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上生活缓缓归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如绿,快要与身后的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
  【素材运用亮点1】镜头聚焦路边的公用自行车,三言两语,大笔勾勒,散发清新自然气息,切入快且准,起笔新颖!
  多年来,国人一直打着“赶超英美”的旗帜,加紧步伐,生怕落于人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般拔地而起,蜿蜒曲折的高架橋穿越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车的咆哮宣告着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却掩盖不了生活的呻吟:我们的蓝天消失不见,雾霾早已迷住了双眼;一方宁静被汽车嘶吼刺破,城市风景成为车窗外匆匆掠过的阴影。
  【素材运用亮点2】描绘城市现代化繁荣背后灰暗的“城市风景”,与开篇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的观点。
  因此,我爱这简简单单的自行车,听它清脆的响铃声,看它不急不慢地前行,它用它滚动的双轮丈量这地面,如此贴近真实的生活。
  母亲载着婴孩,细细地为他介绍路边的风景;男孩载着女孩,仿佛回到那白裙飘飘的年代;两个老头沿着路边缓缓地骑着,腰上别着的收音机里传来悠长婉转的唱词。人间百态,那飞驰的轿车,拥挤的车道,都抵不过这自行车载起的宁静时光,这才是生活在静水流深中显现出的真实,亦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精神彼岸。
  【素材运用亮点3】一组自行车上的生活镜头,展示慢生活的宁静温馨。
  廖伟棠在《来生书》中写道:“落叶沙沙,和我们说话,这就是远方春鸟鸣叫,就是水流过世界上的家宅,人走过旧梦和废诗、落日和断桥。”
  【素材运用亮点4】借引用展示现代人理想的生活,引用的目的是将文章再推进一层。
  他道尽了我们现代人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在这宁静悠长的时光里,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求得一方心田安静沉稳。
  当人被动地被推进商品浪潮中,当一切都被物质化进行性价比比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灶。我们跪在这用金钱、速度铺就的道路上面向无尽的虚无。
  恐怖吗?可怕吗?是时候回归我们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中了。
  王维仕途颇为顺利,却羡慕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生活,他是从飞驰着追求物质的汽车上下来的,踏着自行车缓缓归入了田间。我们也行。
  自行车虽小,却载得动我们的生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素材运用亮点5】从王维羡慕田园生活引出文章的主题,“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引用恰到好处,且一语双关。
  【阅卷总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在素材的运用上,具有以下特点:
  1.正反对比。全文寓道理于镜头中,又长于情景描述,展开简约的议论。第二段描述了伴随着地铁、轿车为代表的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镜头,第四段描述了一组自行车带来的美好生活镜头,通过正反对比突出了以自行车为代表的慢生活的美好。
  2.引用拓展。引用廖伟棠《来生书》中诗句,描述现代人理想的生活,把文章推进一层;用王维的例子,引用王维的诗句,为现实中的人们提供榜样,引出回归简单生活的呼吁。
其他文献
(上接8月下旬刊46页)  11.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一段树根,如果它遇到一位雕刻家,雕刻家会把它雕刻成一件艺术品;如果它遇到一位农夫,农夫会把它制作成一件农具;如果它遇到一位樵夫,樵夫会把它当成烧火的木柴。  遇到雕刻家,遇到农夫,遇到樵夫,对于树根来说,都是机遇。我们说,把握机遇很重要,但如果树根遇到的是一位樵夫,它把握了这次机遇,等待它的将是成为柴火的命运。
三、理——生发“我的”感悟。  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经一事,明一理,苏轼游石钟山方悟“事须目见耳闻”之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始得“事成于志、力、物”之理。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经过不同的世事历练,人就会对事理、情理也有着不同的感悟。高中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社会经验还很有限,就这样在生活之路、人生之路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走着,但谁的青春没有
最近,一份“护士笔记”刷爆朋友圈。娟秀工整的字体、手绘精致的解剖图、翔实的手术记录和手术过程中的所思所悟……这些都出自90后护士王婷的“手术室上台笔记”。由于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王婷只能在手术完后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前辈们的指导,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整理自己的手术笔记,这样的笔记让网友们钦佩不已。今年23岁的王婷是南昌大學第二附属医院一名普通护士,从事护士行业已有2年时间,但进入到手术室这一科室当护士只
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近十年来之最。其中古诗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题型的变化上,据说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改为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客观题是五选二的多选,且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客观题重出江湖,主要原因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变为必考题,为了减少学生的书写负担,命题人把其中一道主观题改成了客观题。  表面看来,今年的古诗鉴赏只是在题型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其实不然。通过题型的变化,试图体现命题人对
根据2017年国家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高考必考内容,赋分14分,题型有三。根据有关较为可靠的消息,文本材料的篇幅原则上控制在1200字左右。选文字数的限制,让命题人的选择命题的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向作品的深处开掘将成为一种必然。再加上,考试说明在小说阅读中增加了“理解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因此,我们推测理解语句的含义,将成为201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新亮点。
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消逝,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巍峨高山,因为观者角度不同,其景致也会有差异。山是没有变的,风景在变,皆因心之角度不同,审视的标准不同。  安乐死到底好不好?不让座到底对不对?推出性教育读本应该不应该?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不同。  生活在繁杂之中,我们接触的人和事数不胜数。或深也好,或浅也好,这些事都会在我们身边留下一定的印象;或好也罢,或坏也罢,这些人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
素材小贴士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战争还未全面展开,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湘西边城充满真、爱和灵魂的田园牧歌,久久回荡于我心。无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因此素材的选择极为重要。但总是在老套、雷同的素材中跳不出,只会让作文暗淡无光。所以在素材选择上需要“不一般”的眼光,需要学会选择小众素材。然而,在小众素材的运用上,考生经常有一种“身边到处有,写来无处寻”的感觉,因而下面结合人物素材和课本素材,谈谈如何在小众素材上致胜。  一、人物素材  议论文素材以人物素材为主,原因自不必多说。但最大的通病是滥用成灾,曾有
南锣鼓巷,一个古风古韵,充满民俗的地方,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枝杈,无数人都迷失于此。  一大清早,这儿弥漫了老北京的风格,路边摆摊卖早点的小贩扯着嗓子吆喝,听口音——一股浓浓的京味儿。天刚刚亮,阳光推开晨雾,这个巷子热闹的一天快开始了。  这个古巷里,摆满了四合院式的建筑,民宅、店铺,还有一些古老陈旧的没有模样的当铺。不乏有几班唱戏的,满口古老的语言,被和着十二律,点缀了寂寥的四合院。再往前走,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