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jun_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还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人,忽视了学生的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思维模式简单雷同,个性张扬受到压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很难得到发挥,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随着主体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地深入,许多教师已在自主学习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自主学习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上海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等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积极意义:
  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对教学进度可以提出建议,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调控,同时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
  ②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使师生都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
  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型课堂教学设法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融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⑤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群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步骤:
  1 课前导学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载体:导学提纲→教学案一体化→个体二次备课→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1.1 创设问题情境。
  1.1.1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1.1.2创设问题情境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使学习得以顺利开始。
  ②明确教学主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领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
  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价值,得到明确的意识信号,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④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智能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
  ⑤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前期要予以重视,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1.1.3 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1.4 如何进行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设置)。
  ①课前问题设置应紧扣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紧扣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办法。
  ②课前问题设置要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的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的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
  ③课前问题设置要便于课堂上展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设置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同时便于在课堂上讨论,以便在师生之间进行多次质疑、讨论、交流和评价。
  ④课前问题设置要新而有趣,特别要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背景和有价值的史料。
  1.2 激发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1.2.1 激发学习动机,应达到下列要求:
  ①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教师的诱导下,表现出具有情绪感受色彩的集中注意,并因主观奋发而导致活动的力度增加。
  ②学生在奋发的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材料的区分和选择将变得易于进行。他们会对学习材料作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重要还是次要的判断。这时学习的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就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向(认知内驱力)。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1.2.2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达到学习是学生的必需的目的。
  ②唤醒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
  a. 教师可利用各种环境因素来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关键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需要。   b. 教师通过向学生显示需要对象和学习活动间的联系来激发学习动机。
  ③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a.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情境和动机相互作用和影响)
  b. 丰富材料的呈现方法——授课提纲。
  c. 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时,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材料新而有趣、最新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有价值的史料等)
  2 质疑讨论
  2.1 架设探求桥梁。
  2.1.1 教学中的架设探求桥梁环节,就是对知识、信息进行组织。这一组织工作是通过提示知识、信息的意义来实现的,学生在明了意义的同时就开始理解。当然这类理解只是初步的。换言之,架设探求桥梁只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延续和完成,只有完成了本环节,经过了将学生原有经验跟新知识发生联系,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纵横两个维度的联系,
  2.1.2 本环节应强调教师主导,强调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状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猜想、归纳等。其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必要时给予评判、点拨和引导,保证将学生引上“再创造”的道路上去,决不可做过多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或超前指路。
  2.2 组织问题解决。
  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主要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亲自尝试,使之与新的学习材料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2.2.1 课堂提问要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全面参与问题解决。
  2.2.2 问题评价,要实施鼓励性评价。
  2.2.3 问题解决要展示思维过程。
  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学科思维的过程和一般规律,让学生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及时点拨、启发。
  3 反馈矫正
  3.1 重复知能训练。
  3.1.1 通过练习训练,以反复运用为手段,将新知能的应用转变为技能自动操作,并形成习惯。
  3.1.2 典型例题的选择要精,内容要新,能反映基本知识、重点知识、骨干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例题要有代表性,解题指导、思想剖析要注重思维方法,重视能力拓展,加强学习中思想方法渗透。
  3.1.3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精讲精练。要求达到3个。
  3.1.4 训练要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
  3.2 改组智能结构。
  3.2.1 让学生形成思维规则(规范和常规解题思路)。
  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组织,让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形成思维规则。促进解题时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规范和常规解题思路和方法。
  3.2.2 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系统整理,可以通过系统归纳、揭示转化、区别比较等方法。
  课堂小结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课堂小结要突出重点、梳理教学内容、揭示规律、形成方法。
  ②知识按系统整理后,必然显得更加准确和精炼,量的压缩和质的提高,使学生更能精确地感知教材,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将知识牢固掌握,更利于使用时灵活检索。
  ③关键培养他们整理知识的方法。
  如:发给知识整理提纲,给学生提供参照框架,让学生模仿整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高三最后复习阶段让一门课压缩成几十页的精华,让学生背出来,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在“帮助”上做文章,让学生通过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4 迁移创新
  4.1 同化顺应知识。
  4.1.1 同化是指当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将要接纳的知识基本一致时,便直接把它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顺应是指当认知结构与将要接纳的知识不一致时,那就要先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再去接纳新的知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同化和顺应的实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接受新的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4.1.2 师生应针对知识迁移的必备条件,共同进行对新知识概念、原理和过程的抽象形式的初步概括;把知识整理形成网络;寻找新旧知识体系的结合点;将新知识的模块镶嵌入原有知识结构,使之同化改组、扩展。
  简言之,让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用来进行新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高考试题上的新颖的、未见的题型的解决,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知识迁移能力。
  常见题型:信息给予题,新情境题等。
  4.2 知能创新运用。
  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积累,在学习中时常需要检索运用。从发展的观点看,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实际成果的过程中已经蕴含了创造的成分。但为了改善思维品质的目标,必须将知能创新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进入教学的过程中。当然,由于思维存在着普遍的个性差异,不可能要求学生人人都达到相同的思维品质高度,而且知能创新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阶段里,有各种不同内容,它难以形成统一的大纲要求和评价标准。但在本环节必须提出一些共性的要求,在运用正确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流畅和变通,不完全蹈袭或拘泥于旧有的固定模式,在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等诸领域里,重在体现思维品质改善的综合成就。本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①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按学生不同的表现特点,扬长避短,防止偏废,求得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均衡发展。
  ②通过教学实例,培养学生敏捷而准确,灵活而有序的思维品质。
  ③倡导和激励学生努力发挥独创性的学习。独创性是学生自觉探索的发现,也是他们知能创新应用最显著、最可贵的品质。
  通过运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初步掌握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从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经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生可以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和研究,最后通过演示文稿或主题资源网站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同学参与讨论与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
  [3] 钟志贤,《今天怎样当教师》,《中国教育报》,
  收稿日期:2012-02-22
其他文献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 、“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 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
期刊
【摘要】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失分存在的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减少在这一方面的失分。本文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谈几点愚见。  【关键词】分析;解决;能力;措施  数学是一门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从而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
期刊
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位教师,如何做到用爱心教育学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成功教育的五种说话语气  成功的教育与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  
期刊
早晨,学生一到校,我便拿着有错误的作业本,快步走进教室,目光快速寻找错误多又没有完成作业的胡敏。“老师,胡敏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又是她,这个令人头痛的女孩。我怒气冲冲地冲到她跟前,正准备大发雷霆,只见胡敏蓬头垢面,低着头,紧闭嘴巴,一副准备挨批评的样子,批评的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升入二年级已经两周了,我对她批评好几次了,但效果甚微。她依旧我行我素,头发乱蓬蓬的,满脸污垢,衣服总是不干净不整洁,上
期刊
【摘要】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  【关键词】德育管理;道德情境;思想观念  我们知道,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实践表
期刊
【摘要】中学生德育的缺失,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是德育工作者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缺失;成因;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伴之而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一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首先是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
期刊
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有竞争就需要有创新,更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认为: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对别人来讲可能不是新的,但对他们来讲是新的、初次接触的,他们的创造力主要不是去搞发明创造,而是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
期刊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要利用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扩大其智力背景,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具体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质兼美的文章,如何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让课堂流淌真情。我认为,教师的情感是课堂中真情流淌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把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熏陶中领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作者达到情感交融,心灵交汇的境界,最后,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在感情升华的基础上达到精神涅磐的效果。这时课文中的情感便悄悄的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期刊
个性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会一次两次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俗话说:“心急吃不成热豆腐“,一些有了坏习惯的个性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常常会反反复复,所以要学会宽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著名历史学家欧文说过: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我认为在个性生的转化过程中,宽容是一种感化引导的力量。杜鑫,性格倔强,有着较强的抵触情绪,父亲又去世的早,缺少家庭温暖,与他交流十分困难。记得一次,在科任课上,他不认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