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实验室开放制度,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独立学院是国家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按新机制、新模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以及国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的一种有效尝试。独立学院以其“独、民、优”的办学机制、体制优势,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实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在教学和管理上对母体学校依赖过大。本文以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根据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探讨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措施。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指在某一理论指导下,针对事物运动目标预先设计的运动程序和运动方式。“模式”一般既包含实现标的方法和手段,也包含目标本身。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总和,它既要求有明确的目标,也要求提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不同的教育类别、层次、学校和专业,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特点,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风格。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以培养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和服务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教育。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能否取得好的成效,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关键在能否构建一套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三、当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又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根据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领域中的方向不同,机电类专业既可以以机为主,也以电为主,还可以机电相结合。它所覆盖的技术领域主要有机械设计、机电控制、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但由于机电类专业是一类涉及到光、机、电、控制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专业,专业知识覆盖面广,产品、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给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度。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很多开设机电类专业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只是简单地继承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虽然,母体院校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给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方案,且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但是,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都是部属或是省属重点高校,其办学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大学,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为教学型,长期“模仿式”教学模式给独立学院如何培养有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的机电类人才带来的诸多问题。当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人才。独立学院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独立学院的母体学院多位研究性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创新、研究型人才为己任,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独立学院类学生的教学是不适合的。为此,独立学院应抓住自身的定位特色,结合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教育模式封闭,模仿痕迹明显。不同的生源,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应该各有特色,各有异同。而多数开设机电类专业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构建具有独立学院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只是简单地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习实训上应该与母体学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单纯地套用、模仿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导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机电类专业涉及到光、机、电、控制工程、计算机、信息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所对应的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更新,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学内容上一味照老教材“照本宣科”,缺乏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有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不能跟上机电类行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频繁应用的现状。
第四,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力度不够。机械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技术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自身办学特色不明显,还存在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因此,在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上更多地是重理论课、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实践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不强,达不到企业对技术水平与能力的要求,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很难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第五,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机电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但独立学院办学时间都比较短,除了部分学科带头人是母体学校的老师以外,大部分的师资都来源于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通常相对较弱,很难满足独立学院机电类对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类型的需求。
四、优化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教学改革与实施
机电类专业教学最核心、最突出教学要求就是重视实践教学,突出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培养目标,面向学生就业,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改革教学与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1、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意识,注重于发挥创新教育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给学生学习提供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更多的选择;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选相关课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注重国际化发展战略,引进发达国家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经验,培养跨国高级应用型人才。
2、科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针对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适当降低理论课学时数,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训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实践和操作的时间;根据需要,减少概述性、介绍性的课程,增设一些Pro-e、Mstercam、CAD/CAM等实用型、工具型的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并突出技能培养。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要紧扣本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等要求融为一体,构建一套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等四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二)实施实验室全开放制度
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建好实验室并实施开放制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对于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而言,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操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基础条件和制度建设,将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实验室应当以各种形式对学生开放,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预约实验项目和课外科技制作或研究型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的关键作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工具”的角色,用好的工具“干活”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机电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是可以将课外作业、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作业以“项目”的形式给出,充分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改革传统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除了正常的考核和考试外,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考核。加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过程指导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环节之后,对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1、在保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传授型转变,鼓励教师到企业进修,注重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使教师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2、积极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求没有企业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安排半年以上时间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参加业内行业的相关技术的短期培训和进修,及时掌握机械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3、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有专长的高级工人、高级技师、工程师担任学校技能实训兼职教师,以解决技能实训课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大力鼓励专职教师取得“技师”或“考评员”职业资格;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科研部门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重视产学合作,建构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体系
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旨在培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如何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缩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与建立企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面向企业与市场需求,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产学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高校内部产学研模式。独立学院大多是由企业出资举办的,在利用学校科技成果进行生产转化时,独立学院自身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独立学院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械类公司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联合运营,通过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通过转化成生产力,同时还能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目的。
2、对外合作产学研模式。独立学院可以与其他高校或校外机械类企业、科研部门共同组建科研开发或生产营销经济实体,如可以和企业共建机电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五、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要实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每一个从事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共同去思考
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探索大学办学体制改革新模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3、王春松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机械类人才[J].学理论,2009(17).
4、付宏才等.探索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
*本文为2009年校级教研项目重点资助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关键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独立学院是国家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按新机制、新模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以及国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的一种有效尝试。独立学院以其“独、民、优”的办学机制、体制优势,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实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在教学和管理上对母体学校依赖过大。本文以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根据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探讨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措施。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指在某一理论指导下,针对事物运动目标预先设计的运动程序和运动方式。“模式”一般既包含实现标的方法和手段,也包含目标本身。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总和,它既要求有明确的目标,也要求提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不同的教育类别、层次、学校和专业,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特点,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风格。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以培养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和服务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教育。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能否取得好的成效,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关键在能否构建一套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三、当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又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根据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领域中的方向不同,机电类专业既可以以机为主,也以电为主,还可以机电相结合。它所覆盖的技术领域主要有机械设计、机电控制、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但由于机电类专业是一类涉及到光、机、电、控制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专业,专业知识覆盖面广,产品、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给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度。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很多开设机电类专业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只是简单地继承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虽然,母体院校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给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方案,且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但是,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都是部属或是省属重点高校,其办学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大学,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为教学型,长期“模仿式”教学模式给独立学院如何培养有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的机电类人才带来的诸多问题。当前,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人才。独立学院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独立学院的母体学院多位研究性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创新、研究型人才为己任,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独立学院类学生的教学是不适合的。为此,独立学院应抓住自身的定位特色,结合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教育模式封闭,模仿痕迹明显。不同的生源,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应该各有特色,各有异同。而多数开设机电类专业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构建具有独立学院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只是简单地沿用母体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习实训上应该与母体学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单纯地套用、模仿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导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机电类专业涉及到光、机、电、控制工程、计算机、信息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所对应的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更新,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教学内容上一味照老教材“照本宣科”,缺乏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有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不能跟上机电类行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频繁应用的现状。
第四,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力度不够。机械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技术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自身办学特色不明显,还存在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因此,在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上更多地是重理论课、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实践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不强,达不到企业对技术水平与能力的要求,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很难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第五,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机电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但独立学院办学时间都比较短,除了部分学科带头人是母体学校的老师以外,大部分的师资都来源于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通常相对较弱,很难满足独立学院机电类对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类型的需求。
四、优化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教学改革与实施
机电类专业教学最核心、最突出教学要求就是重视实践教学,突出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应以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培养目标,面向学生就业,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改革教学与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1、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意识,注重于发挥创新教育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给学生学习提供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更多的选择;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选相关课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注重国际化发展战略,引进发达国家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经验,培养跨国高级应用型人才。
2、科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针对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适当降低理论课学时数,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训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实践和操作的时间;根据需要,减少概述性、介绍性的课程,增设一些Pro-e、Mstercam、CAD/CAM等实用型、工具型的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并突出技能培养。独立学院机电类人才培养要紧扣本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等要求融为一体,构建一套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等四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二)实施实验室全开放制度
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建好实验室并实施开放制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对于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而言,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操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基础条件和制度建设,将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实验室应当以各种形式对学生开放,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预约实验项目和课外科技制作或研究型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的关键作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工具”的角色,用好的工具“干活”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机电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是可以将课外作业、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作业以“项目”的形式给出,充分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改革传统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除了正常的考核和考试外,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考核。加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过程指导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环节之后,对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1、在保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传授型转变,鼓励教师到企业进修,注重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使教师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2、积极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求没有企业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安排半年以上时间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参加业内行业的相关技术的短期培训和进修,及时掌握机械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3、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有专长的高级工人、高级技师、工程师担任学校技能实训兼职教师,以解决技能实训课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大力鼓励专职教师取得“技师”或“考评员”职业资格;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科研部门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重视产学合作,建构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体系
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旨在培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如何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缩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与建立企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面向企业与市场需求,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产学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高校内部产学研模式。独立学院大多是由企业出资举办的,在利用学校科技成果进行生产转化时,独立学院自身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独立学院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械类公司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联合运营,通过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通过转化成生产力,同时还能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目的。
2、对外合作产学研模式。独立学院可以与其他高校或校外机械类企业、科研部门共同组建科研开发或生产营销经济实体,如可以和企业共建机电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五、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要实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每一个从事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共同去思考
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探索大学办学体制改革新模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3、王春松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机械类人才[J].学理论,2009(17).
4、付宏才等.探索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
*本文为2009年校级教研项目重点资助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