乐艺术的鉴赏[J].艺术研究,2006,(01).
[7]井华,赵淑华.声乐艺术意境的审美之维 [J]. 艺术研究,2007,(01).
关键词:对比;比较;声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48-2俄国著名学者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理解、思维和发现的一切起点都是比较,我们正是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了这个世界。”正是如此,只有经过比较、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去认知事物。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对比赏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逐渐提高我们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分辨能力,从而增强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对比赏析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再是单纯地接受人声或乐器的机械刺激,而是
进行着高速的思维活动,每一首乐曲都好比是我们的练兵场,好坏优劣逐渐被我们区别开来。
一、 不同区域声乐作品的对比赏析
地域的差别造成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同一首歌曲在声腔风格、伴奏特色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乐曲创作中常见的“同体变异”现象。因此,要想懂得欣赏中国的民歌,我们还得先了解不同地区风土人情所造就的音乐风格,通过对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比较,能让欣赏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歌曲的内涵,掌握民歌的特点。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孟姜女》这首歌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孟姜女》这首歌的起源是在江苏,在当地流传的歌词版本是“四季体”的形式,歌词精炼,曲调舒畅,但曲风悲伤,情绪略显压抑;当流传到河北等地后,歌词形式有了改变,成了“十二月体”,歌词更加倾向叙事抒情,完整地描述了故事的内容,歌曲的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做了“加花”装饰,从而使这首歌流连婉转、绵绵不绝。在欣赏《孟姜女》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的唱法对比起来聆听欣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同一首歌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带给听众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
再如著名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它轻快悠扬的旋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创作至今,仍然在全国广为流传。《茉莉花》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版本,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内容含蓄,曲调柔美;而河北的民歌《茉莉花》则是旋律多跳进,曲调欢快、干练,和北方人的豪爽性格相得益彰;在《茉莉花》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亲亲茉莉花》和《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在主旋律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创新的元素在里面,后面两首歌更富于现代气息。
我国不同地区在音区即音的高低范围有明显的区别。陕、甘、西藏等地区的民歌中的音区偏高,音域宽广,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北京的金山上》《兰花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等,表现了西部人民的直率、豪爽的性格特点;而东部平原地区的音乐音区相对音区就较低而且起伏不大,音域较窄,如《编花篮》《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秀丽、短小精悍,歌曲的旋律比较婉转、细腻、抒情,如《浏阳河》《山歌好比春江水》《十送红军》等。民歌《绣荷包》在我国不同地区有十几种方言演唱版本,都具有各自的旋律风格。欣赏者可以对不同版本的语言风格特点进行对比赏析,感受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特色,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语言风格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在音乐的对比中研究当地的人文环境,从而在原生态民歌和传统民族唱腔的对比中获取不同的感受,让听众从亲历民族语言文化的感受过程中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建立起为清晰的脉络,以致能更好地反作用于学生对作品的聆听审美体验过程,并使审美体验更加深化。
二、 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赏析
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不是单一的一个主题,在不同阶段表达不同的内容,主题的变化一般都是通过音色、情绪,还有不同乐器的应用和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每个主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印子和第一部分的音调高昂、节拍急促,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我们聆听以后,仿佛身临其境;第二部分,旋律的速度变得缓慢,力度也减弱,曲调悠扬,意在表现船夫们乘风破浪后乐观的情绪;尾声部分,急促的音乐再度响起,我们甚至可以听见船夫们奋力划桨的声音,随后力度、速度又缓缓变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船夫们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冲向远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跌宕起伏的音乐表现形式象征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的抗战救亡的精神武器。通过对该作品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作品,了解其中孕育的精神内涵。作者往往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例如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第一主题曲调轻快悠扬,营造一种活泼热情的氛围;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弦乐时断时续和着琵琶的常轮碎音,仿佛将欣赏者带入了广阔的草原,与此同时,三度颤音巧妙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表现了内蒙古民族鲜明的长调音乐风格。将不同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对比,对于音乐的鉴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是由弦乐器来演奏的,第一次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次加入弦乐器,第三次加入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全奏,在视听感觉上让学生感受到由领唱、小组唱、合唱的音响效果,加深了欣赏者的印象。
三、 同一创作动机的作品之间的比较
一个作品当然会有它的创作动机,我们通过把创作动机相似的声乐作品拿来一块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点。例如《边疆处处赛江南》《我爱你塞北的雪》《谁不说俺家乡好》《长江之歌》,这四首歌都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这些歌曲曲调高昂,旋律舒展,感情澎湃。通过对类似的爱国歌曲的比较赏析,使我们对歌颂祖国的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抒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我们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中外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动机是相似的,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中国的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这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他们通过音乐表达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表达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光明的向往和与悲惨命运斗争的勇气和毅力。虽然这三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音乐表现手法却有所不同:《命运交响曲》曲调激昂有力,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二泉映月》的曲调则显得哀怨、苍凉、凄凄惨惨,好似作曲人心中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音符随着音乐倾泻而出;而《我的祖国》则是在节奏密集的引子后,展开了对家乡的赞美和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爱恋。
对比赏析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总体来说,对比赏析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同比较,即通过把两个作品放在一块进行对比,找出两个作品的相同之处,并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进行再次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氛围、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创作手法、相同的背景,相同的作者等方面入手构成比较的基础,既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又能看见两部作品的差异性,丰富了我们的音乐视野。(2) 反差比较,即是对两部作品进行差异化分析,找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这种找差异的方法更能够吸引欣赏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剖析作品。从而让欣赏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鉴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同一认识基础上再去找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就会显得轻而易举。(3) 联系比较法,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一部作品联想到另一部作品,由陌生的音乐联想到我们所熟悉的音乐,然后进行比较,帮助我们理解陌生作品。虽然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艺术本身还是具有共通性,两地的音乐肯定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欣赏外国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运用联系比较法,和我们本地的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作品,加深我们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相同类型的歌曲《月光光》,这样对比起来进行赏析,鉴赏的难度就会降低许多。再如,在理解西洋乐器时,运用联系比较法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小提琴联系二胡、由长笛联系竹笛进行对比,通过联系比较法,我们能够很好地用已知的音乐知识去认识和了解未知的音乐世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音乐作品。
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形象地概述了对比赏析法在声乐作品赏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不同区域、不同主题、不同演奏形式、创作动机等方面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从而得出自己的音乐欣赏经验,这种方法简便易操作,而且效果显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是如此,对比赏析法在音乐鉴赏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乔邦利.浅谈声乐欣赏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其主要内容[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李政道,杨振宁.学术报告厅——科学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5]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6]孟丽丽.试论声乐艺术的鉴赏[J].艺术研究,2006,(01).
[7]井华,赵淑华.声乐艺术意境的审美之维 [J]. 艺术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