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要让学生乐于表达,“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要达到这一目的,单靠新课标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活动为习作开路,引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如何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 ,必须经历一个从句到短篇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
在学生习作实践的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从原来的句开始,从句到段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明白、说具体、说生动。将习作的要求降低,不使学生在习作初始阶段就失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学生开始习作的最初阶段,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整篇完美的文章。
刚开始时,学生特别迷惘,写作文不知从何下手,该写什么。要让学生把笔撇到一边,把无意识藏在脑中的素材抻出来说个够。先从有趣的说起,说到有趣,例如:一次作文课前想到了发生在邻居家的一件事,先给同学们讲:“那是在甲型流感期间,那孩子还正在上幼儿园,为了预防甲型流感,当妈妈的过分强调让孩子洗手、打香皂、用水冲,他养成了规范的洗手习惯,但那天让他去洗苹果,却发现他也按照洗手的方法,打香皂、用水冲。”讲完后,有些同学笑了,问大家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要讲他们自己经历的事,让同学们痛快淋漓地讲述一番后,再指导同学们把这些生动有趣的事写下来,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素材遍地都是,作文源于生活,学生欲望一但被激起,会带来无尽的收获,而这个写作前“说”的热身,无疑是打开了学生写作的大门。
二、在命题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情趣
新颖且有鲜明色彩、饱含情趣的习作题目,才能使学生产生习作兴趣,激起学生情感的激荡。相反,命题若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习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习作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生练习人物描写时,从命题上下功夫,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都十分喜欢漫画,若这幅画又由教师当堂亲笔画成,定能引发学生更大的兴趣。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课堂上在与学生亲切交谈过程中,自然地提出要给学生介绍一个小朋友,并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幅四毛图,图上的小朋友头上长四根毛,颈系红领巾。教师给同学们介绍这是三毛的弟弟四毛,刚介绍完,同学们都绕有兴趣地比较了他和三毛有什么不同,老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先写一写四毛的外貌,有些同学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四毛的外貌,而且还把四毛与三毛做对比,创造性地在人物肖像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对比手法。
尝到这个甜头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收集报纸、杂志上的漫画,收集在漫画剪贴本上,在工作中不时翻阅寻找合适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
三、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情趣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近,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
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节写作指导课给我印象很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深刻,兴趣盎然。当天训练的内容是“场面描写”。教室里坐着二十几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上课了,教师面带笑容,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是“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之后,便要求学生背诵所学的课文中有关场面描写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就收敛了笑容,装出不高兴的样子,提出降低要求,让学生随便找一个场面描写的段落背一背,学生们还是摇头。教师故意点了一名学生,这个学生站起来之后满脸通红,其余的同学有的把头低下,生怕被点到;有的无可奈何。这时,老师故意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就点谁背。”同学们都刷的一下子个个把身子挺得笔直,老师于是装出十分失望的样子,摇着头说:“只好请学习委员来背了。”学习委员慢腾腾地站起来,摸着后勺,没背出一个字来,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地学习委员身上,为他担心、着急。下面听课的老师们开始交头接耳:“唉,砸锅了!”正在这时,班长自告奋勇站起来,愧疚地说:“老师,找一段给你读一读好不好?”此时,老师才向同学们摊牌说:“我知道你们背不下来,主要是想让你们体会一下听课时背不出课文的紧张心理,让你们设身处地地经历一次这种场面。”听老师这么一说,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紧接着,课堂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老师要求同学们一步步说出在这段时间里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变化的,还要求同学们说说经历过这个紧张场面之后的感想。学生们个个说得有条有理。最后老师要求他们把这一紧张场面写下来,效果特别好。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趣陡增,情趣激越,不吐不快,这就是这堂作文指导课成功的决窍。
四、坚持下水引路,引导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写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写“下水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谈论写作的切身体会。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写下水文,每写一篇下水文,不仅读给学生听,还将写作过程中如何打算的都一一告诉学生。給学生讲清楚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例如我曾给同学讲我如何写《我学会了……》一文,如何写《我的老师》一文等等。有时候,我还亲自在黑板上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选材、写作、修改的全部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亲自下水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还能以丰富的泀汇,精彩的篇章等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这种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激趣,使学生更加喜欢习作。
总之,写作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基础之上,再逐步提高,拓展,使学生保持永久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写作中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活动为习作开路,引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如何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 ,必须经历一个从句到短篇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
在学生习作实践的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从原来的句开始,从句到段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明白、说具体、说生动。将习作的要求降低,不使学生在习作初始阶段就失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学生开始习作的最初阶段,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整篇完美的文章。
刚开始时,学生特别迷惘,写作文不知从何下手,该写什么。要让学生把笔撇到一边,把无意识藏在脑中的素材抻出来说个够。先从有趣的说起,说到有趣,例如:一次作文课前想到了发生在邻居家的一件事,先给同学们讲:“那是在甲型流感期间,那孩子还正在上幼儿园,为了预防甲型流感,当妈妈的过分强调让孩子洗手、打香皂、用水冲,他养成了规范的洗手习惯,但那天让他去洗苹果,却发现他也按照洗手的方法,打香皂、用水冲。”讲完后,有些同学笑了,问大家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要讲他们自己经历的事,让同学们痛快淋漓地讲述一番后,再指导同学们把这些生动有趣的事写下来,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素材遍地都是,作文源于生活,学生欲望一但被激起,会带来无尽的收获,而这个写作前“说”的热身,无疑是打开了学生写作的大门。
二、在命题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情趣
新颖且有鲜明色彩、饱含情趣的习作题目,才能使学生产生习作兴趣,激起学生情感的激荡。相反,命题若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习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习作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生练习人物描写时,从命题上下功夫,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都十分喜欢漫画,若这幅画又由教师当堂亲笔画成,定能引发学生更大的兴趣。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课堂上在与学生亲切交谈过程中,自然地提出要给学生介绍一个小朋友,并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幅四毛图,图上的小朋友头上长四根毛,颈系红领巾。教师给同学们介绍这是三毛的弟弟四毛,刚介绍完,同学们都绕有兴趣地比较了他和三毛有什么不同,老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先写一写四毛的外貌,有些同学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四毛的外貌,而且还把四毛与三毛做对比,创造性地在人物肖像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对比手法。
尝到这个甜头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收集报纸、杂志上的漫画,收集在漫画剪贴本上,在工作中不时翻阅寻找合适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
三、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情趣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近,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
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节写作指导课给我印象很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深刻,兴趣盎然。当天训练的内容是“场面描写”。教室里坐着二十几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上课了,教师面带笑容,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是“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之后,便要求学生背诵所学的课文中有关场面描写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就收敛了笑容,装出不高兴的样子,提出降低要求,让学生随便找一个场面描写的段落背一背,学生们还是摇头。教师故意点了一名学生,这个学生站起来之后满脸通红,其余的同学有的把头低下,生怕被点到;有的无可奈何。这时,老师故意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就点谁背。”同学们都刷的一下子个个把身子挺得笔直,老师于是装出十分失望的样子,摇着头说:“只好请学习委员来背了。”学习委员慢腾腾地站起来,摸着后勺,没背出一个字来,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地学习委员身上,为他担心、着急。下面听课的老师们开始交头接耳:“唉,砸锅了!”正在这时,班长自告奋勇站起来,愧疚地说:“老师,找一段给你读一读好不好?”此时,老师才向同学们摊牌说:“我知道你们背不下来,主要是想让你们体会一下听课时背不出课文的紧张心理,让你们设身处地地经历一次这种场面。”听老师这么一说,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紧接着,课堂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老师要求同学们一步步说出在这段时间里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变化的,还要求同学们说说经历过这个紧张场面之后的感想。学生们个个说得有条有理。最后老师要求他们把这一紧张场面写下来,效果特别好。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趣陡增,情趣激越,不吐不快,这就是这堂作文指导课成功的决窍。
四、坚持下水引路,引导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善读善写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而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写“下水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谈论写作的切身体会。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写下水文,每写一篇下水文,不仅读给学生听,还将写作过程中如何打算的都一一告诉学生。給学生讲清楚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例如我曾给同学讲我如何写《我学会了……》一文,如何写《我的老师》一文等等。有时候,我还亲自在黑板上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选材、写作、修改的全部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亲自下水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还能以丰富的泀汇,精彩的篇章等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这种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激趣,使学生更加喜欢习作。
总之,写作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基础之上,再逐步提高,拓展,使学生保持永久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写作中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