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正宪老师曾说过:“一节好课,它一定是巧在设计,赢在实践,贵在反思。”本节课,我们试图在“简单的教学中”追寻“深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会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的多。在课堂上,通过教中有痕,学中无痕的教学,真正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通过整节课的学习,重要的是学生能收获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师送给学生这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也许就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成为“点金术”。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积;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通过变魔术、做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引导学生回顾面积单位的创建过程,通过类比的方法,创建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片段一:魔术激趣,感受空间
师:这节课的内容跟一个魔术有关,想不想看?
生:想。
师:这是一杯满满的神奇的水,老师把它倒入这个量杯中,请同学们观察这杯水是不是很特别的?
师:我要把这个杯子擦一擦。(生观察,趁学生不注意,我利用擦杯子的机会将土豆放入铁杯中。)
师:奇迹即将发生,看好了,咦?为什么同样一杯水倒出去却倒不进来了呢?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东西。
师:你说杯子里有东西,可以上来检查检查。
生:有个土豆!
师:魔术被这个同学揭穿了。哎,为什么里面放了一个土豆,水就装不下了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数学上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点题: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和体积有关的知识。
【亮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經过三次对导入部分的修改,最终确定了以魔术形式出现:
刚一上课,我便一本正经地对学生说,我要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我提前将一铁杯中倒满红水,告诉学生这是一杯满满的神奇的水,然后将它倒入量杯中,让学生观察这些水是很特别的。看到我神秘的魔术动作和语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量杯中的水上了,趁学生不注意,我利用擦杯子的机会将土豆放入铁杯中,然后将量杯中的水倒回铁杯,“咦?水怎么就装不下了呢?”“这水可真神奇呀!”“杯子里肯定有东西!”学生感到很疑惑,开始小声议论,我顺势让学生来检查。结果可想而知了,一句“魔术穿帮了”,我又将学生拉回来了,接下来,学生对“物体是占有空间的”、“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等知识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魔术虽然很简单,实验结果也是学生很容易想到的,但是通过观察这种直观的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空间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片段二:类比迁移,认识体积单位
师:体积单位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随生回答点击课件:三条线段分别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随生回答点击课件:三个正方形分别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看!我们都是用一些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的,根据面积单位,你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下面两个问题。(课件:长度和面积单位缩小,下面出示问题:1、用什么形体的体积做体积单位?2、常用的体积单位可能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由正方形联想到正方体,同意吗?并同时出示课件------正方体图,然后小结,数学上就是用正方体的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
第二个问题生答: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师及时引导:由平面图形的面积“平方”联想到立体图形的体积“立方”,很好!常用的体积单位就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看来,联想和迁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亮点】本节课的新知识“体积单位”并没有急于讲授,而是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比较体积大小的练习;学生刚开始轻而易举地比较出了一些直观的物体的体积大小,但对于体积比较接近的物体在比较体积大小时遇到了困难,但此时可以看出:越是不好解决的问题越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首先借助课件回顾了面积单位的创立过程,再让学生在面积单位创立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确定测量标准的形状和大小直接创立体积单位,从而体现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也更能体现类比给学生带来的飞跃和智慧。
片段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师:请同学们对照板书,默默回忆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生独立思考)学了知识就是为了应用,老师要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1.《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2.(1)10立方厘米可能是( )的体积。
A、一本数学书B、一块橡皮C、一个花坛
(2)40立方分米可能是( )的体积。
A、粉笔盒B、冰箱C、微波炉
体积大约是2立方米的物体可能是____。
【亮点】: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最初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的体积是10( )
一台微波炉约是40( )
一个花坛大约是2( )
这样设计本也不算失误,毕竟学完体积单位后要检测学生是不是会正确的选用这些体积单位,而且书上也有同类的练习。但是这样也有弊端,做这样的练习,无非就是纠错改错,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当变换物体时可能还会出错。
于校长在听完这节课之后,给了我一个建议,把题目倒过来。这节课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建立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表象,现实感知它们到底有多大。但是学生对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点从这几个练习中无从得知,想明白了的我把练习设计成以下形式:
(1)10立方厘米可能是( )的体积。
A、一本数学书B、一块橡皮C、一个花坛
(2)40立方分米可能是( )的体积。
A、粉笔盒B、冰箱C、微波炉
(3)体积大约是2立方米的物体可能是_____。
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前两个设计成选择题,先让学生想象10立方厘米、40立方分米可能有多大?再出示选择项让学生选择。最后一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必须在脑海中先浮现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再去想象10立方厘米、40立方分米、2立方米有多大,从而具体得到一个相应的物体。从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可以的。
变换了练习的方式,虽然训练的内容还是对体积单位的认识,但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大物体用大单位、小物体用小单位,而是让学生在记忆、寻找、思考的同时真正在脑海中形成这几个体积单位的表象,建立这几个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曼丽.挖掘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75.
[2]廖坤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09):74.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积;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通过变魔术、做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引导学生回顾面积单位的创建过程,通过类比的方法,创建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片段一:魔术激趣,感受空间
师:这节课的内容跟一个魔术有关,想不想看?
生:想。
师:这是一杯满满的神奇的水,老师把它倒入这个量杯中,请同学们观察这杯水是不是很特别的?
师:我要把这个杯子擦一擦。(生观察,趁学生不注意,我利用擦杯子的机会将土豆放入铁杯中。)
师:奇迹即将发生,看好了,咦?为什么同样一杯水倒出去却倒不进来了呢?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说?
生:里面有东西。
师:你说杯子里有东西,可以上来检查检查。
生:有个土豆!
师:魔术被这个同学揭穿了。哎,为什么里面放了一个土豆,水就装不下了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数学上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点题: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和体积有关的知识。
【亮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經过三次对导入部分的修改,最终确定了以魔术形式出现:
刚一上课,我便一本正经地对学生说,我要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我提前将一铁杯中倒满红水,告诉学生这是一杯满满的神奇的水,然后将它倒入量杯中,让学生观察这些水是很特别的。看到我神秘的魔术动作和语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量杯中的水上了,趁学生不注意,我利用擦杯子的机会将土豆放入铁杯中,然后将量杯中的水倒回铁杯,“咦?水怎么就装不下了呢?”“这水可真神奇呀!”“杯子里肯定有东西!”学生感到很疑惑,开始小声议论,我顺势让学生来检查。结果可想而知了,一句“魔术穿帮了”,我又将学生拉回来了,接下来,学生对“物体是占有空间的”、“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等知识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魔术虽然很简单,实验结果也是学生很容易想到的,但是通过观察这种直观的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空间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片段二:类比迁移,认识体积单位
师:体积单位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随生回答点击课件:三条线段分别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随生回答点击课件:三个正方形分别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看!我们都是用一些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的,根据面积单位,你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下面两个问题。(课件:长度和面积单位缩小,下面出示问题:1、用什么形体的体积做体积单位?2、常用的体积单位可能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由正方形联想到正方体,同意吗?并同时出示课件------正方体图,然后小结,数学上就是用正方体的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
第二个问题生答: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师及时引导:由平面图形的面积“平方”联想到立体图形的体积“立方”,很好!常用的体积单位就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看来,联想和迁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亮点】本节课的新知识“体积单位”并没有急于讲授,而是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比较体积大小的练习;学生刚开始轻而易举地比较出了一些直观的物体的体积大小,但对于体积比较接近的物体在比较体积大小时遇到了困难,但此时可以看出:越是不好解决的问题越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首先借助课件回顾了面积单位的创立过程,再让学生在面积单位创立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确定测量标准的形状和大小直接创立体积单位,从而体现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也更能体现类比给学生带来的飞跃和智慧。
片段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师:请同学们对照板书,默默回忆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生独立思考)学了知识就是为了应用,老师要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1.《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2.(1)10立方厘米可能是( )的体积。
A、一本数学书B、一块橡皮C、一个花坛
(2)40立方分米可能是( )的体积。
A、粉笔盒B、冰箱C、微波炉
体积大约是2立方米的物体可能是____。
【亮点】: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最初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的体积是10( )
一台微波炉约是40( )
一个花坛大约是2( )
这样设计本也不算失误,毕竟学完体积单位后要检测学生是不是会正确的选用这些体积单位,而且书上也有同类的练习。但是这样也有弊端,做这样的练习,无非就是纠错改错,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当变换物体时可能还会出错。
于校长在听完这节课之后,给了我一个建议,把题目倒过来。这节课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建立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表象,现实感知它们到底有多大。但是学生对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点从这几个练习中无从得知,想明白了的我把练习设计成以下形式:
(1)10立方厘米可能是( )的体积。
A、一本数学书B、一块橡皮C、一个花坛
(2)40立方分米可能是( )的体积。
A、粉笔盒B、冰箱C、微波炉
(3)体积大约是2立方米的物体可能是_____。
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前两个设计成选择题,先让学生想象10立方厘米、40立方分米可能有多大?再出示选择项让学生选择。最后一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做这样的练习,学生必须在脑海中先浮现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再去想象10立方厘米、40立方分米、2立方米有多大,从而具体得到一个相应的物体。从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可以的。
变换了练习的方式,虽然训练的内容还是对体积单位的认识,但这种反其道而行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大物体用大单位、小物体用小单位,而是让学生在记忆、寻找、思考的同时真正在脑海中形成这几个体积单位的表象,建立这几个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曼丽.挖掘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75.
[2]廖坤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