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突破初中物理的教学难点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技能.一堂课是否成功,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是关键中的关键.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降低坡度,循序攻难”、“ 转换角度,迂回解难”、“ 提升高度,战略克难”、“ 拓展维度,合力破难”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
  作者简介:王增武(1974-),男,浙江江山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教学难点是由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决定的.一堂课上的好不好,除了看教师是否抓住并讲清了教学重点外,还要看教师是否突破教学难点,这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中由于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理論又好像与实际生活相“矛盾”,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多的教学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在实际教学的一些做法.
  1降低坡度,循序攻难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力学、声音、光学、电学、磁场等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往往许多知识交叉融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初中生(特别是女生)具有注重形象思维,记忆较为短暂的特点.所以在突破一些跳跃性较强,知识性又需要铺垫的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多设计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让学生沿台阶一步一步爬上去,循序渐进的攻克它.
  比如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为什么会受到浮力?要突破这个难点,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学生理解起来也确实不易.教师可以设计下面几个问题串作为台阶来降低坡度,从而降低难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方向的压强?(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关系如何?(同种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3)物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小是否相同?(不同,下表面由于深度深,压强比上表面要大)
  (4)为什么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因此要受到向上托的力)
  有了上面四个问题作为台阶,坡度就大大降低了.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去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就不难了.
  再比如在教学“物体是否做机械功?”的问题时,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记住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对照去判断.实践证明,学生在理解物体在“有力而没移动距离”或者“有力也有距离,但这个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的这两类问题时经常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物体做功的实质,总认为费了劲就一定做了功.其实解决此类问题,也可以搭一些“台阶”,为学生理解“物体是否做了功?”降低坡度.
  例: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运动员是否对杠铃做功?
  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匀速移动,起重机是否对重物做功?
  教师也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物体做功的实质是什么?(能量的转化)
  (2)杠铃和重物的能量是否发生变化?(没有)
  (3)那么运动员和起重机是否对杠铃和重物做功?(没有)
  (4)运动员和起重机消耗的能量又到哪儿去了呢?(转化为热能散发了)
  经过上面的四个“台阶”,学生不仅突破了物体是否做功的难点,而且对物体做功的实质理解更加透彻,难度大大降低了.
  总之,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感到较难一步就“跨上”的难点,教师可以多设几个“台阶”,降低一些坡度,对于突破这个难点是极为有利的.
  2转换角度,迂回解难
  初中科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牵扯的问题较多,而初中生又不需要“刨根问底”的解决它.对于这类教学难点,可以转换角度,采用“迂回战术”解决它.通过转换角度,逐步将生疏抽象的问题转换为几个具体而又熟悉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
  21将抽象转换为具体
  比如在电学中,由于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对于电流的大小、方向、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较难理解.不妨把抽象的电流类比为具体的水流,那么电流为什么会有大小?为什么会流动?流动的方向怎样?串联电路中为什么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为什么是分流电路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导线的电阻为什么越粗电阻越小呢?不妨也把导线的电阻转换为江河对水的阻力,当然河道越宽敞,对水的阻力就越小.借助这样具体的问题,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问题也就感到轻松许多.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对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感到非常困难,总认为速度快的物体惯性就大.其实惯性的大小是由质量决定的,而且物体的惯性和物体的质量一样是物体的属性,那么解决惯性的问题就可以将其转换为质量问题.当问物体是否有惯性时,就理解一下物体是否有质量?当问物体的惯性大小是否变化时,就理解一下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转换,抽象的惯性问题就因为具体的质量问题而变得非常简单了.
  22将生疏转换为熟悉
  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是光学教学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凸透镜用的很少,一个词就是“生疏”.有人可能会说,身边不是有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吗?可是有几个同学真正去操作过?或者操作时真正去理解它们的原理呢?
  其实人的眼球就是一部照相机,晶状体就是很好的凸透镜.如能将生疏的凸透镜成像转换为人眼球成像,就简单多了.
  飞机从远处飞来,为什么会看到越来越大?(在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物距越小,实像越大)
  为什么尽管眼球能调焦,但离眼球近到一定距离时会看不见?(此时成虚像,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如果利用熟悉的眼球,结合上面两个问题再去理解和记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相信将事半功倍的.
  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有新的思路.换个角度去解决教学难点,或许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提升高度,战略克难
  “云深不知处,只缘此山中.”对于科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有时也应提升高度,跳出“山谷”从战略上去克服它.
  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将冰箱的门打开,让冰箱工作一段时间,请问房间的温度将()
  A.升高 B.降低C.不变D.都有可能
  很多同学会根据经验错误的选B.有些学生总认为冰箱是制冷工具,所以最终会导致房间温度降低.也有些老师知道选A,但对此却解析不清理由.主要原因是没有将问题提升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高度,跳出房间的束缚,从战略上去解决它.其实应将在整个房间看成一个整体,现在电能从房间进去,而没有其它能量出来,最后电能都转化为房间内的内能,房间的温度当然升高.
  再如浮力问题是师生公认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如何恰当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大多学生遇到浮力问题总想到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其实教师只要从战略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浮力,应该遵循“状态→方法”的思路,即一般情况下:
  漂浮或悬浮(状态):应用二力平衡( F=G)
  下沉或浸没(状态):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F=ρ液gV排)
  从研究问题的高度,学生解题思路就会有方向,解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另外在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化学计算中的元素守恒等教学难点中也经常要提升高度,扩大视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降低难度.
  4拓展维度,合力破难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科学中的知识,有的远离学生(有些动植物,有些高科技产品,有些生产生活工具)、有的或太微观(细菌病毒、细胞、分子原子等)、或太宏观(天体、太空、宇宙等)、或太缓慢(動植物的生长、遗传变异、细胞分化等)、或太剧烈(燃料的燃烧和爆炸、核反应等),都会造成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些难点都要求教师拓展知识的纬度,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方法合力突破.
  (1)两维:主要是利用板书、板画、挂图、幻灯等讲解,其特点是通过静态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去理解抽象物体或原理.
  (2)三维:运用模型、实物、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比如可以动态模拟细胞的分裂、化学反应的进行、宇宙的发展变化等,其特点是能为学生创造大小不一、快慢自如的各种情形,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原理.
  (3)多维:组织学生实验或现场参观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原理.比如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力臂”概念时,很多学生都理解为是支点到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仅凭老师下定义讲解,不管如何解释,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这时可以通过在铁架台上支起一个杆杆,一端挂钩码,另一端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下拉,然后斜拉,分别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比较两次测力计的读数,发现斜拉时测力计的读数要大.从而引出“力臂”不是点到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由于有了亲身体验,不仅手、眼、耳、脑等器官得到综合利用,并且有教师和同学的协助参与,学生会豁然开朗,感悟知识背后的原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理论上讲知识维度拓展的越多,突破难点的效果越好.但实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要看是否有必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确定所要拓展维度的多少了.
  总之,教学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对待各种类型的难点,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摸索,进一步探讨,寻找出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更好为学生的“减负增效”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建忠.谈谈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百度文库.
其他文献
摘 要: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目的明确,对所学新知识掌握快,运用熟练,学习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激发 学习动力 强化 分解 检验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
摘要:本文解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与中考相关的所有问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这一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实验之一,也是难点实验之一,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对某个问题总不清晰或存在某些误区,下面就本实验的核心问题进行解读,以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关键词:探究;杠杆平衡;实验  作者简介:张秀娟,女,安徽省庐江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高三复习迎考阶段,在茫茫的题海战术中,精选习题,精心改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习题改编的类型:分解型、结合型、深挖型,通过高考试题分析和改编意图说明进行分析,希望能借此
我国推行新课改十余年来,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改革风起云涌,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那么,在推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怎样做才能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并取得实效呢?近年来,面对新课改的种种挑战,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以下简称“增城中学”)积极探索“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就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思考。一、教学模式选择要兼顾学校传统及现实需要  新课改推
期刊
“坚持就是胜利”,每当我看到家门前的那盆兰花时,我的心中就漾起一丝激动,是它教会了我坚持.rn一年前,我在家门前的空花盆里种了一些兰花的种子,听邻居说,这种兰花很难养活,
摘要:教材内容的编排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中的光学部分为例,从教材目录和内容的设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深挖两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键词:教材;光学部分;编排;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高岱亮(1991-),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学位,中教二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中学教学的基本文件也由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随
滑动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可使用公式Q=fx来计算,考虑到滑动摩擦力做功具有耗散性,所以公式中的x被认为是物体相对接触物走过的路程,这种说法虽然为解答一些问题提供了方便,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效益的问题,或者说,是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首先是质量的问题。评价教育质量要看学生成长的状况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或达成度。显然,高质量不仅仅体现为几个学科考试的高分数。效率从属于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效率。质量和效率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人們对PISA测试2015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四省
期刊
摘要:初高中物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跨度大,学生较难适应而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又弱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障碍.本文就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尝试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维弱化;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王乃东(1973-),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  经常听到不少高中物理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动脑也不
在学习进阶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路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既符合学习进展图中对不同学生能力水平要求,又能实现学生思维上的进阶,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