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噩梦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马选举结果揭晓之后,俄罗斯反对派组织了主题为“团结一致”的集会和游行。很快,参与人数从2011年12月4日莫斯科“清水塘”地铁站的数千人,发展到12月9日“沼泽广场”的数万人,而且抗议的事态还在蔓延和发展之中。
  很快,莫斯科的游行活动便酿成全国性抗议运动,西起圣彼得堡,东至海参崴,横跨八千公里,反对者出现于诸多城市,俄罗斯传媒总结说,这是俄罗斯二十年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民众示威。有人还给这次游行为起了两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斯拉夫之春”和“雪花革命”。
  《俄罗斯商业日报》指出,国际互联网在此次游行的信息沟通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莫斯科大游行的参与者都是通过微博来相互通知游行时间、地点和路线的。
  俄罗斯互联网相对少有新闻检查而勃然兴盛,使得普京控制极其严格的电视和广播沦为俄罗斯二流媒体,令普京始料未及的是,网络的自由表达空间,在知识界,特别是俄罗斯青年的参与下,把统一俄罗斯党推上了衰落之路。
  其实早在2011年10月,统一俄罗斯党就在圣彼得堡使用不正当手段为该党议员贿选。杜马选举,正逐步演变成由统一俄罗斯党主宰民意的俄罗斯社会事件。它的本质,正是通过舞弊、施压等手段,使俄罗斯国民认同普京是唯一国家政治领袖。
  抗议杜马选举舞弊,是一根点燃的引信,引爆的是俄罗斯公众对普京政府日积月累的宿怨,悬浮于社会表面的普京个人崇拜瞬间土崩瓦解了。
  那么,普京为何从昔日的被追捧变为今天遭抨击的对象呢?调查结果表明,民众最不满意之处有二,政治腐败和经济衰弱。
  这其中的原因是深刻而复杂的。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从叶利钦到普京在政治上非但没有清算前苏联旧有体制,反而继承官僚集权衣钵,寡头阶层利用权力高度垄断和分流国家资源,无限地攫取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从来就没有创立过现代民主制度,只从西方借来点自由主义的皮毛概念,假冒民主国家。理解了这点,再看俄罗斯的腐败丛生也就容易解读了。
  在经济方面,虽然普京依靠全球能源涨价,在某些方面促进了俄罗斯经济发展,却没有真正改善民生,使得贫富差距增长较快。公共资源在俄罗斯的分配极为不合理,老百姓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民生问题长期困扰社会,无法解决。而官僚富豪阶层却坐拥巨大社会财富,新生代资本家将资金大量转移海外,极少用于改善或者协助改善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建设。
  2011年12月4日揭晓的杜马选举的结果,遭到俄罗斯社会广泛的质疑。目前公布的选举结果,与2007年的杜马选举结果相比,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率下降了三人之一,毋庸赘言,俄罗斯社会对该党的不满呈上升趋势。以至于不少选民将选票投向俄共、自由民主党和正义俄罗斯等其他党派。
  未经注册的俄罗斯人民自由党联合主席雷什科夫在游行的第一天便说,民众在街头对普京吹口哨和喝倒彩之时,就是他的总统梦破碎之日。可见,俄罗斯大游行或许将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改变普京2012年3月的总统大选情态。
  莫斯科大游行的另一位组织者,联合主席涅姆佐夫主张,杜马必须重新选举,因为刚刚过去的选举掺杂了严重舞弊行为,或如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所谴责的那样,此次选举是当代俄罗斯最肮脏的一次选举。
  但是,无论杜马选举的结果如何,短期内,统一俄罗斯党依旧是俄罗斯第一大党,依旧会主宰杜马,普京也会如期登上第三届总统的宝座。
  不过,在历经了“斯拉夫之春”和“白雪革命”之后,普京应该料到,他朝思暮想的12年新总统梦,也许会伴随着民意强烈地冲击政坛而度过。
其他文献
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比起来,张謇温和的改良,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渡口。晚八时许,状元实业家、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正准备沿江返回江苏,刚上船,突然望见,城里出了大事——  “武昌草湖门工程营火作,横亘数十丈不已,火光中恒见三角白光激射,而隔江不闻枪声。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熊熊烛天地也。”——就在当晚,武昌新军于全国率先起事,推倒了清廷覆亡的第一块骨牌。  
期刊
1967年,居伊索尔曼第一次来中国。那是个特殊年月。坐在汽车里,看到广州大街上游行的人群,他感到新奇又紧张。自那年后,他每年都来中国。每次来都感觉不一样,“中国变化很大”。  他说,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对此,他持有乐观的态度。六年前,他在书里说,中国没有令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只有暴富团体。但现在,他的观点变了。  作为法国著名的学者,经济学家、哲学家,曾任法国、韩国等多个政府的智囊,居伊索尔曼
期刊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正如火如荼地举办,成为全球汽车业争相露脸的大秀场,从1987年我第一次采访上海车展,四分之一个世纪已经过去。记得当时展场设在延安路上海展览馆,没有几辆车,国产轿车只有上海桑塔纳、北京切诺基,连捷达、富康都还没有问世。  那时候,进口轿车最高征收220%的高关税,车价相当于国际价格两三倍。对绝大多数中国工薪族来说,一辆轿车的价格几乎是一生工资的总和!轿车和百姓无缘,看车展不少人
期刊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集体弥漫的当代情绪。  故乡,一直是这个古老国家历代的诗人们咏叹的主题词。尽管总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苦,但在农业社会里,故乡最终会成为游子们骸骨和灵魂的皈依之地。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诚然有着许多无奈与感伤,但也能从中读出隐藏着的如释重负与淡淡喜悦。  只是,在今天,仿佛是一夜之间,许多人再也无法体察这种持续了数千年的情
期刊
当一个儿童,  在土豆地里咿语;  穿过长夜守望者的梦,  它的清唱来临.  纵使你远远离开,  到世上最寂寞的所在,  往后的岁月,它执著的声音,  仍然会萦回在你的心里。  ——里尔克,民歌(节选)    故乡记忆  猫姐对于故乡常州和宗族最初的记忆,全部来自她喊婆婆的人。  婆婆姓华,常州西门外夏溪镇人。按猫姐的记忆,大概生于1902年。少女时代,因为长得漂亮,被强纳入常州瞿家做童养媳。  
期刊
《寻路中国》,是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第三部,由三部分构成,“城墙”写变迁中的北方,历史与现实参照,农村与城市交错。“村庄”和“工厂”,以北方一农村、南方一企业为例,鲜活地再现中国经济起飞地方性因素的作用。Country Drving,这两个英文词,颇费了译者一番脑筋,反复商量琢磨后,转译为“寻路中国”,依我看,仍存在歧义。通篇下来,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既有“摸着石头过河”中,“ 一个国家”路在何方的追问
期刊
这里是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落脚之地。这个与核为邻、以淡泊为性格的小城,刚刚明白核安全是个什么概念。一晃过去的二十年里,他们只是感受到了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以及心理上的被边缘化。    八角帽,蛤蟆镜,及膝的风衣,再加上一双走起路来“嘚嘚”作响的中跟皮鞋,即便是在春日明丽的江南,女作家王英的这身打扮也算是时髦的了。  但她同时又是素雅的,不施粉黛,未着金银,甚至连一丝矫揉造作都没有,只那么浅笑
期刊
我1946年出生,祖籍河南漯河,父亲是一名陆军上尉。1949年,随着军队撤退,我随父母迁到了台湾。  小时候,我常常向长辈们问起老家的情况。后来我得知,我们刘家是当地一个大家族,光爷爷一辈就有兄弟十三个,五十多口亲戚都住在一起,因此家中平时备着四口大锅,每天至少要用两口来做饭。爸爸身边带着家族不同时期的全家福照片,有的就拍摄于老房的大门前,那种亲人之间的血脉联系,非常浓重。  这六十多年,在父母跟
期刊
旅居国外的日子里,诗人北岛曾写下诗作《乡音》。开头写道“我对着镜子说中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母语是他在异国缓解乡愁的唯一方式。而结尾则深埋着找不到回家之路的痛苦,“我在电话线的另一端/听见了我的恐惧”。  2011年11月的一天,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1”上,北岛再一次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中文”仍是他人生行李箱里最重要的物品。而北京,那个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却再也无法让北岛感到思乡的恐惧了
期刊
十多年来,贴在华新民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北京老胡同的守护神”,“与推土机作战的女人”,“阻碍城市化的守旧者”——而更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法国背景与血统。  “别叫我‘外国人’,我是中国人。”华新民用蓝色的眸子盯着记者,解释道:“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孩子。”  她最大的愿望与努力,是让推土机与拆迁队停下来,别再毁灭老北京城,别再毁灭她的故乡。  在现实里,她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    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