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营造心理氛围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r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情境。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此外,课堂更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交往、互相构成的社会组织,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所以说,课堂是围绕两个要素来构成的,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在物的要素中,教室的布置是有一些最起码的要求的。在人的元素中包含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中应具有一定的秩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影响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因素,即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二是内在因素,即学生学习心态对学习的影响。“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有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也有消极、冷漠、沉闷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教学
  借了一串漂亮的项琏但却很不幸地将之丢失了。为了还清因赔项琏而欠下的一大笔债务,她付出了十年辛苦劳动和节衣缩食的的代价。
  粗略来看《项链》是一篇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被莫泊桑描述得扣人心弦。读到后来,读者禁不住要为玛蒂尔德可怜的虚荣心而叹息,为她十年来的艰辛而叹息,同时又佩服她十年来的勇气,为她终于还清债务而欣慰。可是别急,小说真正的高潮在最后,当玛蒂尔德的朋友激动地说:“哦,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项琏可是假的,顶多值五法郎!”时,情节的急转直下,令人瞠目结舌,又不禁让人拍案叫绝:那十年的艰辛并由此获得的骄傲在倾刻之间烟消云灭,化为乌有,十年来的一切突然之间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唯有如此,才是对玛蒂尔特虚荣心的彻底否定,彻底批判。此外,作者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小说就此结束了。这种戛然而止的效果,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车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刹车停住,更像一座不断向上延伸的山峰突然之间中断,形成一座陡峭笔直的悬崖,可用曲线表示:
  一个是一波三折、连绵起伏的山峰,一个是笔直陡立、急转直下的悬崖,两者一对比,学生在惊讶之余,回味无穷。
  通过画情节曲线的方式,把抽象的情节特色转化成了可见的视觉冲击。将两篇小说在情节上进行直观的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莫泊桑营造的两种情节推进方式,犹如品尝了两杯浓谈不同但同样馨香可口的咖啡。在这形象的曲线直观对比中,学生对莫泊桑小说的情节特色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古人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341100)中,教师应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教学工作高质量的进行。“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只有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潜在智能才能充分发挥”。(李创新.教学心理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最佳学习心态由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构成。
  1创设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的人格和感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超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由于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例如,在《海燕》、《理想》等篇目的教学中,教师的慷慨激昂将会鼓舞学生的精神力量;在《春望》、《石壕吏》等篇目的教学中中,教师的沉郁则会引导学生走进忧国忧民的精神世界。
  2营造丰富的教学情感
  “脑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成果表明: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与认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都是脑神经整体功能的体现”。(张旺,张万春,袁宝华.设计情趣性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00(5).)例如,在《背影》、《荷叶母亲》的教学中,教师讲述自己与父母亲的情感故事,进而引发学生的回忆联想,可以使学生在体会文本的过程中情感处于丰盈状态。
  3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法,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例如,击鼓传花读美文、随机抽签查背诵、小组竞猜巧记忆等等。
  二、创设优化的课堂情境
  优化的学习情境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二是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构建由问题和实例交织的学习任务,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
  1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一担当角色一理解角色一体验角色一表现角色一产生顿悟。如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为了了解鲁迅时代的生活背景,主动查阅资料,研究史料,然后设计角色。担当角色的同学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潜能得到了开发。
  2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一探究一深思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巧妙地构建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协调活动,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3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幻灯
  电影、电视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和事物。它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变得形象、生动、有趣。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在拥有丰富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心理营养,创设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预习是很重要的一环。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把握语文学习的主动权。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先睹为快,提前感知并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文章的精彩结构和巧妙安排,增强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期待;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工具书自主克服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还可以对课文中不甚理解的部分提前进行思考,如果在自主思考后仍然得不到答案
提起散文,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形散神不散”这么一个特点。当然,这里所说的“形散”并不意味着文章形式的散漫、松散、凌乱、失序。“形散”更多的是指散文选材的自由度、广泛性,结构的新颖与精巧,语言句法的自然与真实。而“神不散”则意味着散文有着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有着真切的情感,有着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而所有的这些情感内容都紧紧的缠绕在“散”的形式中。下面,笔者将就如何引导学生在析“形”的过程中,有效凝
基层财政资金的管理是做好财政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的必要保障。因此,财政部门需要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才能够有效落实党和政府基层政策的实施,才能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选编了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散发着散文特有的韵味之美,风景美、语言美、人情美。  一、风景美  《散步》的景物描写不多,但是角度巧妙,意境清新淡雅,色彩明丽简洁,如果让学生把它画下来,那么它将成为人物活动的鲜活背景。实在不能画的,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想象时,景物还可以是文中没有写到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如泥土和绿叶的的芳香,草儿生长的声音,鸟儿飞过的影子……只要不破坏
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发生着变革。教育受信息化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语文教学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开创了新的局面。信息网络技术在提升初中语文交互式教学模式上具有很大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老师开展互动式教学。因此,需要对网络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研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创建信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其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等功能,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都须围绕它展开,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设置核心问题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以下,笔者将就如何设置核心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具备设置核心问题的战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