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式驱动“策略”学习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式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与特色。过程性变式特别适用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第二课时,以教材例题的“花圃改建”情境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变式问题,引导学生有意义、有意思地学习画图策略:变“简单的”为“复杂的”,激发画图需要;变“恰好的”为“缺失的”,强化画图体验;变“矩形图”为“点子图”,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变式教学;画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策略的需求(避免对学生的“硬性灌输”),引导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再发现”和“再创造”),准确把握策略的基本特征,不断体悟策略的应用价值,进而从解决一些问题到解决更多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数学地思维。
  提到“举一反三”,很多人会想到“变式”。所谓“变式”,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变换命题的非本质特征,如改变描述形式、置换条件和结论、更改所处情境等)。可以说,变式教学(运用变式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与特色。
  顾泠沅教授将变式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过程性变式的主要教学含义是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适当的“脚手架”,通过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地创设并推进既有联系又有变化的问题情境(包括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使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克服思维定式,积累多种活动经验,不断巩固已有认知,整合、扩充认知结构,从而感悟、提炼“变中不变”的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可见,过程性变式特别适用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为解题化归铺设台阶。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第二课时教学,基于学生平时已经对画图理解题意比较熟悉,而且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画线段图”的学情,笔者以教材例题的“花圃改建”情境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变式问题,引导学生有意义、有意思地学习画图策略。
  一、变“简单的”为“复杂的”,激发画图需要
  师 学校有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你能想到什么?
  生 我能想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4=24(平方米)。
  生 周长是(6+4)×2=20(米)。
  师 学校附近的多多花园有一块长方形花圃,我们来看看这个花圃的情况。
  (课件出示问题:“多多花园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为8米。如果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还能一下子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
  (學生迟疑,摇头。)
  师 花圃不是长方形吗?刚才,长方形的面积不是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吗?现在,怎么不能立刻算出来了呢?
  生 因为不知道宽的长度。
  师 条件变复杂了,怎么办?
  生 可以画图。
  师 把文字变换成图形来呈现条件和问题,这是一种好想法。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画图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展示。)
  生 (展示图1)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花圃。
  师 嗯。长为8米,宽未知,面积也未知。那你怎样理解“长增加3米”?
  生 (同步在图1上比画)一条长朝这个方向增加3米,另一条长也朝这个方向增加3米。
  师 嗯。随着长增加3米,我们得到了一个更大的长方形。现在,你能看着图再说说增加的18平方米是哪一部分吗?
  (学生指着图说明。)
  师 现在,你有解题思路了吗?
  生 18÷3=6(米),就是原来花圃的宽。
  师 (稍停)这么确定?
  生 (迫不及待,同步在图1上比画)18÷3得到的6米,就是这条边的长度,这不就是花圃的宽吗?所以,用8×6就可以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 大家都从图中看出这个关系了吗?
  (学生点头示意。)
  师 你觉得这样一幅示意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生 我觉得画了图,看起来很简单、清楚。
  生 原来看着稀里糊涂的条件,画了图,就明白了里面的关系。
  师 好,让我们继续想象。长方形花圃,长为8米,如果长增加4米,面积就增加24平方米。你能想到——
  (学生发愣。)
  师 (出示动图)看了图,你能想到什么吗?
  生 我能知道这个小长方形的长是24÷4=6(米),也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 继续。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36平方米。你能想到什么?
  生 原来长方形的宽是6米。
  (教师出示图形,学生比对判断。)
  师 看来大家已经把图画在脑子里了。继续。长增加10米,面积增加60平方米。
  生 原来长方形的宽还是6米,用60÷10。
  师 (出示图形)你们真厉害!
  生 我在脑子里把图形想象了一下。
  生 我发现长增加、宽不变的时候,只要把增加的面积除以增加的长,得到的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 不仅能灵活运用画图策略,还能总结变化规律,了不起!
  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例题,让学生“先画图,再解答”,而是先呈现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学生不画图也能算出面积,再呈现相对复杂的教材例题,让学生不画图就算不出面积,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画图策略的需求。借助已有经验,学生主动尝试画出示意图;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画图时要完善地表达条件和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有助于理解题意,发现解题思路。然后,教师保持教材例题中“宽不变”的条件,变化“长增加”的数据,帮助学生即时巩固,进一步体验画图策略的应用价值。   二、变“恰好的”为“缺失的”,强化画图体验
  师 花圃的长增加,宽不变,花圃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如果你是花圃设计师,想一想:花圃还能怎么变?可以手势比画一下。
  生 长不变,宽增加。
  生 我想把长、宽都增加。
  师 这么变,长方形的面积变大了。
  生 我想把长减少,宽不变。
  师 这么变,长方形的面积——
  生 (齐)变小了。
  师 你们打开了一扇想象的窗户。(课件出示问题:“一个长方形花圃,宽减少2米,面积就减少16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现在这个花圃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 能!
  师 那么,试着来求一求吧。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师 怎么停下来不写了?
  生 长不知道,不能求。
  生 宽不知道。
  师 有争论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道题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生 (画出图形)长是16÷2=8(米),宽不知道。
  师 看来需要补充条件。你打算怎样补充?
  生 宽6米。
  师 面积是——
  生 48平方米。
  师 直截了当!还有呢?
  生 宽是长的一半。那么,宽就是4米,面积是32平方米。
  师 补充了宽和长的关系,有创意!如果长与宽相等呢?
  生 8×8=64(平方米)。
  师 这是个正方形。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它边长的变化:正方形一组对边减少2米,面积就减少16平方米。
  這里,教师基于“花圃改建”情境,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克服思维定式,从“长增加”的问题变化到“宽减少”的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把条件“恰好”的问题变化为条件“缺失”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解题争议。这再次“逼着”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策略,利用直观的图形表示抽象的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意识到“虽未见长却有长,虽有见宽却无宽”,由此该算的算,该补的补。变而有度,变而可攀,有效强化了学生对画图策略的体验。
  三、变“矩形图”为“点子图”,渗透数学思想
  师 多多花园的花圃改建基本到位了,园长特地安排了庆祝活动,请来了小丑和乐队表演节目。表演时,他们这样设计队形:排成5行、每行5人的方队,小丑在最外圈,其余都是乐队人员。你能算出有多少位小丑吗?乐队人员呢?(稍停)能一下子回答出来吗?
  生 有点想不清楚。
  师 那怎么办?
  生 可以画图。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师 (展示学生作品,如图2—图6)比较一下,哪一种示意图更简洁、清楚?
  生 点子图。
  师 (指图6)你们知道这位同学为什么要用20-4吗?
  生 因为四个角上的人多算了一次。
  生 老师,我发现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乐队表演人数是3×3=9(人),然后用总人数5×5=25,减去9,就得到小丑人数是16人。这样反过来做比较容易。
  师 是的,根据点子图,我们可以更快地列出算式。从上节课的线段图到今天的这几种示意图,可见问题情境不同,我们选择的图形有时也不同。
  这里,教师把“花圃改建”情境变为“庆祝活动”情境,把面积问题变为人数问题,引导学生把“矩形图”变为“方格图”“圆圈图”“点子图”,从而感悟画图策略,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进而养成灵活选择策略的意识。由此,策略成了思想的雏形,成了数学思想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感恩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阅读教学设计,精心选择阅读素材,巧妙设计阅读任务,深入挖掘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英语阅读;思
期刊
摘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丰富的单纯”,享受童心童趣,理应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赵富良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教学,彰显了在“丰富的单纯”里做回儿童的教学追求——善于在文本解读中发现童心,在教学设计中激发童心,在课堂细节中凸显童心。  关键词:《一滴水经过丽江》;童心; “丰富的单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自己是作为教师的儿童”。童心不只是儿童心理的一种单一的特质,而应是“丰富的单
期刊
摘要:月下归航的“偷豆”情节是《社戏》的高潮。围绕“偷豆”这一事件,平桥村民“代表”,包括充满童真的农村少年,热情友善的六一公公等,以各种形式“出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平桥人的淳朴善良。教学时,不妨对“偷豆”故事中的诸多人物进行解读,感悟乡情民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社戏》;偷;童趣;机智;淳朴  《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教材编者节选了平桥看社戏这一部分,成为初中语文八年级
期刊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引导其情感的正向发展。《家的意味》一课教学,教师带领学生由品味家庭情感上升为体悟家乡情结,最终升华为传承家国情怀;其教学立意基于学生的体验,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直面学生的情感。整节课不但让学生悟到了“家”之情,也让观课教师看到了课之意。  关键词:《家的意味》;家庭情感;家乡情结;家国情怀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俱变”时期,他们情感丰富,具有
期刊
摘要: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意识到“桃核”里“核仁”的價值。这“核仁”应该是暗含于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结构”。其实,“核仁”亦即数学本来的味道。  关键词:数学课;数学味;基本原理;思想方法;结构  许多人都喜欢吃桃,但吃完桃以后,可别忘了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核,核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核仁。会品味的人不会轻易把桃核丢掉,而是拿小锤子轻轻敲开,尝尝那个滋味不一样的核仁。  我想,一节好
期刊
摘要:现象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再进一步”,就是基于真实的情境(所谓的“现实世界”)展开自然的探究教学。运用现象教学思想,尝试高中数学《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一课的教学,主要环节包括提供真实的现象、引出自然的探究、指向规范的表达、激活充分的思辨。  关键词:现象教学 数学现象 数学探究 《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通常,數学知识教学(相对于解题教学而言)有多种形式,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
期刊
摘要:《兰亭集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两方面的隔阂:一是不太能理解由乐而悲的转变缘由,二是不明白作者到底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悲叹并非消极。为此,宜细品《兰亭集序》中蕴含的情感起伏,真正理解王羲之的“乐”与“悲”。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情感起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兼具书法价值与文学价值,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教师往往抓住“乐”“痛”“悲
期刊
摘要:学生经历外显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思维的发展。《可能性》一课教学,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探究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游戏、猜想、实验、合作的过程,推动思维发展,助力思维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可能性》;探究活动;思维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概率”的范畴。由于概率方面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
期刊
摘要: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2020年初中物理“开学第一课”,基于对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实践与思考,围绕“玩实验,学物理”的主题展开教学。具体而言:让学生依次了解什么是物理、明白为什么要学物理、知道怎样学物理,最后展示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成果。  关键词: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初中物理;开学第一课  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2020年初中物理“开学第一课”,围绕“玩实验,学物理”的主题展开教学。教学路径为:
期刊
摘要:以游戏助力小学体育教学,能够明显增加教学内容的鲜活性,营造出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了解体育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达成高效教学。可分别在热身环节、运动中心环节、整理放松环节加入追击游戏、“你追我赶”游戏和“我画你猜”游戏,让学生愿意“动”、乐于“动”、轻松“动”。  关键词:游戏;热身环节;运动中心环节;整理放松环节  以游戏助力小学体育教学,能够明显增加教学内容的鲜活性,营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