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人间;思想;随性;佛学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11-01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人世了,我一定会想要那些我在乎的人都能在我身邊。可是,当我的尸骨埋在“黄土垄中”的时候,我会更在意我留下了什么,在那些在乎我的人的记忆中,我是什么样子的。想到这儿,我才开始思考,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从未以好人来要求自己,做事随性,不拘小节,从不会想世人会怎么看,只是做我想做的。见不得身边的人难过,所以从不有意去伤害任何人;心软,所以很容易原谅别人;见不得人为难,所以凡事会先想一想别人的感受,说话,做事。我从不觉着自己是好人,也从不以好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做的种种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身边人难过、痛苦、为难、低落,我也会跟着难过,所以,我只是为了自己。
我喜欢书、画、收藏品、美景、古老的故事,喜欢茶、银饰、民风淳朴的小镇,我喜欢我的矫情,我喜欢很多东西,或是一时兴起的想法,或者说“是个人都喜欢旅行”,都没关系,喜欢一件东西、一件事、一个人都是一样,没必要在意别人的太多看法,没必要解释太多为什么喜欢,及喜欢会得到的受益,不过是遇到相投的人多说两句,自己看着做着开心便罢了。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人世了,那么我什么都不能带走,那些我一生的全部,那些我能带走的,只有我的记忆。
我不怕经历磨难,不怕过程的艰辛,因为那些好的结果,都会经过一段悲惨的过程,人生中不仅有美好,也要有些其他的东西作为对比,有得有失,有悲有喜,这才是人生。
我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同一个问题,总是有不同的答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这很正常。
就像一次去寺庙,寺庙院子里的围栏,第一个漂亮的姑娘走过去看了看说“这是汉白玉的吧。”第二个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佛教徒青年走过去说“都只是石头。”第三个从小喜欢画画刚刚毕业的姑娘走过去说“这上面的雕刻很漂亮,不会是手工雕的吧。”他们都没有错,说的都对,可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从价值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汉白玉,这是个还算有见识并识货的姑娘,她面容较好,身边皆是些生意人,虽学识平平,但也是有些见识,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已经在社会混迹多年,平日行事也是及有主意的,并不是那起只供摆看的花瓶,因环境的关系,不免看重物质,遇事遇人习惯以价值及身价去度量一个人,这也属正常。
从事物的本质来说,这也的确是石头,这是个专门为人介绍寺庙的每一个殿宇,并深受佛教思想熏染的佛教徒,佛语有云“无欲亦无求”。多年来,他本是为游客介绍景点的导游,每日梵音不绝于耳,山间袅袅青烟,各式前来求佛的游客,或信仰,或有事相求,亦或是听闻灵验便无事前来看个究竟,形形色色。而在他眼中,早已看淡了“苦集灭道”,虽不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却也能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从工艺的角度,这也确实是巧匠手工雕刻。这是个刚刚毕业但并非涉世不深的姑娘,因独自一人在国外读书,与一直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有些许不同,又因自幼便学画,后又对文学极具兴趣,读书期间已发表过几十万字的小说,并不十分在意一件东西的商业价值,而是更看重其艺术价值。行事独具一格,倒也不至特立独行,对佛教、道教等都有些许了解,并不十分执着,喜欢庄子的“乘物以游心”,同时也懂得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喜欢焚香喝茶听梵音于耳,同时也于午夜游走在灯红酒绿的闹市街区;喜欢历代史学中的传奇,同时也热衷于小说的形式去讲述故事。
而你看到的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并不是一个看尽世间的老者,也不是卖弄的书生,我只是我,或许之后再看这篇,也会觉着幼稚,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就像同一个地方,一个人跳入河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跳入的时候,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河水也不是原来的河水了。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11-01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人世了,我一定会想要那些我在乎的人都能在我身邊。可是,当我的尸骨埋在“黄土垄中”的时候,我会更在意我留下了什么,在那些在乎我的人的记忆中,我是什么样子的。想到这儿,我才开始思考,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从未以好人来要求自己,做事随性,不拘小节,从不会想世人会怎么看,只是做我想做的。见不得身边的人难过,所以从不有意去伤害任何人;心软,所以很容易原谅别人;见不得人为难,所以凡事会先想一想别人的感受,说话,做事。我从不觉着自己是好人,也从不以好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做的种种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身边人难过、痛苦、为难、低落,我也会跟着难过,所以,我只是为了自己。
我喜欢书、画、收藏品、美景、古老的故事,喜欢茶、银饰、民风淳朴的小镇,我喜欢我的矫情,我喜欢很多东西,或是一时兴起的想法,或者说“是个人都喜欢旅行”,都没关系,喜欢一件东西、一件事、一个人都是一样,没必要在意别人的太多看法,没必要解释太多为什么喜欢,及喜欢会得到的受益,不过是遇到相投的人多说两句,自己看着做着开心便罢了。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人世了,那么我什么都不能带走,那些我一生的全部,那些我能带走的,只有我的记忆。
我不怕经历磨难,不怕过程的艰辛,因为那些好的结果,都会经过一段悲惨的过程,人生中不仅有美好,也要有些其他的东西作为对比,有得有失,有悲有喜,这才是人生。
我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同一个问题,总是有不同的答案,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这很正常。
就像一次去寺庙,寺庙院子里的围栏,第一个漂亮的姑娘走过去看了看说“这是汉白玉的吧。”第二个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佛教徒青年走过去说“都只是石头。”第三个从小喜欢画画刚刚毕业的姑娘走过去说“这上面的雕刻很漂亮,不会是手工雕的吧。”他们都没有错,说的都对,可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从价值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汉白玉,这是个还算有见识并识货的姑娘,她面容较好,身边皆是些生意人,虽学识平平,但也是有些见识,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已经在社会混迹多年,平日行事也是及有主意的,并不是那起只供摆看的花瓶,因环境的关系,不免看重物质,遇事遇人习惯以价值及身价去度量一个人,这也属正常。
从事物的本质来说,这也的确是石头,这是个专门为人介绍寺庙的每一个殿宇,并深受佛教思想熏染的佛教徒,佛语有云“无欲亦无求”。多年来,他本是为游客介绍景点的导游,每日梵音不绝于耳,山间袅袅青烟,各式前来求佛的游客,或信仰,或有事相求,亦或是听闻灵验便无事前来看个究竟,形形色色。而在他眼中,早已看淡了“苦集灭道”,虽不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却也能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从工艺的角度,这也确实是巧匠手工雕刻。这是个刚刚毕业但并非涉世不深的姑娘,因独自一人在国外读书,与一直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有些许不同,又因自幼便学画,后又对文学极具兴趣,读书期间已发表过几十万字的小说,并不十分在意一件东西的商业价值,而是更看重其艺术价值。行事独具一格,倒也不至特立独行,对佛教、道教等都有些许了解,并不十分执着,喜欢庄子的“乘物以游心”,同时也懂得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喜欢焚香喝茶听梵音于耳,同时也于午夜游走在灯红酒绿的闹市街区;喜欢历代史学中的传奇,同时也热衷于小说的形式去讲述故事。
而你看到的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并不是一个看尽世间的老者,也不是卖弄的书生,我只是我,或许之后再看这篇,也会觉着幼稚,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就像同一个地方,一个人跳入河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跳入的时候,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河水也不是原来的河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