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相传中秋节的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渐成了家人团圆的象征。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漫游月宫”等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相传,嫦娥的丈夫后羿因为射日有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从她那里求得一包服下即刻成仙的不死药。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的时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不死药,成了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宋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今》中曾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因为人们赋予了月饼与圆月太多的象征意义,所以每年八月十五,这一轮高高悬挂在天际的圆月连着那一块小小的月饼,会牵动每一个游子的心。它会让人们忙碌的身影停下来,不约而同地向那个方向凝望。“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也许就像汹涌的潮水在游子的心中留下一抹不灭的情怀。
我记得小时候的月饼是用麻纸包的,一包五个。母亲只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才去买上一两包。月饼里溢出的油脂把麻纸都渗透了,看到后就觉得特别香。母亲反复叮嘱我们,谁也不许偷吃。于是我们三个也就互相警告:“谁也不许偷吃。”弟弟、妹妹偷吃不偷吃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会偷吃的,因为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关心的是院子里裂了嘴的石榴、熟透了的苹果和架上发紫的葡萄什么时间摘下来。我对葡萄已经垂涎好久了,从它花谢刚结上小葡萄开始就已经像个狐狸一样地在架下走来走去,奶奶看着酸得直吐舌头的我,笑着说八月十五就可以吃到最好吃的葡萄了。所以,就像弟弟、妹妹盼吃月饼一样,我也盼这天能吃到香甜的葡萄……
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就是摆供。母亲把一个四方桌子搬到了院子里,把香炉放在桌子中央,并把三支香放在旁边。奶奶把刚摘下来的苹果、石榴、葡萄连着核桃、大枣、花生摆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中央都放上一块月饼。
“姐姐,快看,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弟弟边跳边指着月亮兴奋地喊。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月亮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升上来了,像是从水面冒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
奶奶把三支香点燃,双手合十捧着香朝刚刚升起的月亮拜了三拜,然后插进香炉里。一切完毕,弟弟、妹妹就开始划地盘抢月饼了,弟弟抢不过妹妹,就在她手背上狠狠咬了一口,妹妹反过来抓了弟弟一把。妹妹就在母亲面前告弟弟的状:“弟弟把月饼拿了,不给我吃。”爸爸就蹲下来对弟弟说;“有了好吃的,先给谁吃?”“奶奶。”弟弟说。于是弟弟孔融让梨般的拿着月饼给奶奶,奶奶笑着说她不喜欢吃月饼,喜欢看着我们吃。爸爸夸弟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弟弟很是高兴,又拿着月饼给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也说不吃。爸爸又对弟弟说:“姐姐有了好吃的,给不给你啊。”“给”弟弟干脆的回答。于是弟弟很欣然地拿着月饼慷慨地给了妹妹。圆月下,我们是其乐融融的,奶奶给我们讲从她那辈听来的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亮很亮,水果很好吃,月饼很香,空气中透着一股幸福的味道。
后来,我们三个孩子到了不同的城市,中秋很难再和家人聚在一起了。但会约定时间同时往家里打电话,母亲不亦乐乎。我们告诉她月饼要记得吃,别再舍不得吃放坏了。母亲就说这又不是我們小时候,舍不得吃放坏了也不舍得丢掉。耳背的奶奶虽然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但她还是愿意拿着电话,激动地对着话筒大声说:“不用想奶奶,奶奶想着你们就好。你们要吃饱了,别饿着。你们稍回来的月饼奶奶爱吃!”爸爸则给我们说没什么事就挂了吧,电话费挺贵的。还说奶奶坚持给我们三个留月饼,像个小孩子一样。而我们心里也其乐融融。
一晃,多少个中秋过去了,奶奶已经过世了,但温馨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现在的月饼品种繁多,五味俱全。但不管怎么更新换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而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千古绝唱的诗句仍会代代流传。它告知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割舍掉弥足珍贵的亲情。
总之,中秋节,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节日,岂止是一段故事,一抹留恋所能体会得到的……
相传中秋节的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逐渐成了家人团圆的象征。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漫游月宫”等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相传,嫦娥的丈夫后羿因为射日有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从她那里求得一包服下即刻成仙的不死药。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的时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不死药,成了离人间最近的月宫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宋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今》中曾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因为人们赋予了月饼与圆月太多的象征意义,所以每年八月十五,这一轮高高悬挂在天际的圆月连着那一块小小的月饼,会牵动每一个游子的心。它会让人们忙碌的身影停下来,不约而同地向那个方向凝望。“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也许就像汹涌的潮水在游子的心中留下一抹不灭的情怀。
我记得小时候的月饼是用麻纸包的,一包五个。母亲只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才去买上一两包。月饼里溢出的油脂把麻纸都渗透了,看到后就觉得特别香。母亲反复叮嘱我们,谁也不许偷吃。于是我们三个也就互相警告:“谁也不许偷吃。”弟弟、妹妹偷吃不偷吃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会偷吃的,因为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关心的是院子里裂了嘴的石榴、熟透了的苹果和架上发紫的葡萄什么时间摘下来。我对葡萄已经垂涎好久了,从它花谢刚结上小葡萄开始就已经像个狐狸一样地在架下走来走去,奶奶看着酸得直吐舌头的我,笑着说八月十五就可以吃到最好吃的葡萄了。所以,就像弟弟、妹妹盼吃月饼一样,我也盼这天能吃到香甜的葡萄……
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就是摆供。母亲把一个四方桌子搬到了院子里,把香炉放在桌子中央,并把三支香放在旁边。奶奶把刚摘下来的苹果、石榴、葡萄连着核桃、大枣、花生摆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中央都放上一块月饼。
“姐姐,快看,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弟弟边跳边指着月亮兴奋地喊。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月亮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升上来了,像是从水面冒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
奶奶把三支香点燃,双手合十捧着香朝刚刚升起的月亮拜了三拜,然后插进香炉里。一切完毕,弟弟、妹妹就开始划地盘抢月饼了,弟弟抢不过妹妹,就在她手背上狠狠咬了一口,妹妹反过来抓了弟弟一把。妹妹就在母亲面前告弟弟的状:“弟弟把月饼拿了,不给我吃。”爸爸就蹲下来对弟弟说;“有了好吃的,先给谁吃?”“奶奶。”弟弟说。于是弟弟孔融让梨般的拿着月饼给奶奶,奶奶笑着说她不喜欢吃月饼,喜欢看着我们吃。爸爸夸弟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弟弟很是高兴,又拿着月饼给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也说不吃。爸爸又对弟弟说:“姐姐有了好吃的,给不给你啊。”“给”弟弟干脆的回答。于是弟弟很欣然地拿着月饼慷慨地给了妹妹。圆月下,我们是其乐融融的,奶奶给我们讲从她那辈听来的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亮很亮,水果很好吃,月饼很香,空气中透着一股幸福的味道。
后来,我们三个孩子到了不同的城市,中秋很难再和家人聚在一起了。但会约定时间同时往家里打电话,母亲不亦乐乎。我们告诉她月饼要记得吃,别再舍不得吃放坏了。母亲就说这又不是我們小时候,舍不得吃放坏了也不舍得丢掉。耳背的奶奶虽然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但她还是愿意拿着电话,激动地对着话筒大声说:“不用想奶奶,奶奶想着你们就好。你们要吃饱了,别饿着。你们稍回来的月饼奶奶爱吃!”爸爸则给我们说没什么事就挂了吧,电话费挺贵的。还说奶奶坚持给我们三个留月饼,像个小孩子一样。而我们心里也其乐融融。
一晃,多少个中秋过去了,奶奶已经过世了,但温馨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现在的月饼品种繁多,五味俱全。但不管怎么更新换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而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千古绝唱的诗句仍会代代流传。它告知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割舍掉弥足珍贵的亲情。
总之,中秋节,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节日,岂止是一段故事,一抹留恋所能体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