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正如火如荼地举办,成为全球汽车业争相露脸的大秀场,从1987年我第一次采访上海车展,四分之一个世纪已经过去。记得当时展场设在延安路上海展览馆,没有几辆车,国产轿车只有上海桑塔纳、北京切诺基,连捷达、富康都还没有问世。
那时候,进口轿车最高征收220%的高关税,车价相当于国际价格两三倍。对绝大多数中国工薪族来说,一辆轿车的价格几乎是一生工资的总和!轿车和百姓无缘,看车展不少人是冲着海外厂商花花哨哨的宣传品和塑料袋而来。在车展现场,我看到一个外国参展商,把一堆资料用铲车举起又翻倒下来,不怀好意地看着挤成一团的观众争抢。我心里当时充满一个汽车弱国国民的屈辱。
仅仅二十年前,即使最浪漫、最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想到,中国会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国,想不到轿车可以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想不到“后汽车时代”产生的能源、排放、拥堵,成为中国人面临的新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以2011年为界,中国轿车业在方方面面的呵护下,高歌猛进持续十年的“井喷”式高速增长已经告一段落。日本、韩国当年创造每年百分之二十多的增长,持续不过三五年,中国汽车保持了十年的高增长,已经是奇迹了。也许,今天我们不得不接受奇迹终结,走上常态的拐点到来。
2011年新年伊始,中国汽车面临的环境突然变得严峻。
面对拥堵的死结,北京轿车的“摇号限购”只不过是打响了“第一枪”,其他大城市或迟或早总会跟进。
在国家层面,汽车业逐步退出了“保增长”的宠儿地位,各种轿车消费鼓励政策戛然而止。
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舆论喉舌,再次加强了对汽车业的监管和批评的力度,各种排放和质量标准将日渐严厉。
连过去两三年,为了招商轿车项目,情愿白给土地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变了脸,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由,终结了轿车厂家“圈地”扩能的美梦。
在全球范围,石油已经冲破了100美元一桶的两年新高,向120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格逼近,对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得难以企及;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造成诸多汽车关键零部件厂停产,给国内汽车厂家带来的制约,远远不是几家日系车必然的减产。
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是中国人的渴望。
所谓世界汽车强国,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响当当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三是持有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洞悉汽车业未来发展趋势。
汽车诞生到今天,刚刚庆祝了125年的诞辰,可是称得上汽车强国的,也不过美国、德国,再加一个日本;意大利、法国,即使名车、名厂不少,历史也悠久,但是还算不上汽车强国;韩国,一直在咬着牙努力着,第二大品牌大宇却刚刚被东家通用销了号,改叫雪佛兰,离强国的目标似乎更远了。
产销第一大国——中国离汽车强国梦究竟有多远?靠中央一个号召,靠企业一哄而上的“大跃进”,靠所谓学者和热心的网民们的“鞭策”,就想在三五年里一蹴而就,恕我直言,强国梦只能是又一次“画饼”。
如果习惯于连续十年“井喷”的中国轿车厂家,仍然作“直线思维”,一味盯死在无限扩充产能上,后果实在令人堪忧。按照几乎所有企业2010年宣布的计划,眼下都在上马第三期、第四期工程;而且企业把提升总产量排名位置看得过重,甚至诸多集团,纷纷把收购落后微型面包车企业的产能,当作总产量能够迅速翻番的灵丹妙药。
我很为中国汽车业捏一把汗。“纠结”应该是对中国汽车业的今天最恰当的描述:全球第一,头脑发昏,摊子铺得太大,“三个壶盖盖五把茶壶”,一旦环境骤变,或者市场遇冷,断了资金链,只怕“强国梦”未成,倒把十年来辛辛苦苦挣来的那些家底,在两三年里赔个底儿掉。这不是 “杞人忧天”,看看美国“三大”这十年来的起起落落,就会明白我的担心并非多余。“汽车强国”切不要成了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好梦一日游”。
安全、节能、环保,应该取代产能成为中国汽车的主题词,也是今后在全球汽车业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入世,打开了一扇不能随意关闭的大门,但愿借助内外竞争压力,借助规范的游戏规则,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能发生更积极的变化。以一种理性、开放、包容、谦逊、自信的心态,先把汽车大国的内涵好好补课,“强国梦”应该是中国汽车今后几十年的奋斗目标。
那时候,进口轿车最高征收220%的高关税,车价相当于国际价格两三倍。对绝大多数中国工薪族来说,一辆轿车的价格几乎是一生工资的总和!轿车和百姓无缘,看车展不少人是冲着海外厂商花花哨哨的宣传品和塑料袋而来。在车展现场,我看到一个外国参展商,把一堆资料用铲车举起又翻倒下来,不怀好意地看着挤成一团的观众争抢。我心里当时充满一个汽车弱国国民的屈辱。
仅仅二十年前,即使最浪漫、最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想到,中国会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国,想不到轿车可以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想不到“后汽车时代”产生的能源、排放、拥堵,成为中国人面临的新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以2011年为界,中国轿车业在方方面面的呵护下,高歌猛进持续十年的“井喷”式高速增长已经告一段落。日本、韩国当年创造每年百分之二十多的增长,持续不过三五年,中国汽车保持了十年的高增长,已经是奇迹了。也许,今天我们不得不接受奇迹终结,走上常态的拐点到来。
2011年新年伊始,中国汽车面临的环境突然变得严峻。
面对拥堵的死结,北京轿车的“摇号限购”只不过是打响了“第一枪”,其他大城市或迟或早总会跟进。
在国家层面,汽车业逐步退出了“保增长”的宠儿地位,各种轿车消费鼓励政策戛然而止。
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舆论喉舌,再次加强了对汽车业的监管和批评的力度,各种排放和质量标准将日渐严厉。
连过去两三年,为了招商轿车项目,情愿白给土地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变了脸,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由,终结了轿车厂家“圈地”扩能的美梦。
在全球范围,石油已经冲破了100美元一桶的两年新高,向120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格逼近,对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得难以企及;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造成诸多汽车关键零部件厂停产,给国内汽车厂家带来的制约,远远不是几家日系车必然的减产。
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是中国人的渴望。
所谓世界汽车强国,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响当当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三是持有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洞悉汽车业未来发展趋势。
汽车诞生到今天,刚刚庆祝了125年的诞辰,可是称得上汽车强国的,也不过美国、德国,再加一个日本;意大利、法国,即使名车、名厂不少,历史也悠久,但是还算不上汽车强国;韩国,一直在咬着牙努力着,第二大品牌大宇却刚刚被东家通用销了号,改叫雪佛兰,离强国的目标似乎更远了。
产销第一大国——中国离汽车强国梦究竟有多远?靠中央一个号召,靠企业一哄而上的“大跃进”,靠所谓学者和热心的网民们的“鞭策”,就想在三五年里一蹴而就,恕我直言,强国梦只能是又一次“画饼”。
如果习惯于连续十年“井喷”的中国轿车厂家,仍然作“直线思维”,一味盯死在无限扩充产能上,后果实在令人堪忧。按照几乎所有企业2010年宣布的计划,眼下都在上马第三期、第四期工程;而且企业把提升总产量排名位置看得过重,甚至诸多集团,纷纷把收购落后微型面包车企业的产能,当作总产量能够迅速翻番的灵丹妙药。
我很为中国汽车业捏一把汗。“纠结”应该是对中国汽车业的今天最恰当的描述:全球第一,头脑发昏,摊子铺得太大,“三个壶盖盖五把茶壶”,一旦环境骤变,或者市场遇冷,断了资金链,只怕“强国梦”未成,倒把十年来辛辛苦苦挣来的那些家底,在两三年里赔个底儿掉。这不是 “杞人忧天”,看看美国“三大”这十年来的起起落落,就会明白我的担心并非多余。“汽车强国”切不要成了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好梦一日游”。
安全、节能、环保,应该取代产能成为中国汽车的主题词,也是今后在全球汽车业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入世,打开了一扇不能随意关闭的大门,但愿借助内外竞争压力,借助规范的游戏规则,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能发生更积极的变化。以一种理性、开放、包容、谦逊、自信的心态,先把汽车大国的内涵好好补课,“强国梦”应该是中国汽车今后几十年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