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完整的、和谐的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终身受益。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好研究性学习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语文教学,即使是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来,学生需要思考才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那些问题都是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学生还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所以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就势在必行了。
研究性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说,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否则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也就纯粹成了一种形式。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而不要去限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方法、进度等,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可独立研究也可自由组合小组。如:想研究唐诗宋词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组成一组收集素材集体研究。
2.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研究型教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可见教师素质分值大,乘积就越大,教育质量也就越高。
语文研究性学习加强了语文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内容涉及可谓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并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迫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除了必须掌握语文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兴趣广泛,终身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思考,善于和他人合作。所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从一个教书匠逐步向研究者转变,有利于教师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氛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独霸课堂,又过分迷信教学参考书,而学生被剥夺了探究的权利和乐趣,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可以说,教师“死”教书,学生学“死”书,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没了学习的兴趣,灵性也被抹杀了。
要想学生具有研究的意识和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研究的情境,并且多使用“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等课堂用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任务,寻找既与教学重点、难点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创设出研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此外,教师还应明确的是: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还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要用自身的参与带动学生探究。
教师还应注意语文学科多元性和多义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并保护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使学生通过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断摸索适合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通过研究爱上学习语文。
4.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研究性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人以鱼”,而研究性学习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授人以渔”。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呢?笔者的做法是课前独立预习解疑、质疑;课上师生共同质疑、释疑;课后学生延伸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去研读每一篇课文,从一点一滴处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我们相信,研究性学习必将在广袤而肥沃的语文田野里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完整的、和谐的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终身受益。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好研究性学习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语文教学,即使是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来,学生需要思考才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那些问题都是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学生还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所以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就势在必行了。
研究性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说,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否则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也就纯粹成了一种形式。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而不要去限制。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方法、进度等,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可独立研究也可自由组合小组。如:想研究唐诗宋词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组成一组收集素材集体研究。
2.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研究型教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可见教师素质分值大,乘积就越大,教育质量也就越高。
语文研究性学习加强了语文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内容涉及可谓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并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迫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除了必须掌握语文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兴趣广泛,终身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思考,善于和他人合作。所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从一个教书匠逐步向研究者转变,有利于教师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氛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独霸课堂,又过分迷信教学参考书,而学生被剥夺了探究的权利和乐趣,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可以说,教师“死”教书,学生学“死”书,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没了学习的兴趣,灵性也被抹杀了。
要想学生具有研究的意识和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研究的情境,并且多使用“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等课堂用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任务,寻找既与教学重点、难点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创设出研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此外,教师还应明确的是: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还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要用自身的参与带动学生探究。
教师还应注意语文学科多元性和多义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并保护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使学生通过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建立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断摸索适合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通过研究爱上学习语文。
4.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研究性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授人以鱼”,而研究性学习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授人以渔”。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呢?笔者的做法是课前独立预习解疑、质疑;课上师生共同质疑、释疑;课后学生延伸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去研读每一篇课文,从一点一滴处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我们相信,研究性学习必将在广袤而肥沃的语文田野里开出鲜花、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