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技能.一堂课是否成功,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是关键中的关键.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降低坡度,循序攻难”、“ 转换角度,迂回解难”、“ 提升高度,战略克难”、“ 拓展维度,合力破难”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
作者简介:王增武(1974-),男,浙江江山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教学难点是由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决定的.一堂课上的好不好,除了看教师是否抓住并讲清了教学重点外,还要看教师是否突破教学难点,这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中由于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理論又好像与实际生活相“矛盾”,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多的教学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在实际教学的一些做法.
1降低坡度,循序攻难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力学、声音、光学、电学、磁场等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往往许多知识交叉融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初中生(特别是女生)具有注重形象思维,记忆较为短暂的特点.所以在突破一些跳跃性较强,知识性又需要铺垫的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多设计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让学生沿台阶一步一步爬上去,循序渐进的攻克它.
比如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为什么会受到浮力?要突破这个难点,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学生理解起来也确实不易.教师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串作为台阶来降低坡度,从而降低难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方向的压强?(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关系如何?(同种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3)物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小是否相同?(不同,下表面由于深度深,压强比上表面要大)
(4)为什么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因此要受到向上托的力)
有了上面四个问题作为台阶,坡度就大大降低了.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去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就不难了.
再比如在教学“物体是否做机械功?”的问题时,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记住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对照去判断.实践证明,学生在理解物体在“有力而没移动距离”或者“有力也有距离,但这个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的这两类问题时经常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物体做功的实质,总认为费了劲就一定做了功.其实解决此类问题,也可以搭一些“台阶”,为学生理解“物体是否做了功?”降低坡度.
例: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运动员是否对杠铃做功?
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匀速移动,起重机是否对重物做功?
教师也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物体做功的实质是什么?(能量的转化)
(2)杠铃和重物的能量是否发生变化?(没有)
(3)那么运动员和起重机是否对杠铃和重物做功?(没有)
(4)运动员和起重机消耗的能量又到哪儿去了呢?(转化为热能散发了)
经过上面的四个“台阶”,学生不仅突破了物体是否做功的难点,而且对物体做功的实质理解更加透彻,难度大大降低了.
总之,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感到较难一步就“跨上”的难点,教师可以多设几个“台阶”,降低一些坡度,对于突破这个难点是极为有利的.
2转换角度,迂回解难
初中科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牵扯的问题较多,而初中生又不需要“刨根问底”的解决它.对于这类教学难点,可以转换角度,采用“迂回战术”解决它.通过转换角度,逐步将生疏抽象的问题转换为几个具体而又熟悉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
21将抽象转换为具体
比如在电学中,由于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对于电流的大小、方向、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较难理解.不妨把抽象的电流类比为具体的水流,那么电流为什么会有大小?为什么会流动?流动的方向怎样?串联电路中为什么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为什么是分流电路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导线的电阻为什么越粗电阻越小呢?不妨也把导线的电阻转换为江河对水的阻力,当然河道越宽敞,对水的阻力就越小.借助这样具体的问题,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问题也就感到轻松许多.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对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感到非常困难,总认为速度快的物体惯性就大.其实惯性的大小是由质量决定的,而且物体的惯性和物体的质量一样是物体的属性,那么解决惯性的问题就可以将其转换为质量问题.当问物体是否有惯性时,就理解一下物体是否有质量?当问物体的惯性大小是否变化时,就理解一下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转换,抽象的惯性问题就因为具体的质量问题而变得非常简单了.
22将生疏转换为熟悉
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是光学教学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凸透镜用的很少,一个词就是“生疏”.有人可能会说,身边不是有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吗?可是有几个同学真正去操作过?或者操作时真正去理解它们的原理呢?
其实人的眼球就是一部照相机,晶状体就是很好的凸透镜.如能将生疏的凸透镜成像转换为人眼球成像,就简单多了.
飞机从远处飞来,为什么会看到越来越大?(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物距越小,实像越大)
为什么尽管眼球能调焦,但离眼球近到一定距离时会看不见?(此时成虚像,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如果利用熟悉的眼球,结合上面两个问题再去理解和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信将事半功倍的.
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有新的思路.换个角度去解决教学难点,或许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提升高度,战略克难
“云深不知处,只缘此山中.”对于科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有时也应提升高度,跳出“山谷”从战略上去克服它.
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将冰箱的门打开,让冰箱工作一段时间,请问房间的温度将()
A.升高 B.降低C.不变D.都有可能
很多同学会根据经验错误的选B.有些学生总认为冰箱是制冷工具,所以最终会导致房间温度降低.也有些老师知道选A,但对此却解析不清理由.主要原因是没有将问题提升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高度,跳出房间的束缚,从战略上去解决它.其实应将在整个房间看成一个整体,现在电能从房间进去,而没有其它能量出来,最后电能都转化为房间内的内能,房间的温度当然升高.
再如浮力问题是师生公认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如何恰当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大多学生遇到浮力问题总想到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其实教师只要从战略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浮力,应该遵循“状态→方法”的思路,即一般情况下:
漂浮或悬浮(状态):应用二力平衡( F=G)
下沉或浸没(状态):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F=ρ液gV排)
从研究问题的高度,学生解题思路就会有方向,解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另外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化学计算中的元素守恒等教学难点中也经常要提升高度,扩大视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降低难度.
4拓展维度,合力破难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科学中的知识,有的远离学生(有些动植物,有些高科技产品,有些生产生活工具)、有的或太微观(细菌病毒、细胞、分子原子等)、或太宏观(天体、太空、宇宙等)、或太缓慢(動植物的生长、遗传变异、细胞分化等)、或太剧烈(燃料的燃烧和爆炸、核反应等),都会造成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些难点都要求教师拓展知识的纬度,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方法合力突破.
(1)两维:主要是利用板书、板画、挂图、幻灯等讲解,其特点是通过静态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去理解抽象物体或原理.
(2)三维:运用模型、实物、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比如可以动态模拟细胞的分裂、化学反应的进行、宇宙的发展变化等,其特点是能为学生创造大小不一、快慢自如的各种情形,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原理.
(3)多维:组织学生实验或现场参观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原理.比如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力臂”概念时,很多学生都理解为是支点到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仅凭老师下定义讲解,不管如何解释,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在铁架台上支起一个杆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下拉,然后斜拉,分别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比较两次测力计的读数,发现斜拉时测力计的读数要大.从而引出“力臂”不是点到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由于有了亲身体验,不仅手、眼、耳、脑等器官得到综合利用,并且有教师和同学的协助参与,学生会豁然开朗,感悟知识背后的原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理论上讲知识维度拓展的越多,突破难点的效果越好.但实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要看是否有必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确定所要拓展维度的多少了.
总之,教学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对待各种类型的难点,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摸索,进一步探讨,寻找出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更好为学生的“减负增效”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建忠.谈谈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百度文库.
关键词: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
作者简介:王增武(1974-),男,浙江江山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教学难点是由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决定的.一堂课上的好不好,除了看教师是否抓住并讲清了教学重点外,还要看教师是否突破教学难点,这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中由于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理論又好像与实际生活相“矛盾”,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多的教学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在实际教学的一些做法.
1降低坡度,循序攻难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力学、声音、光学、电学、磁场等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往往许多知识交叉融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初中生(特别是女生)具有注重形象思维,记忆较为短暂的特点.所以在突破一些跳跃性较强,知识性又需要铺垫的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多设计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让学生沿台阶一步一步爬上去,循序渐进的攻克它.
比如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为什么会受到浮力?要突破这个难点,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学生理解起来也确实不易.教师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串作为台阶来降低坡度,从而降低难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方向的压强?(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关系如何?(同种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3)物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小是否相同?(不同,下表面由于深度深,压强比上表面要大)
(4)为什么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因此要受到向上托的力)
有了上面四个问题作为台阶,坡度就大大降低了.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去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就不难了.
再比如在教学“物体是否做机械功?”的问题时,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记住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对照去判断.实践证明,学生在理解物体在“有力而没移动距离”或者“有力也有距离,但这个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的这两类问题时经常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物体做功的实质,总认为费了劲就一定做了功.其实解决此类问题,也可以搭一些“台阶”,为学生理解“物体是否做了功?”降低坡度.
例: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运动员是否对杠铃做功?
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匀速移动,起重机是否对重物做功?
教师也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物体做功的实质是什么?(能量的转化)
(2)杠铃和重物的能量是否发生变化?(没有)
(3)那么运动员和起重机是否对杠铃和重物做功?(没有)
(4)运动员和起重机消耗的能量又到哪儿去了呢?(转化为热能散发了)
经过上面的四个“台阶”,学生不仅突破了物体是否做功的难点,而且对物体做功的实质理解更加透彻,难度大大降低了.
总之,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感到较难一步就“跨上”的难点,教师可以多设几个“台阶”,降低一些坡度,对于突破这个难点是极为有利的.
2转换角度,迂回解难
初中科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牵扯的问题较多,而初中生又不需要“刨根问底”的解决它.对于这类教学难点,可以转换角度,采用“迂回战术”解决它.通过转换角度,逐步将生疏抽象的问题转换为几个具体而又熟悉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
21将抽象转换为具体
比如在电学中,由于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对于电流的大小、方向、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较难理解.不妨把抽象的电流类比为具体的水流,那么电流为什么会有大小?为什么会流动?流动的方向怎样?串联电路中为什么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为什么是分流电路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导线的电阻为什么越粗电阻越小呢?不妨也把导线的电阻转换为江河对水的阻力,当然河道越宽敞,对水的阻力就越小.借助这样具体的问题,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问题也就感到轻松许多.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对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感到非常困难,总认为速度快的物体惯性就大.其实惯性的大小是由质量决定的,而且物体的惯性和物体的质量一样是物体的属性,那么解决惯性的问题就可以将其转换为质量问题.当问物体是否有惯性时,就理解一下物体是否有质量?当问物体的惯性大小是否变化时,就理解一下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转换,抽象的惯性问题就因为具体的质量问题而变得非常简单了.
22将生疏转换为熟悉
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是光学教学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凸透镜用的很少,一个词就是“生疏”.有人可能会说,身边不是有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吗?可是有几个同学真正去操作过?或者操作时真正去理解它们的原理呢?
其实人的眼球就是一部照相机,晶状体就是很好的凸透镜.如能将生疏的凸透镜成像转换为人眼球成像,就简单多了.
飞机从远处飞来,为什么会看到越来越大?(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物距越小,实像越大)
为什么尽管眼球能调焦,但离眼球近到一定距离时会看不见?(此时成虚像,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如果利用熟悉的眼球,结合上面两个问题再去理解和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信将事半功倍的.
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有新的思路.换个角度去解决教学难点,或许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提升高度,战略克难
“云深不知处,只缘此山中.”对于科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有时也应提升高度,跳出“山谷”从战略上去克服它.
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将冰箱的门打开,让冰箱工作一段时间,请问房间的温度将()
A.升高 B.降低C.不变D.都有可能
很多同学会根据经验错误的选B.有些学生总认为冰箱是制冷工具,所以最终会导致房间温度降低.也有些老师知道选A,但对此却解析不清理由.主要原因是没有将问题提升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高度,跳出房间的束缚,从战略上去解决它.其实应将在整个房间看成一个整体,现在电能从房间进去,而没有其它能量出来,最后电能都转化为房间内的内能,房间的温度当然升高.
再如浮力问题是师生公认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如何恰当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大多学生遇到浮力问题总想到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其实教师只要从战略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浮力,应该遵循“状态→方法”的思路,即一般情况下:
漂浮或悬浮(状态):应用二力平衡( F=G)
下沉或浸没(状态):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F=ρ液gV排)
从研究问题的高度,学生解题思路就会有方向,解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另外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化学计算中的元素守恒等教学难点中也经常要提升高度,扩大视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降低难度.
4拓展维度,合力破难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科学中的知识,有的远离学生(有些动植物,有些高科技产品,有些生产生活工具)、有的或太微观(细菌病毒、细胞、分子原子等)、或太宏观(天体、太空、宇宙等)、或太缓慢(動植物的生长、遗传变异、细胞分化等)、或太剧烈(燃料的燃烧和爆炸、核反应等),都会造成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些难点都要求教师拓展知识的纬度,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方法合力突破.
(1)两维:主要是利用板书、板画、挂图、幻灯等讲解,其特点是通过静态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去理解抽象物体或原理.
(2)三维:运用模型、实物、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比如可以动态模拟细胞的分裂、化学反应的进行、宇宙的发展变化等,其特点是能为学生创造大小不一、快慢自如的各种情形,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原理.
(3)多维:组织学生实验或现场参观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原理.比如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力臂”概念时,很多学生都理解为是支点到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仅凭老师下定义讲解,不管如何解释,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在铁架台上支起一个杆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下拉,然后斜拉,分别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比较两次测力计的读数,发现斜拉时测力计的读数要大.从而引出“力臂”不是点到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由于有了亲身体验,不仅手、眼、耳、脑等器官得到综合利用,并且有教师和同学的协助参与,学生会豁然开朗,感悟知识背后的原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理论上讲知识维度拓展的越多,突破难点的效果越好.但实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要看是否有必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确定所要拓展维度的多少了.
总之,教学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对待各种类型的难点,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摸索,进一步探讨,寻找出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更好为学生的“减负增效”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建忠.谈谈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