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说话声音与歌唱声音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两者都是同一物质条件的产物。说话的声音是歌唱声音的基础,歌唱的声音则是在说话声音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发展、延伸,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 说话; 歌唱;区别;共鸣腔
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的声带振动频率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声带的好与坏,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和保养保护。正确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和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很多声乐爱好者在练声之后,可以继续唱歌但却说不了话,是嗓子机能问题抑或是发声练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如果是发声方法问题导致的,那么需要如何去改善?那就从说话与歌唱的联系与区别谈起。
首先,音乐声学专家曾经对“说与唱”中的一个音素做过比较研究,即“歌唱是说话的延伸”。音长方面的表现:说话是5--200 毫秒,歌唱是5—1000毫秒, 歌唱至少是说话的5倍;音高方面的表现:说话的频率是80—500赫兹,歌唱的频率是55—1024赫兹,歌唱至少比说话高出一个八度;音量方面的表现:说话声音小于60分贝,歌唱达到100分贝;音色方面的表现:歌唱的声音比说话的声音丰满、丰富。说话与歌唱在声音特性方面有诸多差别,那么在嗓音使用方面和声音控制方面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呢?两者使用的发声器官是相同的,都是经口腔发出来。因为说话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流的需要,不会刻意怎么说、说得如何,即使是教师这样的职业用嗓者也只有当嗓子出现问题时才会意识到如何说的重要性;而歌唱被称作“带音乐节奏的说话”,是需要演唱者用时间和精力学习视唱练耳和声乐技巧的一门艺术。
其次,发声的控制过程基本相同,两者都需要神经系统和反馈系统的参与。人们的说话习惯受到生理、家庭、教育、性格、等因素影响,大家都认为是“天生的”,而歌唱是属于有意识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有人称之为制作乐器的过程,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身体控制音准、节奏、音量和高音的产生,这个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说话和歌唱的辅音产生的部位也是相同的,但元音在歌唱时会受到高音共鸣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形、不像说话那么清楚,特别是美声唱法。说话时的呼吸状态是自然的浅呼吸,喉头也不需要刻意地放松,呼气发声时也不需要对气息加以保持控制,而歌唱的呼吸状态是需要专业训练的,表现在吸气时鼻咽喉口不仅要保持深吸气、半打哈欠的状态,同时腰肋部外扩,构成了鼻咽喉口胸腹腰背联合扩张的状态,呼气发声时上面的呼吸通道仍然保持兴奋的吸气状态,胸腰背依然保持站定、外扩状态。
最后,说话是为了语言表达的便利和准确,是以前部的唇齿舌的咬字器官运动和口腔共鸣为主。歌唱为了获得一定的音量、统一的音色和方便的高音,是以口腔后部的咽腔作为主要共鸣腔体来使用,这个腔体用医学解剖学来讲就是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分别负责低频、中频和高频的共鸣,它们正好位于声带的上面,对共鸣音色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尽管歌唱是说话的延伸,但说话是歌唱的基础,是否存在不用声带说话或躲声带发声的问题,养成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练声习惯,对说话和歌唱训练都至关重要。可以继续唱歌而说不出话,一定是练习的方法有问题,动力用错了地方,喉部挤卡,气息不能下沉,发声位置不统一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调整。
一、呼吸训练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在声乐领域中气息是指气息发声法。具体的定义为(经过系统声乐训练的人)在发声时即说话和唱歌时用到的发声和呼吸结合的方法。狭义的气息是指唱歌发声时用到的那一道气,广义的气息即气息发声法。把嗓子形容为一个管乐器再合宜不过了,因为呼吸换气过程占据歌唱的百分之八十,正确的歌唱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正确呼吸。吸气时下沉,腹部鼓张,呼气时收紧发力。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二、声带训练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吊嗓子”,深吸一口气,身体自然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噢”“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这个需要勤练,特别是如果你有音准问题。大部分声乐教练会建议你开始学习时每天花20到30分钟做这个训练,因为练习音阶能够增强发声肌肉群,并让你控制起来得心应手。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节奏匀速稳定,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说话音量充分运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利用“中气”的助力来讲话,不可以大声喊叫,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变得嘶哑,生理病变,影响效果
三、共鸣训练
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声器官,是指起共鸣器作用的声腔,人体声道中的共鸣腔有四部分,它们是口腔、鼻腔、咽腔和胸腔。发音时,口腔、鼻腔和咽腔的空气容量能与喉中声带的振动发生共鸣。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此区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自然流畅的声音。低音共鸣区指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简单的练习进行共鸣腔体的训练: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也是发声练习讲的哼鸣练习。学猫叫声,挺软腭,笑肌向上打开,口腔半打哈欠状态发miao音。学牛叫声,类似日常生活中说的“嗯” ,体会眉心位置的集中。
四、吐字训练
吐字清晰,是朗诵的基础。吐字归音是学习朗诵的重要基本功,指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的一种发音方法。它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精心控制,使吐字达到清晰有力、珠圆玉润的境界。吐字归音作为一种发音方法,已从戏曲艺术逐步渗透到歌唱、话剧等艺术语言,以及播音的实践中。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过程。基本要领是:出字要准确有力,有咬紧弹出之感:立字要拉开立起,明亮充实,圆润饱满:归音要鲜明、迅速、精准,干净利索。
五、读句训练。
读句训练与吐字归音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读句训练是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语句、段落,进行快读训练。要求做到把音读准,不增减字词,不重复,不间断,停顿自然,具有节奏感,语句连贯流畅。目的是训练朗读者语句干净利索,出口成章,把习惯性的口头语减少,直至完全消除。因此,在练习把握高音时,要依据自己的声带情况而定,并且要留有余地,不要将自己音域中的高音用尽,否则会给人“声嘶力竭”的感觉。最后,同唱歌一样,起音的音高要把握好,起音太高或太低,会给后面的朗诵带来困难。如果出现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則应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葛春先;朗诵对歌唱声音的启示[J];艺术教育;2005年06期
[2]朴微威;说话与唱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8期
[3]余锦霞;说话发声习惯与歌唱的关系[J];艺术探索;2007年S1期
[4]余辉;浅谈正确的吐字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5]周玲;优美的语言推动歌唱走向完美——谈意大利语音与声音训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关键词: 说话; 歌唱;区别;共鸣腔
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的声带振动频率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声带的好与坏,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和保养保护。正确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和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很多声乐爱好者在练声之后,可以继续唱歌但却说不了话,是嗓子机能问题抑或是发声练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如果是发声方法问题导致的,那么需要如何去改善?那就从说话与歌唱的联系与区别谈起。
首先,音乐声学专家曾经对“说与唱”中的一个音素做过比较研究,即“歌唱是说话的延伸”。音长方面的表现:说话是5--200 毫秒,歌唱是5—1000毫秒, 歌唱至少是说话的5倍;音高方面的表现:说话的频率是80—500赫兹,歌唱的频率是55—1024赫兹,歌唱至少比说话高出一个八度;音量方面的表现:说话声音小于60分贝,歌唱达到100分贝;音色方面的表现:歌唱的声音比说话的声音丰满、丰富。说话与歌唱在声音特性方面有诸多差别,那么在嗓音使用方面和声音控制方面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呢?两者使用的发声器官是相同的,都是经口腔发出来。因为说话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流的需要,不会刻意怎么说、说得如何,即使是教师这样的职业用嗓者也只有当嗓子出现问题时才会意识到如何说的重要性;而歌唱被称作“带音乐节奏的说话”,是需要演唱者用时间和精力学习视唱练耳和声乐技巧的一门艺术。
其次,发声的控制过程基本相同,两者都需要神经系统和反馈系统的参与。人们的说话习惯受到生理、家庭、教育、性格、等因素影响,大家都认为是“天生的”,而歌唱是属于有意识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有人称之为制作乐器的过程,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身体控制音准、节奏、音量和高音的产生,这个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说话和歌唱的辅音产生的部位也是相同的,但元音在歌唱时会受到高音共鸣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形、不像说话那么清楚,特别是美声唱法。说话时的呼吸状态是自然的浅呼吸,喉头也不需要刻意地放松,呼气发声时也不需要对气息加以保持控制,而歌唱的呼吸状态是需要专业训练的,表现在吸气时鼻咽喉口不仅要保持深吸气、半打哈欠的状态,同时腰肋部外扩,构成了鼻咽喉口胸腹腰背联合扩张的状态,呼气发声时上面的呼吸通道仍然保持兴奋的吸气状态,胸腰背依然保持站定、外扩状态。
最后,说话是为了语言表达的便利和准确,是以前部的唇齿舌的咬字器官运动和口腔共鸣为主。歌唱为了获得一定的音量、统一的音色和方便的高音,是以口腔后部的咽腔作为主要共鸣腔体来使用,这个腔体用医学解剖学来讲就是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分别负责低频、中频和高频的共鸣,它们正好位于声带的上面,对共鸣音色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尽管歌唱是说话的延伸,但说话是歌唱的基础,是否存在不用声带说话或躲声带发声的问题,养成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练声习惯,对说话和歌唱训练都至关重要。可以继续唱歌而说不出话,一定是练习的方法有问题,动力用错了地方,喉部挤卡,气息不能下沉,发声位置不统一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调整。
一、呼吸训练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在声乐领域中气息是指气息发声法。具体的定义为(经过系统声乐训练的人)在发声时即说话和唱歌时用到的发声和呼吸结合的方法。狭义的气息是指唱歌发声时用到的那一道气,广义的气息即气息发声法。把嗓子形容为一个管乐器再合宜不过了,因为呼吸换气过程占据歌唱的百分之八十,正确的歌唱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正确呼吸。吸气时下沉,腹部鼓张,呼气时收紧发力。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二、声带训练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吊嗓子”,深吸一口气,身体自然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噢”“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这个需要勤练,特别是如果你有音准问题。大部分声乐教练会建议你开始学习时每天花20到30分钟做这个训练,因为练习音阶能够增强发声肌肉群,并让你控制起来得心应手。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节奏匀速稳定,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说话音量充分运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利用“中气”的助力来讲话,不可以大声喊叫,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变得嘶哑,生理病变,影响效果
三、共鸣训练
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声器官,是指起共鸣器作用的声腔,人体声道中的共鸣腔有四部分,它们是口腔、鼻腔、咽腔和胸腔。发音时,口腔、鼻腔和咽腔的空气容量能与喉中声带的振动发生共鸣。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此区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自然流畅的声音。低音共鸣区指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简单的练习进行共鸣腔体的训练: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也是发声练习讲的哼鸣练习。学猫叫声,挺软腭,笑肌向上打开,口腔半打哈欠状态发miao音。学牛叫声,类似日常生活中说的“嗯” ,体会眉心位置的集中。
四、吐字训练
吐字清晰,是朗诵的基础。吐字归音是学习朗诵的重要基本功,指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的一种发音方法。它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精心控制,使吐字达到清晰有力、珠圆玉润的境界。吐字归音作为一种发音方法,已从戏曲艺术逐步渗透到歌唱、话剧等艺术语言,以及播音的实践中。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过程。基本要领是:出字要准确有力,有咬紧弹出之感:立字要拉开立起,明亮充实,圆润饱满:归音要鲜明、迅速、精准,干净利索。
五、读句训练。
读句训练与吐字归音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读句训练是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语句、段落,进行快读训练。要求做到把音读准,不增减字词,不重复,不间断,停顿自然,具有节奏感,语句连贯流畅。目的是训练朗读者语句干净利索,出口成章,把习惯性的口头语减少,直至完全消除。因此,在练习把握高音时,要依据自己的声带情况而定,并且要留有余地,不要将自己音域中的高音用尽,否则会给人“声嘶力竭”的感觉。最后,同唱歌一样,起音的音高要把握好,起音太高或太低,会给后面的朗诵带来困难。如果出现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則应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葛春先;朗诵对歌唱声音的启示[J];艺术教育;2005年06期
[2]朴微威;说话与唱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8期
[3]余锦霞;说话发声习惯与歌唱的关系[J];艺术探索;2007年S1期
[4]余辉;浅谈正确的吐字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5]周玲;优美的语言推动歌唱走向完美——谈意大利语音与声音训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