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改变高校政治学专业分课程教学所带来的学生知识掌握孤立分散的弊端,协同教学十分必要。通过课程协同、组织协调、内容协同即政治学专业知识云的构建,能够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和协调。
[关键词]政治学 教学协同 知识云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的疑惑:“为什么我每个概念都掌握得很好,每门课成绩也不错,但是我仍然无法用所学知识理解现实问题呢?”“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每门课、每个老师给出的解答都不一样呢?”究其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高校课程分科教学模式下,政治学专业各个科目的教学是孤立的,而大学生所习得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往往分散的,不能有效进行知识整合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学是一门理论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和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学应由“单兵作战”转型为“协同作战”,所传授和培养的知识与技能也应由以往的“点状”转向“网状”。因此,高校政治学专业协同教学十分必要,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一、政治学专业的课程协同
课程协同一方面是建立起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是把高校教师在某一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整合进课程中来,做到人尽其才。借鉴国外高校经验,课程协同可以从多个方面人手:(1)合作课程,由相关的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仅靠单个教师的知识、视野难以把握,可以整合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合作进行课程设计等。(2)共同讲授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框架体系比较成熟,比如《中外政治制度》应由来自研究中国与西方政治的教师分别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3)联合式课程,将两至三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讲授,并定期召开一些联合研讨会。(4)阶梯式课程,适合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课”,一门课程可以由教师、助教或助研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师主讲基本原理、重点内容等,助教如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等组织研讨班、准备作业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分散知识综合应用起来。(5)云课程模式。借鉴当代的“云”概念,分别讲授多门具有相关性课程的教师发掘课程之间的联系,共同设计一些问题,将各门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主题、方法论、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课程本身没有变化,但课程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整合却能为学生所把握。
二、政治学专业教学的组织协同
首先,应强化教师协同,增进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联结性。通过强化合作交流的紧密性、成员结构的差异及互补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学科内部根据专业领域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协同团队,比如笔者所在的政治学专业,可以适当组建“政治思潮”、“政治理论”、“政治科学与方法”、“比较研究”等协同团队,而不是笼统的“政治学”教学团队;协同团队应成为教学协同的对话交流平台,以知识整合为主线,发掘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流程等,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避免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重复与空白。其次,应培养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意识与能力。随着高校扩招,大班教学使得师生直接沟通、对话、讨论的空间被压缩,这一瓶颈必须克服。笔者曾让学生组建若干个8人的协同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围绕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期终汇报,使其内部互相沟通配合,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最后,应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仅凭课堂教学无法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全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资产”,政治学专业表现更为明显,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之外产生很多疑问,因此师生协同不必局限于上课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媒体、新工具来拓展师生协同的空间,如互联网(包括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等均是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媒介,笔者曾利用“微博”展开师生互动,收效良好。
三、高校教学的内容协同:构建政治学专业“知识云”。
为改变学生知识掌握零散的状态,教学内容的构建重心应从基础的知识点、知识链转移到知识“云”,如果说知识点、知识链是“显性知识”的话,那么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则是一种“隐性知识”,借助于现代“云计算”技术,构建学科的专业“知识云”,将看似独立的知识点或片段整合起来,借助与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网状联系,直观而全面地阐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系。例如,当学生以“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兴趣点搜索政治学知识云时,首先会出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相关词条和影像资料等;接着还会出现:“西奥多·罗斯福”,显示后者是前者的叔叔、美国第26任总统,又可以链接至“总统制”;“民主党”,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在党派,由“民主党”链接至“两党制”、“共和党”(共和党又可以链接至“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又可以链接至“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又可以链接至“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等);“二战”、“开罗宣言”,等等。“知识云”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进行概念解析、分类、标签等“堆积”知识的弊端,揭示了知識点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由寻找知识升华为选择知识、整合知识,构建起自身有机而立体的知识架构。学科专业“知识云”的构建,本身也是协同创新的结果,高校通过搭建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系统管理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该平台的支持下,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以及新知识的协同创造,例如延续“西奥多·罗斯福”的词条,学生可以添加“新自由主义”与“保守自由主义”的比较,这就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整合与创造。
总之,通过协同教学,打破了高校政治学专业以往个体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组织、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能够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和协调,培养其对于信息与知识的自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剑:试论协同教学的团队建设,大学教育科学[J],2011(1).
[2]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新动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7(5).
[关键词]政治学 教学协同 知识云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的疑惑:“为什么我每个概念都掌握得很好,每门课成绩也不错,但是我仍然无法用所学知识理解现实问题呢?”“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每门课、每个老师给出的解答都不一样呢?”究其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的高校课程分科教学模式下,政治学专业各个科目的教学是孤立的,而大学生所习得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往往分散的,不能有效进行知识整合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学是一门理论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和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学应由“单兵作战”转型为“协同作战”,所传授和培养的知识与技能也应由以往的“点状”转向“网状”。因此,高校政治学专业协同教学十分必要,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一、政治学专业的课程协同
课程协同一方面是建立起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是把高校教师在某一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整合进课程中来,做到人尽其才。借鉴国外高校经验,课程协同可以从多个方面人手:(1)合作课程,由相关的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仅靠单个教师的知识、视野难以把握,可以整合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合作进行课程设计等。(2)共同讲授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框架体系比较成熟,比如《中外政治制度》应由来自研究中国与西方政治的教师分别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3)联合式课程,将两至三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讲授,并定期召开一些联合研讨会。(4)阶梯式课程,适合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课”,一门课程可以由教师、助教或助研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师主讲基本原理、重点内容等,助教如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等组织研讨班、准备作业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分散知识综合应用起来。(5)云课程模式。借鉴当代的“云”概念,分别讲授多门具有相关性课程的教师发掘课程之间的联系,共同设计一些问题,将各门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主题、方法论、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课程本身没有变化,但课程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整合却能为学生所把握。
二、政治学专业教学的组织协同
首先,应强化教师协同,增进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联结性。通过强化合作交流的紧密性、成员结构的差异及互补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学科内部根据专业领域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协同团队,比如笔者所在的政治学专业,可以适当组建“政治思潮”、“政治理论”、“政治科学与方法”、“比较研究”等协同团队,而不是笼统的“政治学”教学团队;协同团队应成为教学协同的对话交流平台,以知识整合为主线,发掘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流程等,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避免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重复与空白。其次,应培养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意识与能力。随着高校扩招,大班教学使得师生直接沟通、对话、讨论的空间被压缩,这一瓶颈必须克服。笔者曾让学生组建若干个8人的协同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围绕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期终汇报,使其内部互相沟通配合,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最后,应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仅凭课堂教学无法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全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资产”,政治学专业表现更为明显,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之外产生很多疑问,因此师生协同不必局限于上课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媒体、新工具来拓展师生协同的空间,如互联网(包括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等均是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媒介,笔者曾利用“微博”展开师生互动,收效良好。
三、高校教学的内容协同:构建政治学专业“知识云”。
为改变学生知识掌握零散的状态,教学内容的构建重心应从基础的知识点、知识链转移到知识“云”,如果说知识点、知识链是“显性知识”的话,那么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则是一种“隐性知识”,借助于现代“云计算”技术,构建学科的专业“知识云”,将看似独立的知识点或片段整合起来,借助与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网状联系,直观而全面地阐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系。例如,当学生以“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兴趣点搜索政治学知识云时,首先会出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相关词条和影像资料等;接着还会出现:“西奥多·罗斯福”,显示后者是前者的叔叔、美国第26任总统,又可以链接至“总统制”;“民主党”,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在党派,由“民主党”链接至“两党制”、“共和党”(共和党又可以链接至“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又可以链接至“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又可以链接至“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等);“二战”、“开罗宣言”,等等。“知识云”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进行概念解析、分类、标签等“堆积”知识的弊端,揭示了知識点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由寻找知识升华为选择知识、整合知识,构建起自身有机而立体的知识架构。学科专业“知识云”的构建,本身也是协同创新的结果,高校通过搭建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系统管理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该平台的支持下,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以及新知识的协同创造,例如延续“西奥多·罗斯福”的词条,学生可以添加“新自由主义”与“保守自由主义”的比较,这就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整合与创造。
总之,通过协同教学,打破了高校政治学专业以往个体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组织、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能够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和协调,培养其对于信息与知识的自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剑:试论协同教学的团队建设,大学教育科学[J],2011(1).
[2]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新动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