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或者叫必经之路。新课程《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常规的思考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法应顺应潮流(社会、学生实际),同时教师教法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无论哪种教学模式,老师都喜欢预设许多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探究学习,其目的是怕学生脱离目标去学习,如《女娲造人》的探究品味中设计:“在书中找出女娲喜悦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老师该不该围绕目标预设许多具体问题,是否怕学生脱离目标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教师方面
1.教育理念应改变
不同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为什么效果不一样?我觉得老师的引导关键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开拓,让学生燃烧起智慧的火花。这个引导,首先就需要老师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有一个灵活的思维,解决问题力求创新求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给学生一种理念: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勇于创新,有一套学习的方法,一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
2.思维方式应转变
过去,是老师点评,老师讲清楚了,要求到位了,学生能完成作业了,就觉得心安理得,处处老师主动,老师不放心学生,个案设计以老师为中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都是围绕老师的思维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已有的学习模式中,通过温故而知新,让他们从文本中去自主合作学习、去发现并设计问题呢?老师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位倾听者呢?有专家指出:老师每堂课点评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分钟,老师们,请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们吧!如:《女娲造人》——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掌握好生字、词;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说说你感知了什么;合作探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你们有哪些问题需要与全班同学分享的?你觉得文本中哪些知识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写作之中?
3.设计理念应改变
个案设计,不应站在教师的角度,我该说哪些,而是心中应明白,本课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导向、构建哪些知识体系、学会哪些技能技巧,然后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中去关注、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技能的。
4.正确处理好老师的“导”
老师头脑中是一个知识库,只有学生的知识出现错误时,你才给他们纠正;老师是一盏导航灯,只有学生远离了目标或文本太深,学习感到迷茫时,你可以给他们拨正方向。千万不要在学生未充分、主动学习文本前,就将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教给学生去讨论、去合作探究。
二、学生方面
1.交给学生训练创新思维的一套方法
遇到某种现象,看到某个题目,及时调动头脑中积累的知识,想一想该如何解决(爱动脑、爱观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找出与自己解决问题的异同(爱搜集、爱比较)。在原作者观点上加以修改、补充(爱整理)。放在生活中去体验、完善(爱生活、爱体验)。形成书面材料,成为自己的东西(爱写作)。隔一段时间再回头来看,不断修改、补充、提高。(爱反馈、重提高)。
2.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必须明白:我是在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学习。学生在自觉主动地学习过程中,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目标定位、学习潜能、创新思维才能得以体现,老师正可以利用此机会对学生因材施教。
3.养成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老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给学生一个学习模式,让学生明确阅读一篇文章该有哪些基本环节,该做哪些基本事情,让学生揣摩老师是怎样从文本中发现设计问题的。然后,老师用大量的文章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学习中,我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写作结合起来,形成技能技巧。
4.学习运用中,要有求异思维
如:设计问题新颖、分析问题多角度、构思奇特、选材别致等。
(作者单位:637646四川省仪陇县三河中学)
教法应顺应潮流(社会、学生实际),同时教师教法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无论哪种教学模式,老师都喜欢预设许多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探究学习,其目的是怕学生脱离目标去学习,如《女娲造人》的探究品味中设计:“在书中找出女娲喜悦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老师该不该围绕目标预设许多具体问题,是否怕学生脱离目标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教师方面
1.教育理念应改变
不同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为什么效果不一样?我觉得老师的引导关键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开拓,让学生燃烧起智慧的火花。这个引导,首先就需要老师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有一个灵活的思维,解决问题力求创新求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给学生一种理念:善于观察,思考问题,勇于创新,有一套学习的方法,一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
2.思维方式应转变
过去,是老师点评,老师讲清楚了,要求到位了,学生能完成作业了,就觉得心安理得,处处老师主动,老师不放心学生,个案设计以老师为中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都是围绕老师的思维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已有的学习模式中,通过温故而知新,让他们从文本中去自主合作学习、去发现并设计问题呢?老师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位倾听者呢?有专家指出:老师每堂课点评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分钟,老师们,请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们吧!如:《女娲造人》——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掌握好生字、词;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说说你感知了什么;合作探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你们有哪些问题需要与全班同学分享的?你觉得文本中哪些知识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写作之中?
3.设计理念应改变
个案设计,不应站在教师的角度,我该说哪些,而是心中应明白,本课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导向、构建哪些知识体系、学会哪些技能技巧,然后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中去关注、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技能的。
4.正确处理好老师的“导”
老师头脑中是一个知识库,只有学生的知识出现错误时,你才给他们纠正;老师是一盏导航灯,只有学生远离了目标或文本太深,学习感到迷茫时,你可以给他们拨正方向。千万不要在学生未充分、主动学习文本前,就将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教给学生去讨论、去合作探究。
二、学生方面
1.交给学生训练创新思维的一套方法
遇到某种现象,看到某个题目,及时调动头脑中积累的知识,想一想该如何解决(爱动脑、爱观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找出与自己解决问题的异同(爱搜集、爱比较)。在原作者观点上加以修改、补充(爱整理)。放在生活中去体验、完善(爱生活、爱体验)。形成书面材料,成为自己的东西(爱写作)。隔一段时间再回头来看,不断修改、补充、提高。(爱反馈、重提高)。
2.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必须明白:我是在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学习。学生在自觉主动地学习过程中,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目标定位、学习潜能、创新思维才能得以体现,老师正可以利用此机会对学生因材施教。
3.养成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老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给学生一个学习模式,让学生明确阅读一篇文章该有哪些基本环节,该做哪些基本事情,让学生揣摩老师是怎样从文本中发现设计问题的。然后,老师用大量的文章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学习中,我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写作结合起来,形成技能技巧。
4.学习运用中,要有求异思维
如:设计问题新颖、分析问题多角度、构思奇特、选材别致等。
(作者单位:637646四川省仪陇县三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