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家”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hua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常年带小班的老师,孩子们的“入园适应”问题年年都会碰到,而每年我们也想了无数的办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不哭不闹,但效果甚微,教室里还是每天充斥着孩子的哭声、喊声和各种告状声。怎样才能既让孩子很快喜欢上幼儿园这个“新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也能让老师相对轻松一些呢?
  近些年,我园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念,对儿童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对自己过去“看待孩子的视角”进行了反思。过去,我们总担心孩子不能适应、不能交往、不能发现,所以就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去准备所谓的“入园适应”系列活动,把种种活动都周密安排、严格部署。当我重新思考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决定开始改变,把幼儿园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适应幼儿园的种种环境,包括人、事、物。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营造充满赞许、支持的心理氛围,提供丰富、好玩的游戏材料与活动,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着手,调整小班入园适应活动。就这样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努力地慢慢适应着幼儿园的生活,也给我们不断带来惊喜!
  孩子们在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随着情绪逐渐稳定和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跟教师和同伴进行交往的需要越发明显。相对应的,孩子们的游戏也更加丰富多彩。
  从“圈养”改为“放养”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中学习和探究的,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可能支持儿童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呢?
  原来的“入园适应”活动旨在把孩子笼在老师周围,让孩子听老师的话,包括幼儿在室内活动的适应,老师通过发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给家长打电话、组织各种活动来安抚孩子的情绪,有时甚至紧闭班级大门。
  现在,我们把“入园适应”搬到了户外,在温暖的阳光、开放的空间中,支持幼儿与老师、伙伴、玩具、器械互动。
  在户外区域的选择上,我们找了一块相对独立和半封闭的区域,既不是很大,但又够大,至少比教室大。孩子在这里可以感到足够安全。
  在户外区域的设计上,我们创设了与室内活动区相类似的游戏场所,有玩具区、阅读区、娃娃家、涂鸦区等,为幼儿之后进入教室活动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对室内环境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改造之前,我们先问自己,什么样的家才温馨、舒服呢?有软软的垫子、大大的毛绒玩具、还是有别的什么?一开始想到的方案其实以前都做过,可是据我们观察,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温馨、舒服、安全。这次,我们决定按照自己的家来布置教室。没有了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区域划分,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游戏空间,每个区域都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孩子们一进入教室,就能看到所有的区域和里面的玩具,再也不用走到区里才能看到。
  这些环境的改变让孩子在更“大”、更宽松、更舒服的“家”里感到情绪上的放松和游戏活动上的自主。隨着孩子们对幼儿园大环境中的人、事、物越来越熟悉,初步建立起安全感,我们再慢慢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室内。
  从“圈养”改为“放养”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中学习和探究的,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可能支持儿童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呢?
  原来的“入园适应”活动旨在把孩子笼在老师周围,让孩子听老师的话,包括幼儿在室内活动的适应,老师通过发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给家长打电话、组织各种活动来安抚孩子的情绪,有时甚至紧闭班级大门。
  现在,我们把“入园适应”搬到了户外,在温暖的阳光、开放的空间中,支持幼儿与老师、伙伴、玩具、器械互动。
  在户外区域的选择上,我们找了一块相对独立和半封闭的区域,既不是很大,但又够大,至少比教室大。孩子在这里可以感到足够安全。
  在户外区域的设计上,我们创设了与室内活动区相类似的游戏场所,有玩具区、阅读区、娃娃家、涂鸦区等,为幼儿之后进入教室活动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对室内环境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改造之前,我们先问自己,什么样的家才温馨、舒服呢?有软软的垫子、大大的毛绒玩具、还是有别的什么?一开始想到的方案其实以前都做过,可是据我们观察,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温馨、舒服、安全。这次,我们决定按照自己的家来布置教室。没有了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区域划分,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游戏空间,每个区域都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孩子们一进入教室,就能看到所有的区域和里面的玩具,再也不用走到区里才能看到。
  这些环境的改变让孩子在更“大”、更宽松、更舒服的“家”里感到情绪上的放松和游戏活动上的自主。随着孩子们对幼儿园大环境中的人、事、物越来越熟悉,初步建立起安全感,我们再慢慢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室内。
  从“控制”改为“支持”
  幼儿的游戏需要有大量的材料,大环境的调整需要配合材料投放的改变,特别是那些能让孩子们“哇”地一声惊呼起来的材料。过去,我们更多基于班级管理的考虑,把这些材料控制投放在某个区域或者固定为某个玩法。现在,我们基于对幼儿的信任,首先考虑材料是否能被幼儿喜欢、接纳、适应,更多地支持幼儿探索自己的玩法。
  户外材料玩起来
  我们将“入园适应”搬到了户外后,除了把室内的玩具搬到户外,还加入了小滑梯、小汽车等具有户外特点的游戏材料。
  漂亮的帐篷敞开大门,欢迎孩子们坐在里面玩玩具、说说悄悄话。
  玩具车成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孩子们可以开着小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一会儿想象成到了海洋馆、一会儿想象成到了动物园……“嗨!你好!想去哪里啊?我带你去吧!”有的孩子已经能够高兴地向每个路过的老师和小朋友主动打招呼了。
  原本在老师眼里颇有难度的拱形桥,也成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玩具。一个男孩双手紧紧抓着拱形桥的两边,眼睛仔细看着脚下,一步一步向上爬,一边爬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小心一点!别摔着!”   这样一来,孩子们除了可以坐在垫子上玩玩具,还可以运动起来。幼儿园变得像平时玩的游乐场,空间大了、玩具多了,孩子自由选择游戏活动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的哭声少了,笑声多了,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孩子们多了,需要老师安抚的孩子少了。
  室内材料玩起来
  即便户外有再丰富的玩具材料和再宽松的游戏活动空间,但孩子们也不可能一直在户外游戏。当孩子们初步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后,我们开始调整室内环境,希望教室里到处都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材料。
  益智区里,我们专门在桌面贴上镜子。孩子们发现在镜子上玩玩具真神奇,镜子里不仅有小动物的影子,还有自己呢!
  建筑区里,小班的孩子居然也在两天里想到了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搭建。第一天孩子们把红色的纸质积木一块一块地摞在一起,搭了一座比自己还高的楼房,并在最上面放了三块蓝色的圆形积木做房顶,还在上面种了一棵小树做装饰。第二天,他们又开始用十字交叉的方法给小动物搭家了,搭完后还站在旁边跟楼房比一比高度!看!这次搭的楼房比自己都高!
  美工区里,我们大胆投放了剪刀、彩纸、胶棒。作为老师,我一开始也有点担心孩子们能否安全使用非常锋利的小剪刀。但没想到,有些孩子竟然能很熟练地使用剪刀,而且左右手還能很好地配合。
  教室的角落里还摆放了许多布艺的大包。这些都是我们跟爸爸妈妈们沟通后,请家长提前为自己的宝宝做的。孩子们喜欢坐在自己的大包上,闻闻家里熟悉的味道。
  户外有自主运动的游戏空间、可以休息的安静区域,也有可以亲密接触的相对私密的空间。室内有更多种类的玩具、自己熟悉的东西。在这样的幼儿园,孩子们在短短一周里,很快感到了安全、自在、熟悉。
  从“安慰”改为“享受”
  作为一名常年带小班的老师,孩子们的“入园适应”问题年年都会碰到,而每年我们也想了无数的办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不哭不闹,但效果甚微,教室里还是每天充斥着孩子的哭声、喊声和各种告状声。怎样才能既让孩子很快喜欢上幼儿园这个“新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也能让老师相对轻松一些呢?
  近些年,我园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念,对儿童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对自己过去“看待孩子的视角”进行了反思。过去,我们总担心孩子不能适应、不能交往、不能发现,所以就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去准备所谓的“入园适应”系列活动,把种种活动都周密安排、严格部署。当我重新思考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决定开始改变,把幼儿园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适应幼儿园的种种环境,包括人、事、物。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营造充满赞许、支持的心理氛围,提供丰富、好玩的游戏材料与活动,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着手,调整小班入园适应活动。就这样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努力地慢慢适应着幼儿园的生活,也给我们不断带来惊喜!
  孩子们在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随着情绪逐渐稳定和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跟教师和同伴进行交往的需要越发明显。相对应的,孩子们的游戏也更加丰富多彩。
  和老师一起玩
  教师和小班孩子在一起玩游戏非常重要。因为老师的加入不但丰富着孩子们的游戏,也带给孩子无限的安全感和认同感。
  当老师把纸箱拆开放在楼梯上,一个简易的纸箱滑梯就做好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老师当大萝卜,和孩子们一起玩拔萝卜的游戏时,孩子们发现原来老师就像自己的伙伴一样,好玩有趣。
  在老师的陪伴下,孩子们愿意钻进帐篷里看看书,唱唱歌,享受惬意、安心、舒服的美妙时刻。
  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除了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我们也请来了中大班的孩子们。他们的到来也不是单纯地表演节目,而是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参观幼儿园,陪伴他们在户外看书、跳舞、唱歌。小班的孩子们就在不停地看、听、触摸中感受着幼儿园,产生好奇,萌发情感:“原来幼儿园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事、友好的人呢!”有了哥哥姐姐的陪伴,更多孩子的情绪慢慢好了起来。
  和好朋友一起玩
  有了老师和哥哥姐姐的陪伴,孩子们慢慢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同年龄的小朋友们也在共同的游戏中逐步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
  两位“家长”要推着自己家的“宝宝”去“山上”看风景,可是懒人沙发这座大山太软了,怎么也推不上去啊!怎么办呢?“把山变硬就能推上去了。”于是“爸爸”和“妈妈”一起找来了硬纸箱,把“宝宝”放在了“软软的山上”。这下可以了。山上的风景好漂亮啊!
  “我来帮你吧!”多么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一句话啊!在刚刚入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做完自己的事情后还能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虽然这件事对他来说也许也不容易,但是他们愿意去帮助别人。新小班的孩子们有了自己喜欢的好朋友,有了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有了自己的希望,比如,“老师,那个柯宇哥哥还来吗?”“老师,小鱼今天来吗?”……
  开放的游戏空间、有趣的集体游戏、丰富的材料、日渐熟悉的同伴和老师,让绝大部分幼儿都慢慢有了归属感。短短的几周时间,他们再也不是那些让我们头疼、整天哭闹着要找妈妈的小班小朋友了,也不会老往门口跑、总被老师拽着回教室,而是开始喜欢来幼儿园,愿意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
  我们的改变也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是转变了视角:把幼儿看成天生能玩、能交往、能适应的主动学习者,改变过去的“关闭”“控制”“安慰”“圈养”为现在的“开阔”“放松”“适应”“享受”,通过更多自然的途径帮助幼儿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在过程中感受到幼儿天生是富有爱心、责任感,愿意探索,能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
  我们也转变了做法:过去是单向的适应,怕幼儿出事、往外跑,就笼着幼儿,一味追求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节奏一点一点地适应;而现在调整为双向的适应,先把幼儿放出去,老师静静走到幼儿身边,蹲下来和幼儿对视、对话,用眼睛用心看,用耳朵用心听,尽可能去理解幼儿的意图,再利用幼儿园里户外、室内的一切环境,从老师到同伴的一切个体,从户外、室内的一切材料,创设真正适合小班初入园幼儿的丰富环境,让幼儿主动融入幼儿园。
其他文献
每一个教师节,我都会收到孩子们的礼物。有一年的教师节,中一班的孩子送给我一支他们亲手用彩纸制作的小花,上面还有一个二维码,扫过二维码,那里有孩子手捧鲜花祝游妈妈节日快乐的祝福。孩子们送花给我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快乐,他们盯着我的眼睛看呀看呀,看我的笑,看我的美,那一刻,我知道孩子们把心交给了我。过了两天,我走在楼道里,送花给我的一个小男孩儿突然拦住了我,问:“游妈妈,那花还在你的办公室里吗?”“我说
航航的黑白画  在一次《七色花》教育戏剧的活动中,我们请孩子们想象一下故事的主角珍妮要去的陌生地方是什么样子,并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小朋友们用水彩笔画出了五颜六色的场景,只有航航小朋友整幅画用黑色水彩笔,画出了布满小窗户的黑色高楼。航航的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航航说:“珍妮來到外国森林里天已经黑了,那里面有老虎,还有坏人住的6层楼房,坏人的楼房旁边就是监狱。这时珍妮心情很
动画片《三个和尚》是孩子们十分熟悉与喜爱的。我们尝试通过综合主题活动“三个和尚”,培养大班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责任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落实幼小衔接中涉及的社会交往、生活能力以及学习品质等多方面内容。调查:我最喜欢的情节  开始,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前期经验调查表,了解孩子们最喜欢哪个和尚、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否知道和尚不愿意打水的原因和如何帮助三个和尚顺利打水。孩子们通过绘画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了
我园建于1989年,在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园所文化——“做好群星教育,让每颗星星都闪烁出自己的光”,即把教师和幼儿都看作是夜空中独一无二的星星。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颗启明星,用爱心和专业照亮幼儿的人生之路;每一名幼儿都是一颗新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领下,闪闪发光。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园探索通过理念引领、价值唤醒、研究体验等举措,由外而内、潜移默化地让教
幼儿专注于”粘胶条”这个动作,并没有注意小胶条与厚重纸箱之间的关系。而这一过程,恰恰引发了教师对于书架粘不结实的担心,这正是教师“由己推人”的观察思路。当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幼儿会通过“同化”或“顺应”来减少这种不平衡,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只有出现不平衡时,儿童才有机会成长和发展。”因此,面对幼儿自主的探究游戏,教师需要从自己的观察中后退一步,以“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是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示范园。自“八五”(1991年~1995年)开始就在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多年研究中,我们始终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幼儿园应该开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经过近30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园本课程: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  我们的综合艺术教育是“人文主题统领下的单元综合艺术教育活动”,是基于对幼儿发展的需求及对《
午睡前,孩子们穿上拖鞋,会把刚换下的鞋子靠墙整齐地摆成一条“长龙”。他们给这条“长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鞋子火车开开开”。每天排在第一的鞋子主人总是很神气,因为他是鞋子火车的“司机”,领着好多鞋子“车厢”一起开火车。没排上第一的孩子总有点遗憾,笑着说:“明天我要加快速度了。”  最近这几天,起床后总是有孩子来告状,说他的鞋子被挪了位置。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记错了,也没当回事,就让孩子找回自己的鞋
某日上午,我正在调试课件,准备和孩子们开展歌唱活动《歌唱春天》。天天跑过来问:“姜老师,今天我们开展什么活动?”望着孩子期待的小脸,老师故作神秘:“是一个音乐活动,具体内容先保密哦!”想不到,话音刚落,天天嘟着小嘴说:“我不喜欢音乐活动!”此时,旁边的哲哲和涛涛也参与进来:“我也不喜欢!”我马上问:“为什么不喜欢音乐活动?”“就是不喜欢,能不能换一个?”听到孩子们发出的请求,不知道该换还是不换?换
在我园“新课程”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观念陈旧,未真正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过于关注“教的结果”,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不能发现幼儿的真兴趣,聚焦真问题;对幼儿的回应不及时,不能给予准确积极的反馈和引领。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发现“真问题”,实现“真发展”。“视频分析”回顾教育现场, 捕捉“真兴趣”,发现“真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教育活动中每个幼
宽心小站的朋友:  您好!  去年,我被调到一所新建幼儿园,升任园长,所有教职工都需要自己招聘。新建园百废待兴,众多的工作已经让我应接不暇,而最重要的人又跟不上工作节奏,或心思浮动,或背后打小报告,令我头痛不已!  如何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价值观的新建园教师拧成一股绳?这些让我陷入深深的烦恼与思考!我该怎么办?  ——苦恼无比的蔚炜  亲爱的蔚炜,看到你的问题就像回到了六年前,当时我遇到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