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为充满生活活力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妙之处。同时数学教学也要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我们实行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
一、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懂易学有兴趣
数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手段要灵活,符合小学孩子的年龄特征,要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着手,贴近学生生活找数学,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更有亲切感、共鸣感,更易于学生接受。
1、导入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还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在应用教材时,灵活处理,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来帮助编口诀,不够的,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诀来源,学生易于接受,也顺应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积极性。
2、例题生活化
教学“统计”一课,在很轻柔的音乐中,我出示了一幅“小动物钓鱼图”(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在比赛钓鱼),并问:小朋友们,小动物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条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學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情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3、练习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尽量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爱学、爱做。例如:教学“进位加和退位减”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小明拿60元钱,想为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29元、球拍28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了学生平时购物付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主动。练习中,我还常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帮小动物找家”……等让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让数学练习充满生活的情趣,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了新知。
二、数学语言童趣化 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例如:在揭示课题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如:“0的认识”这节课,老师提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然后“0”作自我介绍: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看你在哪儿见到我呢;又如学习大于、小于可以说成是“一对好兄弟”;学习比较大小一课,又说成“排队”;学习人民币可以说成“逛商店”等一系列生活味十足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三、知识应用实践化 做到学以致用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开设了“小小商店”,设立“文具柜台”、“玩具柜台”、“食品柜台”、“生活用品柜台”等,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和顾客,大家表演买卖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使用人民币。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非常有特色,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外,还在题目的呈现上做了大幅度改革,不论例题或练习,大部分都以漂亮的图画出现,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学会在生活场景中提炼有效的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数学,发现数学,“再创造”数学,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封闭的书本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懂易学有兴趣
数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手段要灵活,符合小学孩子的年龄特征,要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着手,贴近学生生活找数学,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更有亲切感、共鸣感,更易于学生接受。
1、导入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还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在应用教材时,灵活处理,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来帮助编口诀,不够的,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诀来源,学生易于接受,也顺应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积极性。
2、例题生活化
教学“统计”一课,在很轻柔的音乐中,我出示了一幅“小动物钓鱼图”(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在比赛钓鱼),并问:小朋友们,小动物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条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學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情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3、练习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尽量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爱学、爱做。例如:教学“进位加和退位减”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小明拿60元钱,想为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16元、铅笔盒14元、足球29元、球拍28元。同学们猜一猜小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了学生平时购物付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倍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主动。练习中,我还常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帮小动物找家”……等让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让数学练习充满生活的情趣,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了新知。
二、数学语言童趣化 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条件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例如:在揭示课题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如:“0的认识”这节课,老师提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然后“0”作自我介绍: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看你在哪儿见到我呢;又如学习大于、小于可以说成是“一对好兄弟”;学习比较大小一课,又说成“排队”;学习人民币可以说成“逛商店”等一系列生活味十足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三、知识应用实践化 做到学以致用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开设了“小小商店”,设立“文具柜台”、“玩具柜台”、“食品柜台”、“生活用品柜台”等,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和顾客,大家表演买卖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使用人民币。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非常有特色,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外,还在题目的呈现上做了大幅度改革,不论例题或练习,大部分都以漂亮的图画出现,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学会在生活场景中提炼有效的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数学,发现数学,“再创造”数学,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从封闭的书本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