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选择与历史分岔 国家发展路径选择中的偶然性因素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世纪到15世纪之间,在英法之间的长期争夺中,同样是为了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两国的国王和贵族在博弈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税收解决方案。围绕不同的解决方案,英法两国又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最终使得两国的历史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分岔。
  英国的正统历史是从诺曼征服开始的。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英国国王实际上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英国的国王,另一方面又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事实上一直到13世纪,几乎所有的英国国王都把重心放在法国大陆,与法国国王争夺对法国最终的控制权。
  与法国频繁的战争给王室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在号称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约翰在位期间(1199-1216),英国几乎失去了任欧洲大陆所有的领地。这位被后人称为“失地王”的约翰,为了维持与法国的战事,开始加紧对本土贵族和市民的盘剥。他强行把贵族们的继承税提高了100倍,兵役免除税提高了16倍。约翰王的举措激起了贵族的愤怒,贵族们联合起来发动了讨伐约翰的战争。1215年,战败的约翰王与贵族的代表们经历了艰难的谈判之后,签署了著名的停战宣言《大宪章》。
  《大宪章》中有这样几条规定:如果没有全国公意的许可,国王不得征收任何免役税和贡金;如果国王要征税的话,那么就必须召集贵族、教士、神父到指明的时间和地点召集会议,以便取得全国公意;任何自由人,如果没有经过法院的审判,都不得被逮捕、被监禁、被没收财产、被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的损害。
  在当时看来,《大宪章》的签署也许只是贵族们乘战胜之威,用剥夺国王自行征税的权力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偶然事件发,但从日后的历史演进来说,却是英国走上与其他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一个关键:这是历史上国王的权力首次被置于法律之下。正是从《大宪章》开始,英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王在法下”的政治传统。在《大宪章》签署后的43年后,也就是1258年,国王在贵族的要求之下又被迫签署了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议会,议会取得了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的权利,由此又在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传统。
  在此后的英国历史上,虽然王权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所有的英国国王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他们必须遵守三条规则: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国王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来掌管行政。按照理查森的话说:“任何时候登上英国王位的最强大的王朝,只有当它不超出国家规定的限制的时候才是强大的。”即使在王权空前强大的都铎王朝时代,国王们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自己必须根据“正当法律程序”来进行统治,必须需要议会的配合。英国的宪政传统正是由此一步步得以确立起来的。
  在法国,与《大宪章》具有同样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370年。当时正是英法百年期间,为了抗击英国的入侵,法国迫切需要征集军费建立一支中央军队。1370年,法国国王亨利五世与贵族们达成了一个协议,这就是以贵族和教士免税为条件,国王得到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人头税的权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实际上也是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一种暂时的妥协:贵族取得了免税的权力,国王得到了所需要的税收,二者皆大欢喜。然而法国的贵族显然低估了这种安排的长远影响:由于贵族和教士取得了免税的权力,他们对于国王的征税事宜也就不再关心,法国的代议机构也就放弃了对税收的控制,而法国国王也就取得了不需要三级会议同意就可以征税的绝对权力,这就为法国王权的走向强大开辟了通道。
  法国的政治演进同此也就与英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失去了税收控制权的法国代议机构变得越来越衰弱,而王权却因为取得了不受约束的征税权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到了国王路易十一的时候,法国的代议机构对国王的活动在政治上已经基本上不具有约束力。而到国王路易十四时候,最终确立了绝对君主制的政体。当“王在法下”成为英国政体的标志时,路易十四那句响亮的“朕即国家”,则成为法国绝对主义王权的最好阐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巨大差别,追根溯源,就是由于在當年的历史节点上,两个国家的国王和贵族围绕征税问题所做出貌似偶然的不同政策选择。
其他文献
摘要:雍正皇帝是位重视并推崇佛教的帝王,当其在藩邸时便与僧侣讲求佛法,阅读典籍,自从其继位后,也相对优待佛徒,并且对佛教精神深有研究,用佛教思想对臣民进行思想统治。追究其源,不仅与雍正帝本人的喜好有着直接关系,而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佛教在社会上的传播及影响,社会慈善事业及社会救济的发展等都对雍正帝重佛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雍正皇帝;佛教;社会救济;慈善事业  (一)佛教在社会上的普遍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的观点,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科学的观点、事实的角度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使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应用了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成功。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
期刊
坐踞跪跽  古人认真礼貌,即使独处,仍得谨慎。  有一天,孟子要休妻,孟母问其故,日:踞。意思是:娘子竟然伸开腿坐……  箕踞而坐在孟子的时代被认为是难看兼失礼,孟妻坐出了祸。  好孟母,教孟子:乘人不备,乱闯人家的私人空间,才真正无礼!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清楚写着古人是如何从坐姿去辨别一个人的身份和性别。  凡是女、妾、奴(从女部首者)一律屈膝而跪,恭敬而拜。古
期刊
现在中国的旅游经济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中国的旅游业要想走向现代化,实现与世界接轨的目标,就必须要对旅游文化进行大力发展,从而能够建设一条文化型旅游发展的道路。从本质上来说,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在旅游业当中文化属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中国旅游产业要想将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建设出来,就必须要明确的界定旅游经济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外延,有效地促进与之相关的各要素的发展才能够
期刊
祠堂是宗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等的重要活动场所,它集祭祖、管理、行使族权于一身,神圣而庄严,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要求。祠堂的建筑以宗族观念为基石,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所以,祠堂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由祠堂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我们不难体味它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祠堂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我们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强烈冲击。因此,通过对儒道两家的道德思想的起源、观点、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对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儒道;德育思想;比较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德育思想。其中,儒道两家的德育思想可以称之为中国传
期刊
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他们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  中国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其行刺动机较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的气息。秦以后的刺客,行刺动机多为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各类原因。  生活在游侠之风颇为盛行的唐代的李白,就曾通过诗歌《侠客行》,
期刊
顾炎武在论及明代宗室时,曾说:这些人大都沉湎在富贵里,狂妄骄横,不知礼义,游手好闲,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名义上是天枝,实际上是“弃物”——也就是废物。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谱。堂堂明王朝的“龙子凤孙”“天枝玉叶”,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是发人深思的。  每个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比较注意前朝覆亡的教训,从而采取新的措施,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认为,必须加强宗藩势力,洪武三年(13
期刊
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创立以来,长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复次掀起研究与争论的高潮。从发展史和文本出发,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特征,以正本清源,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以本来面目,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最为迫切的需要。杨文圣博士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生机蓬勃。其中,旅游业更是被誉为“永久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方兴未艾,文化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己日渐凸显。然而,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却在旅游开发中频遭破坏,与旅游经济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莫高窟为例,简明阐述莫高窟旅游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