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从师生对立冲突产生的成因、化解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步骤等,作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 冲突; 化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09-002
一、背景
某一天下课期间,笔者经过教学楼走廊时,发现三(1)班的两名男生在过道上张开双臂拦经过此过道的女生,有个别女生吓得连连尖叫。
“喂,你们做什么事情。”我瞪着眼,喝住了他们,“为什么在过道上拦女生?”
“我们开玩笑的,你又不是我们班主任,你有何必多管?”其中一个反问道。
“不是你的班主任就不能管你吗?”
“我们不需要你来管?”另一个情绪激动地说。
师生间的分歧与裂痕,就这样突发,演变为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
事后,尽管通过沟通,双方消除了隔阂,达成了共识。但因这类冲突事件一般都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发生,教师如若处理不当,会引起学生对学校正常教育管理的逆反和抵触情绪,导致师生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从而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师生对立冲突事件的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过程与目标达成的协调和优化?这些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
二、师生对立冲突的成因分析
仔细分析起来,导致师生对立冲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等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曾对一所学校441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做了一个专项调查,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变得日趋复杂。表现在:首先是家庭对子女的多层管理不断弱化,多子女间相互竞争与监督的环境也日渐缺失;其次是婚姻的脆弱给子女带来巨大心灵伤害,尤其是很多离异的家长放弃甚至拒绝对子女的管理,这也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诸如:消极、自暴自弃或者是偏激、逆反等不良情绪。
2.教师对学生的亲近不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却偏偏存在严重的不足。
2.1不能走进学生的心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应该成为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缺乏對学生的了解,不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那么,任何的教育手段和措施都是无的放矢,寸步难行。只有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有细致入微的了解,才能赢得与学生和谐相处。
2.2知识素养不高易产生隔阂。从教师知识素养来看,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学识浅陋、知识结构更替缓慢的老师,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与不尊重。
【案例】
初二学生小周自述平时爱好文学,特别对一些文学家的生平事迹感兴趣。有一次,语文老师计划给他们上鲁迅的作品《故乡》,由于是名家名篇,很多同学预习时都准备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想从老师这里得到准确的答案。于是上课时,同学们都围绕鲁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的甚至是有关鲁迅生活方面的问题,弄得语文老师急忙回避。
此时,小周突然想到鲁迅一部有关神话故事的作品《故事新编》,于是一定要与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进行交流。可结果是有关《故事新编》的知识,语文老师还没他搜集和了解得多,当时语文老师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不要了解得这么具体,考试又不会考到。可事后他总觉得老师和他交流的材料如果多一点,那么他对鲁迅这个作家了解就会更全面。自那节课后,他对语文老师感觉总比较失望,对语文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激情了。
3.缺失机智处事的能力
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课堂内外的偶发事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但只要掌握运用好机智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育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正由于这种能力的不足,常导致师生冲突。
【案例】:有一次,初二(1)班数学单元测试,数学成绩不好的小张同学拿到试卷后,看了看,不一会儿竟然把试卷撕掉了,当时监考的李老师认为这是对他的极不尊重,必须采取惩罚措施,就大声的喝斥他站到教室后面去,结果这个学生没有理会老师的喝斥,继续坐在座位上,李老师觉得很失面子,上前去拖该学生,一场冲突开始了……
4.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的生理发展日趋成熟,男女生的第二性征已逐步显现;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他们的心理发展介于成年人与儿童的发展区域,比如说,这些学生直率却不免鲁莽;单纯却过于轻率;他们讲交情,重情感,却往往显得很偏执。心理成熟速度相对于生理发展的滞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生理需求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都容易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
三、师生对立冲突的化解原则
1.全面性原则
综上所述,师生之间的对立冲突的形成来自于有各个方面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应该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学习运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系统地分析。切忌把一切过错和责任归罪到学生身上,更不能消极对待。教师应在实施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也应该包括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积极、客观向上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与态度。针对极个别逆反性较强,个性比较偏执的特殊学生,教师要积极地想办法,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本着教育的原则,促其转化。
2.差异性原则
首先表现为学生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和角色、交往群体的个别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包括不同学生个体的年龄、性别、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等。比如:性格倾向于胆汁质的学生,平时表现为反应迅速,热情直爽,精力旺盛,但有时也呈现出脾气暴躁,好冲动,情绪反应强烈。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胆汁质的学生能形成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暴躁、冲动的性格。
四、操作策略分析和具体方法
1.运用好需要理论的策略
从需要角度讲: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从心理学的认知原理来分析,只有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形成认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维护和推动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特别是在酝酿制订新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学情和校情,应在充分听取、征求师生的意见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一旦进入操作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完整的执行方案,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赢得学生真正的认同,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案例】: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学生会开展了寝室每日检查评比工作,个别参与其中的同学见工作既辛苦又得罪人,中途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通过校团委组织这些学生干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广播、黑板报等载体,宣传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好处和意义;同时,制定了相关奖惩措施。结果,参加管理的同学人人安心,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习惯逐渐养成。
2.把握好教育时机的策略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时机的把握和调控也显得至关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多用委婉、真诚、善意的口吻,忌用指责、生硬、冷漠或者说教的语气。使之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也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的优势,举手投足之间应尽显对学生的真诚和关心;另外,教师还必须善于调控自身的情绪。应以积极、开朗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之在受教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旦冲突发生了,教师首先要作冷静的分析,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思路和节奏,转换交谈的方式和角度,来避免和化解一触即发的对立局面。可以用“那你说呢……”“不妨让我考虑考虑”;“或许,我还没了解清楚”等一些比较委婉的口气,以守为攻,變退为进的策略来应对。
如果,学生的言行仍然比较偏激,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师可采取“即时停止法”,即:主动用委婉的语言(神情要严肃),提前终止这次教育行为,并建议等学生情绪较为稳定了再约定时间再谈。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更要注意掌握好谈话的节奏,处理好环节的设计和衔接。谈话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2.1营造氛围。这种交谈的气氛更应该是在一种朋友式的闲聊当中进行。人员一般只限于师生双方;地点通常是选择在办公室或者小型会议室等。此时的学生较之发生冲突时,尽管情绪已趋于平静,但内心仍有戒备和疑惑。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不居高临下,不咄咄逼人。语气尽量以征询式为主;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始终保持诚恳和善意。
2.2寻找话题。这种谈话就其形式来说,和平时的大同小异;但究其实质,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它表现在:谈话既是前一次师生冲突事件的延续;同时,教师要善于破学生的心理这块“冰”。如果这块“冰”是通过学生外在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话;那么,现在则更多地潜伏于学生的心里。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教师最好能找些学生乐于交谈的话题,以便迅速打开局面,促使有效破“冰”。
2.3善于应变。因为此时,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已趋于平和,谈话一般是能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但教师仍需要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微妙信息,避免在谈话中涉及敏感话题,以免谈话冷场或者出现僵持的气氛。
2.4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在这种场景下的谈话,教师往往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教师要善于把这种权限适时地释放出来,转化为师生能达成协调、共识的目标上。因此,教师要巧设台阶,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和草草了事。否则,势必导致学生的阳奉阴违的行为,甚至使师生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2.5赋予选择。这是操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谈话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教师不妨给违纪的学生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不仅仅限于一种,可以两种或更多些。让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能自己做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和自主性。
当然,师生间的对立冲突,仅靠一次谈话就化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随着第一次的“破冰”,相信在后面的交往中,对话的空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3.化解师生冲突的具体步骤
师生冲突很多时候是一种突发性的事件,教师要能够在面对师生冲突时临危不乱,处理冲突时有条不紊,就必须掌握以下基本的化解师生冲突的步骤。
3.1教师平复心情。冲突发生时,师生双方多数处于极为激动的状态。此时,教师要立即停止并冷静下来,通过放慢语速,深呼吸或是短暂停顿等方式使自己放松。
3.2思考解决方案。待自己平缓心情之后,教师要迅速探究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并预见一下,如果使用这些方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同时,教师还必须确定自己接下来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3.3预设备用方案。教师除了要设定一个自认为最佳的方案之外,还要预设一个备用方案,以便在头一个方案不起作用时使用。
3.4实施优先方案。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来解决冲突问题。
3.5评价事后结果。教师要看看选择的方案是否已经达成自己期望的结果,以及在其他类似的场景下是否可以用,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一学年来,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只发生了1次较为激烈的冲突,比较以往一学年的4至6次师生激烈冲突已有明显改观。尽管本文就如何化解初中师生对立冲突的原则、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步骤等,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阐述。但在我们的实践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譬如,在针对极个别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屡教不改,对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及声誉造成干扰的学生,缺乏有效的化解对策。另外,由于化解的方法和过程,基本是以师生“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的,尽管效果比较好,但教师投入的时间长,牵扯的精力多;在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中如何更趋向于合理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胡波.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育与职业.2002.(3)
[2]方天培.中学班主任工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3]彭聃龄.情绪和情感,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4]闵乐夫.齐欣.德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5]徐爱芬.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农村初中; 冲突; 化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09-002
一、背景
某一天下课期间,笔者经过教学楼走廊时,发现三(1)班的两名男生在过道上张开双臂拦经过此过道的女生,有个别女生吓得连连尖叫。
“喂,你们做什么事情。”我瞪着眼,喝住了他们,“为什么在过道上拦女生?”
“我们开玩笑的,你又不是我们班主任,你有何必多管?”其中一个反问道。
“不是你的班主任就不能管你吗?”
“我们不需要你来管?”另一个情绪激动地说。
师生间的分歧与裂痕,就这样突发,演变为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
事后,尽管通过沟通,双方消除了隔阂,达成了共识。但因这类冲突事件一般都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发生,教师如若处理不当,会引起学生对学校正常教育管理的逆反和抵触情绪,导致师生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从而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师生对立冲突事件的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过程与目标达成的协调和优化?这些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
二、师生对立冲突的成因分析
仔细分析起来,导致师生对立冲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等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曾对一所学校441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做了一个专项调查,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变得日趋复杂。表现在:首先是家庭对子女的多层管理不断弱化,多子女间相互竞争与监督的环境也日渐缺失;其次是婚姻的脆弱给子女带来巨大心灵伤害,尤其是很多离异的家长放弃甚至拒绝对子女的管理,这也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诸如:消极、自暴自弃或者是偏激、逆反等不良情绪。
2.教师对学生的亲近不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却偏偏存在严重的不足。
2.1不能走进学生的心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应该成为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缺乏對学生的了解,不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那么,任何的教育手段和措施都是无的放矢,寸步难行。只有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有细致入微的了解,才能赢得与学生和谐相处。
2.2知识素养不高易产生隔阂。从教师知识素养来看,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学识浅陋、知识结构更替缓慢的老师,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与不尊重。
【案例】
初二学生小周自述平时爱好文学,特别对一些文学家的生平事迹感兴趣。有一次,语文老师计划给他们上鲁迅的作品《故乡》,由于是名家名篇,很多同学预习时都准备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想从老师这里得到准确的答案。于是上课时,同学们都围绕鲁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的甚至是有关鲁迅生活方面的问题,弄得语文老师急忙回避。
此时,小周突然想到鲁迅一部有关神话故事的作品《故事新编》,于是一定要与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进行交流。可结果是有关《故事新编》的知识,语文老师还没他搜集和了解得多,当时语文老师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不要了解得这么具体,考试又不会考到。可事后他总觉得老师和他交流的材料如果多一点,那么他对鲁迅这个作家了解就会更全面。自那节课后,他对语文老师感觉总比较失望,对语文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激情了。
3.缺失机智处事的能力
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课堂内外的偶发事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但只要掌握运用好机智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育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正由于这种能力的不足,常导致师生冲突。
【案例】:有一次,初二(1)班数学单元测试,数学成绩不好的小张同学拿到试卷后,看了看,不一会儿竟然把试卷撕掉了,当时监考的李老师认为这是对他的极不尊重,必须采取惩罚措施,就大声的喝斥他站到教室后面去,结果这个学生没有理会老师的喝斥,继续坐在座位上,李老师觉得很失面子,上前去拖该学生,一场冲突开始了……
4.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的生理发展日趋成熟,男女生的第二性征已逐步显现;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他们的心理发展介于成年人与儿童的发展区域,比如说,这些学生直率却不免鲁莽;单纯却过于轻率;他们讲交情,重情感,却往往显得很偏执。心理成熟速度相对于生理发展的滞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生理需求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自身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都容易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
三、师生对立冲突的化解原则
1.全面性原则
综上所述,师生之间的对立冲突的形成来自于有各个方面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应该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学习运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系统地分析。切忌把一切过错和责任归罪到学生身上,更不能消极对待。教师应在实施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也应该包括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积极、客观向上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与态度。针对极个别逆反性较强,个性比较偏执的特殊学生,教师要积极地想办法,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本着教育的原则,促其转化。
2.差异性原则
首先表现为学生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和角色、交往群体的个别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包括不同学生个体的年龄、性别、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等。比如:性格倾向于胆汁质的学生,平时表现为反应迅速,热情直爽,精力旺盛,但有时也呈现出脾气暴躁,好冲动,情绪反应强烈。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胆汁质的学生能形成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暴躁、冲动的性格。
四、操作策略分析和具体方法
1.运用好需要理论的策略
从需要角度讲: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从心理学的认知原理来分析,只有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形成认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维护和推动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特别是在酝酿制订新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学情和校情,应在充分听取、征求师生的意见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一旦进入操作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完整的执行方案,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赢得学生真正的认同,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案例】: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学生会开展了寝室每日检查评比工作,个别参与其中的同学见工作既辛苦又得罪人,中途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通过校团委组织这些学生干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广播、黑板报等载体,宣传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好处和意义;同时,制定了相关奖惩措施。结果,参加管理的同学人人安心,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习惯逐渐养成。
2.把握好教育时机的策略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时机的把握和调控也显得至关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多用委婉、真诚、善意的口吻,忌用指责、生硬、冷漠或者说教的语气。使之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也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的优势,举手投足之间应尽显对学生的真诚和关心;另外,教师还必须善于调控自身的情绪。应以积极、开朗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之在受教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旦冲突发生了,教师首先要作冷静的分析,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思路和节奏,转换交谈的方式和角度,来避免和化解一触即发的对立局面。可以用“那你说呢……”“不妨让我考虑考虑”;“或许,我还没了解清楚”等一些比较委婉的口气,以守为攻,變退为进的策略来应对。
如果,学生的言行仍然比较偏激,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师可采取“即时停止法”,即:主动用委婉的语言(神情要严肃),提前终止这次教育行为,并建议等学生情绪较为稳定了再约定时间再谈。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更要注意掌握好谈话的节奏,处理好环节的设计和衔接。谈话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2.1营造氛围。这种交谈的气氛更应该是在一种朋友式的闲聊当中进行。人员一般只限于师生双方;地点通常是选择在办公室或者小型会议室等。此时的学生较之发生冲突时,尽管情绪已趋于平静,但内心仍有戒备和疑惑。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不居高临下,不咄咄逼人。语气尽量以征询式为主;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始终保持诚恳和善意。
2.2寻找话题。这种谈话就其形式来说,和平时的大同小异;但究其实质,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它表现在:谈话既是前一次师生冲突事件的延续;同时,教师要善于破学生的心理这块“冰”。如果这块“冰”是通过学生外在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话;那么,现在则更多地潜伏于学生的心里。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教师最好能找些学生乐于交谈的话题,以便迅速打开局面,促使有效破“冰”。
2.3善于应变。因为此时,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已趋于平和,谈话一般是能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但教师仍需要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微妙信息,避免在谈话中涉及敏感话题,以免谈话冷场或者出现僵持的气氛。
2.4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在这种场景下的谈话,教师往往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教师要善于把这种权限适时地释放出来,转化为师生能达成协调、共识的目标上。因此,教师要巧设台阶,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和草草了事。否则,势必导致学生的阳奉阴违的行为,甚至使师生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2.5赋予选择。这是操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谈话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教师不妨给违纪的学生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不仅仅限于一种,可以两种或更多些。让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能自己做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和自主性。
当然,师生间的对立冲突,仅靠一次谈话就化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随着第一次的“破冰”,相信在后面的交往中,对话的空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3.化解师生冲突的具体步骤
师生冲突很多时候是一种突发性的事件,教师要能够在面对师生冲突时临危不乱,处理冲突时有条不紊,就必须掌握以下基本的化解师生冲突的步骤。
3.1教师平复心情。冲突发生时,师生双方多数处于极为激动的状态。此时,教师要立即停止并冷静下来,通过放慢语速,深呼吸或是短暂停顿等方式使自己放松。
3.2思考解决方案。待自己平缓心情之后,教师要迅速探究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并预见一下,如果使用这些方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同时,教师还必须确定自己接下来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3.3预设备用方案。教师除了要设定一个自认为最佳的方案之外,还要预设一个备用方案,以便在头一个方案不起作用时使用。
3.4实施优先方案。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来解决冲突问题。
3.5评价事后结果。教师要看看选择的方案是否已经达成自己期望的结果,以及在其他类似的场景下是否可以用,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一学年来,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只发生了1次较为激烈的冲突,比较以往一学年的4至6次师生激烈冲突已有明显改观。尽管本文就如何化解初中师生对立冲突的原则、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步骤等,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阐述。但在我们的实践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譬如,在针对极个别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屡教不改,对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及声誉造成干扰的学生,缺乏有效的化解对策。另外,由于化解的方法和过程,基本是以师生“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的,尽管效果比较好,但教师投入的时间长,牵扯的精力多;在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中如何更趋向于合理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胡波.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育与职业.2002.(3)
[2]方天培.中学班主任工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3]彭聃龄.情绪和情感,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4]闵乐夫.齐欣.德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5]徐爱芬.中学师生冲突现象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