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石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审美差异,以及矿产资源和切割工艺的不同,对于宝石种类的选择和加工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
珠宝设计师、收藏家——吉喆(Kimi),一位带有混血基因的中国男孩,自少年时代就随同家人旅居德国,毕业于设计专业名校。作为一名珠宝设计师,他曾先后为多家国际顶级珠宝商和众多知名艺人设计过多款奢华珠宝作品,受到的好评如潮。除了位于德國柏林的工作室外,国内唯一指定工作室于2011年在上海成立。与德国Thiessen家族的合作更让他的事业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他对珠宝收藏的热情也可追溯到幼年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可谓家中的异类,即便用“离经叛道”来形容也毫不为过。自幼就对各种亮晶晶的美丽事物充满好奇,爱不释手,对珠宝的迷恋之深远超任何一般意义上的“爱好者”。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经朋友介绍,笔者结识了这位长相帅气,举止文雅的年轻珠宝设计师、收藏家。此后与他的多次交流中,每每都能感到他对珠宝设计的热忱和激情,聊起自己收藏的各类宝石和饰品也是如数家珍。他时而高谈阔论,描绘着自己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时而陷入沉思,抓起随身携带的纸笔,将一闪而过的想法飞速记录下来,生怕错过这电光火石般的灵感迸发。
在有些人眼里,他的行为举止带有些许叛逆乖张,略带小小邪气的思维极为跳跃。可能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共性,“不走寻常路”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确实恰如其分。不过当他将自己天马行空的设计展现给人们时,当这些设计图稿变成一
枚枚光彩夺目,星辰璀璨的首饰成品时,人们或许才能真正了解他丰富的内心活动,窥见他如同万花筒般多彩、迷幻的精神世界,并将自己陶醉、沉浸在他亲手打造的流光溢彩之梦幻国度中。
在热情的驱使下走向专业:珠宝设计
如果说,吉喆对于宝石学、材料学、设计理论和工艺技术的培养是后天努力的成果,那他对宝石的热爱和痴迷绝对是与生俱来的。不同于一般幼年时期的男孩,甚至就连自己的亲生哥哥也觉得他和一般同龄人格格不入。无论是闪闪发光的金属还是晶莹剔透的玻璃,幼年时期的吉喆就迷恋于精光闪闪,色彩斑斓的小巧事物。每当遇到心仪的“宝贝”都要好好研究,仔细观察,甚至亲手把玩一番,有些还要细心收藏起来。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的玻璃碎掉了,满地玻璃渣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实在太美了。我就趴在地上仔细筛选,挑出觉得形状漂亮的,把它们一粒粒捡起来握在手里。就算腿上手上被割出了很多伤口,流了很多血,也根本没有感到痛,只是沉醉在美丽的光芒中不能自拔。”吉喆操着不太娴熟的中文,尽力想用语言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费力,因为直到如今再次提起儿时的记忆,他脸上流连忘返的神态和眼中闪烁的光芒,足以另笔者深切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喜悦,如同寻宝的猎人发现了巨龙守护的宝藏一般。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吉喆并没有延续家庭的传统,但也得益于家庭熏陶,从小就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和历史知识。到了少年时期他便远渡重洋,从此在德国开始了旅居海外的生活。中学时代的他就已经开始展露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自行学习、钻研着各种技术,用具象化的载体表达头脑中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他开始尝试着模仿、改进古今中外的各种珠宝首饰,并尝试自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事物。直至高中时期,终于开始陆溪把这些想法一一变成现实。
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毅然决定前往自己心驰神往的高等学府接受宝石学和设计专业教育,励志要用设计语言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示给世人。在校期间他的表现格外突出,不仅掌握了各类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在业余时间进行大量尝试,完成了自己的珠宝设计处女作,自此开始探索个人的设计风格。
宝石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审美差异,以及矿产资源和切割工艺的不同,对于宝石种类的选择和加工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生性温和的中华先祖讲求锋芒内敛,尤其在“玉德观”的影响下更加崇尚玉石、松石、玛瑙等光彩温和的“石”类以及诸如珍珠、琥珀等有机宝石。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则更加热爱光芒四射,色彩绚丽的彩色宝石,并将他们镶嵌到国王、教皇的头冠之上。
“就和咱们国家的和氏璧、随侯珠一样,很多西方的宝石也见证了一段伟大的历史甚至贵族的兴衰。其中最有名的一颗,恐怕应该算是英国的帝国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上使用的红色宝石了。”吉喆说道。
不同于日常佩戴的皇冠,这枚皇冠是用于皇室加冕典礼和上议院议会的开幕典礼使用,整个皇冠共使用了2868颗钻石,273颗珍珠,17颗蓝宝石,11颗翡翠和5颗红宝石。但是最为传奇的还是其正中镶嵌的那枚“黑王子红宝石”,光彩甚至超过下方那枚世界第四大钻石——317克拉的“库里南二世钻石”。这枚长五厘米的巨大红色宝石一端钻有小孔,本是用来穿绳挂坠的。现今这个小孔则用一枚晶莹剔透的小红宝石填满了。
这枚带有传奇色彩的宝石最早于1367年就出现在了史籍当中,当时是今属西班牙的格拉达国王心爱的宝贝之一,原产地已不可考。此后,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将其夺走,并作为救命的感恩谢礼赠送给了拥有“黑王子”之称的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1413年即位的亨利五世将它镶在自己的头盔上,并在两年后的阿赞库尔大战中,凭借宝石的庇护拿下这场战役。史书记载,当时德国的无畏公爵德阿兰逼近亨利五世挥舞宝剑直往英王的脑门上劈来,正中额头。英王一阵天昏地转后立即清醒过来,发现不但自己安然无恙,就连头盔上的宝石也未受到半点伤害,反倒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德阿兰公爵被如此奇迹吓得大吃一惊,赶紧策马夺路而逃,败走回城。
有趣的是,在17世纪英国共和期间曾经拍卖各种王室珍宝。这枚举世闻名的“黑王子红宝石”竟被估价为4英镑,明显带有贬斥王权的意味。一位保皇党人士将宝石买下,待王朝复辟之后又献给国王,使得这枚宝石在皇室血脉中继续流传至今。 吉喆说道:“这枚尖晶石已经成为了英国王室的象征,流传几个世纪了。” “等等!你刚才说什么石?不是红宝石吗?”笔者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这枚王室代代流传的稀世珍宝,居然只是颗尖晶石?
確实,这枚宝石虽然以红宝石为名,却并不是真正的红宝石。根据当代宝石学的严格定义,它其实是一颗珍稀程度远不及红宝石的红色尖晶石。不过这一事实丝毫无损于“黑王子”的身价,因为它所见证的那段史诗般的历史,与英国王室之间密不可分的牵绊,以及它在王冠上的突出地位,足以说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它的价值已经不是用货币可以衡量的了。”吉喆笑着解释道:“欧洲的珠宝设计和王室贵族的审美是密不可分的,起到了引领潮流的关键作用。那些古朴而经典的设计,奢侈而考究的用料,即便以当代人的眼光看也毫不落伍,尊贵气质十足。”
得益于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优势,吉喆常常将德国十八世纪的传统欧式设计提炼出来,打破陈贵,融入更多时尚和流行元素;或者结合东方文化的气息,用不同的理念阐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又或是融汇世界各地的天文地理,神话文学等内容。这些设计灵感一个接一个被他加以雕琢,创造出无数独一无二的作品,并形成了数个系列。
近年来,吉喆与德国北部Schleswig-Holstein州的Thiessen家族展开合作,共同推出了K
珠宝设计师、收藏家——吉喆(Kimi),一位带有混血基因的中国男孩,自少年时代就随同家人旅居德国,毕业于设计专业名校。作为一名珠宝设计师,他曾先后为多家国际顶级珠宝商和众多知名艺人设计过多款奢华珠宝作品,受到的好评如潮。除了位于德國柏林的工作室外,国内唯一指定工作室于2011年在上海成立。与德国Thiessen家族的合作更让他的事业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他对珠宝收藏的热情也可追溯到幼年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可谓家中的异类,即便用“离经叛道”来形容也毫不为过。自幼就对各种亮晶晶的美丽事物充满好奇,爱不释手,对珠宝的迷恋之深远超任何一般意义上的“爱好者”。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经朋友介绍,笔者结识了这位长相帅气,举止文雅的年轻珠宝设计师、收藏家。此后与他的多次交流中,每每都能感到他对珠宝设计的热忱和激情,聊起自己收藏的各类宝石和饰品也是如数家珍。他时而高谈阔论,描绘着自己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时而陷入沉思,抓起随身携带的纸笔,将一闪而过的想法飞速记录下来,生怕错过这电光火石般的灵感迸发。
在有些人眼里,他的行为举止带有些许叛逆乖张,略带小小邪气的思维极为跳跃。可能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共性,“不走寻常路”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确实恰如其分。不过当他将自己天马行空的设计展现给人们时,当这些设计图稿变成一
枚枚光彩夺目,星辰璀璨的首饰成品时,人们或许才能真正了解他丰富的内心活动,窥见他如同万花筒般多彩、迷幻的精神世界,并将自己陶醉、沉浸在他亲手打造的流光溢彩之梦幻国度中。
在热情的驱使下走向专业:珠宝设计
如果说,吉喆对于宝石学、材料学、设计理论和工艺技术的培养是后天努力的成果,那他对宝石的热爱和痴迷绝对是与生俱来的。不同于一般幼年时期的男孩,甚至就连自己的亲生哥哥也觉得他和一般同龄人格格不入。无论是闪闪发光的金属还是晶莹剔透的玻璃,幼年时期的吉喆就迷恋于精光闪闪,色彩斑斓的小巧事物。每当遇到心仪的“宝贝”都要好好研究,仔细观察,甚至亲手把玩一番,有些还要细心收藏起来。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的玻璃碎掉了,满地玻璃渣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实在太美了。我就趴在地上仔细筛选,挑出觉得形状漂亮的,把它们一粒粒捡起来握在手里。就算腿上手上被割出了很多伤口,流了很多血,也根本没有感到痛,只是沉醉在美丽的光芒中不能自拔。”吉喆操着不太娴熟的中文,尽力想用语言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费力,因为直到如今再次提起儿时的记忆,他脸上流连忘返的神态和眼中闪烁的光芒,足以另笔者深切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喜悦,如同寻宝的猎人发现了巨龙守护的宝藏一般。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吉喆并没有延续家庭的传统,但也得益于家庭熏陶,从小就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和历史知识。到了少年时期他便远渡重洋,从此在德国开始了旅居海外的生活。中学时代的他就已经开始展露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自行学习、钻研着各种技术,用具象化的载体表达头脑中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他开始尝试着模仿、改进古今中外的各种珠宝首饰,并尝试自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事物。直至高中时期,终于开始陆溪把这些想法一一变成现实。
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毅然决定前往自己心驰神往的高等学府接受宝石学和设计专业教育,励志要用设计语言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示给世人。在校期间他的表现格外突出,不仅掌握了各类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在业余时间进行大量尝试,完成了自己的珠宝设计处女作,自此开始探索个人的设计风格。
宝石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审美差异,以及矿产资源和切割工艺的不同,对于宝石种类的选择和加工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生性温和的中华先祖讲求锋芒内敛,尤其在“玉德观”的影响下更加崇尚玉石、松石、玛瑙等光彩温和的“石”类以及诸如珍珠、琥珀等有机宝石。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则更加热爱光芒四射,色彩绚丽的彩色宝石,并将他们镶嵌到国王、教皇的头冠之上。
“就和咱们国家的和氏璧、随侯珠一样,很多西方的宝石也见证了一段伟大的历史甚至贵族的兴衰。其中最有名的一颗,恐怕应该算是英国的帝国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上使用的红色宝石了。”吉喆说道。
不同于日常佩戴的皇冠,这枚皇冠是用于皇室加冕典礼和上议院议会的开幕典礼使用,整个皇冠共使用了2868颗钻石,273颗珍珠,17颗蓝宝石,11颗翡翠和5颗红宝石。但是最为传奇的还是其正中镶嵌的那枚“黑王子红宝石”,光彩甚至超过下方那枚世界第四大钻石——317克拉的“库里南二世钻石”。这枚长五厘米的巨大红色宝石一端钻有小孔,本是用来穿绳挂坠的。现今这个小孔则用一枚晶莹剔透的小红宝石填满了。
这枚带有传奇色彩的宝石最早于1367年就出现在了史籍当中,当时是今属西班牙的格拉达国王心爱的宝贝之一,原产地已不可考。此后,卡斯蒂利亚国王佩德罗将其夺走,并作为救命的感恩谢礼赠送给了拥有“黑王子”之称的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1413年即位的亨利五世将它镶在自己的头盔上,并在两年后的阿赞库尔大战中,凭借宝石的庇护拿下这场战役。史书记载,当时德国的无畏公爵德阿兰逼近亨利五世挥舞宝剑直往英王的脑门上劈来,正中额头。英王一阵天昏地转后立即清醒过来,发现不但自己安然无恙,就连头盔上的宝石也未受到半点伤害,反倒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德阿兰公爵被如此奇迹吓得大吃一惊,赶紧策马夺路而逃,败走回城。
有趣的是,在17世纪英国共和期间曾经拍卖各种王室珍宝。这枚举世闻名的“黑王子红宝石”竟被估价为4英镑,明显带有贬斥王权的意味。一位保皇党人士将宝石买下,待王朝复辟之后又献给国王,使得这枚宝石在皇室血脉中继续流传至今。 吉喆说道:“这枚尖晶石已经成为了英国王室的象征,流传几个世纪了。” “等等!你刚才说什么石?不是红宝石吗?”笔者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这枚王室代代流传的稀世珍宝,居然只是颗尖晶石?
確实,这枚宝石虽然以红宝石为名,却并不是真正的红宝石。根据当代宝石学的严格定义,它其实是一颗珍稀程度远不及红宝石的红色尖晶石。不过这一事实丝毫无损于“黑王子”的身价,因为它所见证的那段史诗般的历史,与英国王室之间密不可分的牵绊,以及它在王冠上的突出地位,足以说明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它的价值已经不是用货币可以衡量的了。”吉喆笑着解释道:“欧洲的珠宝设计和王室贵族的审美是密不可分的,起到了引领潮流的关键作用。那些古朴而经典的设计,奢侈而考究的用料,即便以当代人的眼光看也毫不落伍,尊贵气质十足。”
得益于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优势,吉喆常常将德国十八世纪的传统欧式设计提炼出来,打破陈贵,融入更多时尚和流行元素;或者结合东方文化的气息,用不同的理念阐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又或是融汇世界各地的天文地理,神话文学等内容。这些设计灵感一个接一个被他加以雕琢,创造出无数独一无二的作品,并形成了数个系列。
近年来,吉喆与德国北部Schleswig-Holstein州的Thiessen家族展开合作,共同推出了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