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时的英语对话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以学生能表演课本的对话为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能够准确无误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甚至能够默写一小篇对话,但是对文本的语义是半知半解。但是这个过程中缺少了“语用”这个要素, 缺少培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而新课程的课标是小学英语是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文探讨如何提升对文本的语篇意识,促进“语用”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话教学;语用;语篇意识;语言交际能力
一、形成语篇意识的重要性
语篇意识的形成是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可以培养学生语用和语境的能力,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文文本”。对话是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但是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学生乐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会话交流,在课后却很难听到学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学生无法真正地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经过对话课程学习后,并没有对句子理解到位,缺少语篇意识掌握文本大意。缺少了“音、形、义和语用”四个要素中的其中“语用”要素。只有掌握的文本的“义”,才能更好得进行“语用”,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二、语篇意识薄弱的原因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对话的理解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能读能背,甚至能默,正确率比较高,甚至能很流畅得表演对话,但是事实上,学生对句型和文本的理解是猜测大意,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对话含义:
1.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脑海中第一反应是将听到的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自己想要回答的中文在脑海里再翻译成英语后再回答。在这两遍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翻译错误英语,因为英语和中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在很多时候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能准确得将要表达的中文意思翻译正确,说出来的就是“中国式英语”。他们往往只是知道单词的含义,却无法连接成一个正确的句子。或者往往知道整个句子里各个单词的含义,却无法理解整个句子。如“When do you get up?” 如果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进行翻译中文,将会翻译成“什么时候你去起床?”,但是这是问句,需要学生立刻将句子调整,变成“你什么时候起床?”。但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有可逆思维,所以难以将句子理解透彻,快速准确得连成一个正确的句子。等到高年级时句子和词汇变得更复杂,脑海里翻译两遍的难度变加大了。
2.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学生往往能熟练得照着课文或者多媒体朗读对话,但是一但脱离了书本或多媒体,他们就无法熟练得进行对话交流,更无法熟练得创编对话。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发达、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等身心特点,让他们脱离课文走向讲台亲身体验对话内容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都不参与,就很难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3.教师往往急功近利,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中很多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答案,甚至中文意思。还有教师在问出一个问题时,成绩好的学生很快就报出答句,于是教师很快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一些基础稍微差一点的时间思考、体验。
三、对话课教学中语篇意识的提升策略
1.制定具有语篇结构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充分解读文本,关注语言功能,结合本单元的话题,以及本单元中各课时之间的前后联系,包括课文中的插图和角色关系等。而不是从课文中独立分离出语言知识点,而是需要明白课文真正传递的交际意义与功能话题,并且关注要达成此功能所需要掌握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成。如此,才能引导教师自己具有语篇意识的教学行为,才能上出一堂语篇意识前后连贯的好课,学生才会具有语篇意识的觉悟。
2.教师本身要具有语篇意识
备课时,很多老师都是习惯性得依照教参上罗列的教学目标来教学,只关注到本课的新词汇和新句型或频率较高的词汇、句型和语法上,并围绕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这种做法就是教师本身缺乏语篇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语篇意识,才能构建出具有连贯结构的情境。
3.创设关联一致性的真实生活情境
只有具有语篇意识才能创设出具有关联性的教学情境。如果从单个语言点入手,分别为每个词汇或句型设置学习的情境,那么这些情境都是没有很大的关联性。我们应该要尽可能得设计一个大情境,把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放置于这个情境中。但是创设情境时我们要尽可能得从语篇整体入手,充分考虑语篇发生的情境,对课文所提供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功能和情境保持一致性。才能带领学生在丰富的、合理化的、关联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对话。情境的创设需要经过教师不断地思索推敲,要具有真实性,逻辑性及趣味性,且需要具有以下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长后短,先机械后灵活;从直观到抽象,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减少难度,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
四、语篇意识下的延伸拓展
制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在对话教学最后的巩固操练阶段,应尽量避免模式化的课文表演,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听、说、读、写多个角度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对基础文本的理解。加强实际运用,提升对话文本。可以根据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在各种事件活动中把对话文本语言利用起来,学生通过筛选语言,生成语言,处理语言的过程达到对语言的深切理解。
结 语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住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细节,从教案设计的导入,到情境操练,再到对话拓展,才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对话内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只有在学生透彻地理解对话,才能在口语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朱萍平,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1.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吴秀娟,语篇意识下的高效对话教学[J],小学教学英语设计,2013.
【关键词】对话教学;语用;语篇意识;语言交际能力
一、形成语篇意识的重要性
语篇意识的形成是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可以培养学生语用和语境的能力,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文文本”。对话是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但是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学生乐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会话交流,在课后却很难听到学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学生无法真正地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经过对话课程学习后,并没有对句子理解到位,缺少语篇意识掌握文本大意。缺少了“音、形、义和语用”四个要素中的其中“语用”要素。只有掌握的文本的“义”,才能更好得进行“语用”,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二、语篇意识薄弱的原因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对话的理解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能读能背,甚至能默,正确率比较高,甚至能很流畅得表演对话,但是事实上,学生对句型和文本的理解是猜测大意,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对话含义:
1.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脑海中第一反应是将听到的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自己想要回答的中文在脑海里再翻译成英语后再回答。在这两遍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翻译错误英语,因为英语和中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在很多时候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能准确得将要表达的中文意思翻译正确,说出来的就是“中国式英语”。他们往往只是知道单词的含义,却无法连接成一个正确的句子。或者往往知道整个句子里各个单词的含义,却无法理解整个句子。如“When do you get up?” 如果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进行翻译中文,将会翻译成“什么时候你去起床?”,但是这是问句,需要学生立刻将句子调整,变成“你什么时候起床?”。但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有可逆思维,所以难以将句子理解透彻,快速准确得连成一个正确的句子。等到高年级时句子和词汇变得更复杂,脑海里翻译两遍的难度变加大了。
2.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学生往往能熟练得照着课文或者多媒体朗读对话,但是一但脱离了书本或多媒体,他们就无法熟练得进行对话交流,更无法熟练得创编对话。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发达、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等身心特点,让他们脱离课文走向讲台亲身体验对话内容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都不参与,就很难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3.教师往往急功近利,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中很多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答案,甚至中文意思。还有教师在问出一个问题时,成绩好的学生很快就报出答句,于是教师很快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一些基础稍微差一点的时间思考、体验。
三、对话课教学中语篇意识的提升策略
1.制定具有语篇结构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充分解读文本,关注语言功能,结合本单元的话题,以及本单元中各课时之间的前后联系,包括课文中的插图和角色关系等。而不是从课文中独立分离出语言知识点,而是需要明白课文真正传递的交际意义与功能话题,并且关注要达成此功能所需要掌握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成。如此,才能引导教师自己具有语篇意识的教学行为,才能上出一堂语篇意识前后连贯的好课,学生才会具有语篇意识的觉悟。
2.教师本身要具有语篇意识
备课时,很多老师都是习惯性得依照教参上罗列的教学目标来教学,只关注到本课的新词汇和新句型或频率较高的词汇、句型和语法上,并围绕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这种做法就是教师本身缺乏语篇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语篇意识,才能构建出具有连贯结构的情境。
3.创设关联一致性的真实生活情境
只有具有语篇意识才能创设出具有关联性的教学情境。如果从单个语言点入手,分别为每个词汇或句型设置学习的情境,那么这些情境都是没有很大的关联性。我们应该要尽可能得设计一个大情境,把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放置于这个情境中。但是创设情境时我们要尽可能得从语篇整体入手,充分考虑语篇发生的情境,对课文所提供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功能和情境保持一致性。才能带领学生在丰富的、合理化的、关联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对话。情境的创设需要经过教师不断地思索推敲,要具有真实性,逻辑性及趣味性,且需要具有以下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长后短,先机械后灵活;从直观到抽象,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减少难度,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
四、语篇意识下的延伸拓展
制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在对话教学最后的巩固操练阶段,应尽量避免模式化的课文表演,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听、说、读、写多个角度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对基础文本的理解。加强实际运用,提升对话文本。可以根据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在各种事件活动中把对话文本语言利用起来,学生通过筛选语言,生成语言,处理语言的过程达到对语言的深切理解。
结 语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住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细节,从教案设计的导入,到情境操练,再到对话拓展,才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对话内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只有在学生透彻地理解对话,才能在口语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朱萍平,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1.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吴秀娟,语篇意识下的高效对话教学[J],小学教学英语设计,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