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调查我院儿科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方法 对1年来我院儿科出院的6232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病情轻重、是否处于加床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及感染部位等。 结果 6232 例患儿中有354例患儿发生了医院感染,1岁以下小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住院时间越长、病情危重、病区加床、抗生素滥用等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 结论 小儿发育有其自身特点,儿科管理存在一定缺陷。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儿科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严格无菌操作等。
[关键词] 医院感染;儿科;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69-02
医院感染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不但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而且导致社会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医院感染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正受到卫生界高度关注[1]。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了解我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查找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们作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儿科患儿623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个月~14岁,平均(5.12±3.93)岁,其中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为14岁,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等。
1.2 方法
对1年来出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主要记录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病情轻重、是否处于加床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及感染部位等。医院感染的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232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354例,感染率为5.68%,其中≤1岁的(婴儿期)3251例发生医院感染225例(6.92%),2~3岁(幼儿期)1249例发生感染63例(5.04%),4~7岁(学龄前期)1406例发生感染59例(4.20%),7~14岁(学龄期)326例发生感染7例(2.15%)。
2.2 不同原发疾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232例患儿中,原发呼吸系统疾病4198例,发生感染259例(6.17%);消化系统疾病1176例,发生感染56例(4.76%);泌尿系统疾病208,发生感染18例(8.65%);神经系统疾病166例,发生感染4例(2.41%);其他疾病484例,发生感染17例(3.51%)。
2.3 住院时间长短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住院时间<1周2491例,发生感染108例(4.34%)。住院时间>1周3741例,发生感染246例(6.58%)。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6,P<0.05),表明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
2.4 病情轻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年中危重患儿452例,发生医院感染39例(8.63%),非危重患儿5780例,发生医院感染315例(5.45%)。两者比较,x2=7.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病情越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也越高。
2.5 是否加床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年来,约有4个月处于加床期间。其中加床期间住院患儿2530例,发生医院感染175例,发生率6.92%;8个月无加床期间住院患儿3702例发生医院感染179例,发生率4.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6,P<0.005),表明加床期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
2.6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情况
医院感染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道感染。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1岁以下的小婴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6.95%,分析其原因:小婴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3-4]。刚出生时主要依赖母体提供的抗体,到6个月左右的时候,母体提供的抗体几乎耗尽,而自身合成各类免疫球蛋白能力不足,故处于免疫低下阶段,特别容易发生各类感染性疾病。2岁后,自身免疫功能逐步发育完善。故感染几率渐渐减小。
在各类原发病中,泌尿系统疾病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分析原因:患儿所患疾病多为肾病,并与较长时间使用激素等有关;其次,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考虑与小儿本身呼吸道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分泌较少[5]。容易发生相关部位的病毒与细菌感染。这也可以解释医院感染为什么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的原因。
研究显示,住院时间大于1周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住院时间小于1周的患儿。由于综合性大医院是各类病原微生物高密度分布区,当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接触各类病毒和细菌的概率越大,加上其免疫功能先天不足,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病情危重患儿,一方面由于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等,另一方面危重患儿往往同时患有多系统病变,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加上本院尚未建立PICU,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不足,这些都是导致危重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上升的原因。
一段时间,由于患儿突发增多,病区床位无法满足需要,只好采用加床缓解患儿住院困难。结果病区人满为患,加上有的家长卫生意识不高,小儿大小便管理不善,医护人员人手不够,护工未增加,病区清洁卫生消毒不彻底,病区吵杂、脏乱时有发生,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当然,医院感染发生还存在一系列儿科管理问题如抗生素滥用引起菌群失调[6]等问题;卫生宣教不到位,陪护人员过多,经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患者混杂在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如下干预措施:(1)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在治疗车上备置洗手消毒液,对患儿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同一病种尽量安排一室,避免不同感染性疾病混住一室,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加强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避免经验用药、预防性用药[7]和多药联用。(4)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当患儿病情好转,可尽快转至门诊或社区医院巩固治疗。(5) 加强病区管理,注意病室通风换气,减少病房内病原微生物;限制陪护人员数量;对陪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卫生防护意识。(6) 病区尽量不要加床,保证每个患儿得到应有的医疗护理服务。(7) 做好口腔护理,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繁殖,并预防细菌向下蔓延引起下呼吸道感染。(8)对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患儿住院期间,应注意微生态疗法,及时补充益生菌,有益于患儿肠道菌群正常建立与稳定,并对调节免疫功能有较大益处[8-9]。必要时给予免疫支持治疗[10]。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儿科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严格无菌操作等。儿科医院感染与医院的建立是相互并存的,科学的管理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感染发生率,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益于儿童的健康,也有益于医护人员安全,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干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詹磊.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3] 薛丽华.2005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47.
[4] 李霖,唐莹.综合性医院儿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分析[J].检验学与临床,2010,7(10):25-28.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37.
[6] 周云芳.加强儿科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01-504
[7] Huang Y,Zhuang S,Du M.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ith extended spectrum betar-lactamase producing bacteria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hina[J].Infection,2007,35(5):339-345.
[8] 姚炳华,张亚明,陈杰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预防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继发腹泻的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5):31-33.
[9] 姚炳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6):547-548.
[10] Ohlsson A,Lacy JB.Intraw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suspected or subsequently proven infection in neonetes[DB/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4(1):CD001239.
(收稿日期:2013-06-13)
[关键词] 医院感染;儿科;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69-02
医院感染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不但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而且导致社会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医院感染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正受到卫生界高度关注[1]。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了解我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查找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们作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儿科患儿623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个月~14岁,平均(5.12±3.93)岁,其中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为14岁,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等。
1.2 方法
对1年来出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主要记录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病情轻重、是否处于加床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及感染部位等。医院感染的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232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354例,感染率为5.68%,其中≤1岁的(婴儿期)3251例发生医院感染225例(6.92%),2~3岁(幼儿期)1249例发生感染63例(5.04%),4~7岁(学龄前期)1406例发生感染59例(4.20%),7~14岁(学龄期)326例发生感染7例(2.15%)。
2.2 不同原发疾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232例患儿中,原发呼吸系统疾病4198例,发生感染259例(6.17%);消化系统疾病1176例,发生感染56例(4.76%);泌尿系统疾病208,发生感染18例(8.65%);神经系统疾病166例,发生感染4例(2.41%);其他疾病484例,发生感染17例(3.51%)。
2.3 住院时间长短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住院时间<1周2491例,发生感染108例(4.34%)。住院时间>1周3741例,发生感染246例(6.58%)。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6,P<0.05),表明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
2.4 病情轻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年中危重患儿452例,发生医院感染39例(8.63%),非危重患儿5780例,发生医院感染315例(5.45%)。两者比较,x2=7.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病情越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也越高。
2.5 是否加床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年来,约有4个月处于加床期间。其中加床期间住院患儿2530例,发生医院感染175例,发生率6.92%;8个月无加床期间住院患儿3702例发生医院感染179例,发生率4.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6,P<0.005),表明加床期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
2.6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情况
医院感染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道感染。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1岁以下的小婴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6.95%,分析其原因:小婴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3-4]。刚出生时主要依赖母体提供的抗体,到6个月左右的时候,母体提供的抗体几乎耗尽,而自身合成各类免疫球蛋白能力不足,故处于免疫低下阶段,特别容易发生各类感染性疾病。2岁后,自身免疫功能逐步发育完善。故感染几率渐渐减小。
在各类原发病中,泌尿系统疾病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分析原因:患儿所患疾病多为肾病,并与较长时间使用激素等有关;其次,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考虑与小儿本身呼吸道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分泌较少[5]。容易发生相关部位的病毒与细菌感染。这也可以解释医院感染为什么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的原因。
研究显示,住院时间大于1周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住院时间小于1周的患儿。由于综合性大医院是各类病原微生物高密度分布区,当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接触各类病毒和细菌的概率越大,加上其免疫功能先天不足,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病情危重患儿,一方面由于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等,另一方面危重患儿往往同时患有多系统病变,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加上本院尚未建立PICU,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不足,这些都是导致危重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上升的原因。
一段时间,由于患儿突发增多,病区床位无法满足需要,只好采用加床缓解患儿住院困难。结果病区人满为患,加上有的家长卫生意识不高,小儿大小便管理不善,医护人员人手不够,护工未增加,病区清洁卫生消毒不彻底,病区吵杂、脏乱时有发生,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当然,医院感染发生还存在一系列儿科管理问题如抗生素滥用引起菌群失调[6]等问题;卫生宣教不到位,陪护人员过多,经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患者混杂在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如下干预措施:(1)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在治疗车上备置洗手消毒液,对患儿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同一病种尽量安排一室,避免不同感染性疾病混住一室,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加强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避免经验用药、预防性用药[7]和多药联用。(4)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当患儿病情好转,可尽快转至门诊或社区医院巩固治疗。(5) 加强病区管理,注意病室通风换气,减少病房内病原微生物;限制陪护人员数量;对陪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卫生防护意识。(6) 病区尽量不要加床,保证每个患儿得到应有的医疗护理服务。(7) 做好口腔护理,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繁殖,并预防细菌向下蔓延引起下呼吸道感染。(8)对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患儿住院期间,应注意微生态疗法,及时补充益生菌,有益于患儿肠道菌群正常建立与稳定,并对调节免疫功能有较大益处[8-9]。必要时给予免疫支持治疗[10]。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儿科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严格无菌操作等。儿科医院感染与医院的建立是相互并存的,科学的管理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感染发生率,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益于儿童的健康,也有益于医护人员安全,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干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詹磊.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3] 薛丽华.2005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47.
[4] 李霖,唐莹.综合性医院儿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分析[J].检验学与临床,2010,7(10):25-28.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37.
[6] 周云芳.加强儿科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01-504
[7] Huang Y,Zhuang S,Du M.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ith extended spectrum betar-lactamase producing bacteria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hina[J].Infection,2007,35(5):339-345.
[8] 姚炳华,张亚明,陈杰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预防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继发腹泻的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5):31-33.
[9] 姚炳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6):547-548.
[10] Ohlsson A,Lacy JB.Intraw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suspected or subsequently proven infection in neonetes[DB/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4(1):CD001239.
(收稿日期: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