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心理亚健康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意识、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中出现焦虑、抑郁、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问题的现象日益普遍,随着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强烈而持久的消极情绪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为了解这些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存在的问题,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高校能够采取有效的咨询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通过抽取江苏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600名对心理咨询认知态度的调研,考察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样本取自江苏大学,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 600 份,回收 588份,有效回收率 98%。其中,低年级群体(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学生)共 385 名,高年级群体(大三年级、大四年级和研究生)共 215 名。
2.研究工具
調查问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其中自编《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共 16 道题,主要调查了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程度,影响其进行心理咨询的因素,对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等四方面的内容。
3.调研结果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填写,此次参加调研的学生中,有67%的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症状。针对这67%的学生,将其集中在京江楼2号楼教室2208,发放自编《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填写问卷之前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并告知此次填写的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按统一指导语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核对。
统计结果表明:愿意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只有14.04%; 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38%; 想去但没去过心理健康咨询的占32.40%;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占14%。
大学生遇到心理上的问题选择向父母寻求帮助、向同学朋友倾诉、咨询专业咨询师、去学校心理咨询室、通过网络倾诉、自我承受的分别占8.95%,51.39%,4.06%,6.16%,4.77%,25.37%。低年级、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高年级、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向父母寻求帮助的比例较高;在求助同学朋友方面,低年级、文科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 在咨询专业咨询师、兼职咨询师或者自我承受上,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比例较高,文科专业的学生求助专业咨询师的比例较高,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自我承受的比例较高。
二.影响因素
通过此次对江苏大学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不愿意或想去但没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比例较高,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持不重视的态度
由于相关知识薄弱,不了解心理疾病,当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有在心理问题十分严重时,才会寻求帮助。
2.对寻求心理咨询的矛盾心理和双重标准
虽然大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及高校开展相关的课程及讲座等途径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支持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咨询,但对于自己有心理问题时拒绝看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觉得别人会认为自己不正常。
3.对心理咨询存在扫帚星效应
扫帚星效应是心理学中晕轮效应的一种,是指评价者对于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会受其某一低分特质的影响而普遍偏低。大学生对某些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的不良人员的消极评价,影响其对其他心理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的肯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三.解决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应加强调控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
2.学校方面
学校要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奖勤助贷、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加强和完善校内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拓宽大学生疏解心理压力的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3.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不施加给子女过大的压力,相互尊重,并且家人要及时帮助子女疏解心理压力,让子女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支持。
4.个人方面
当代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避免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期待,而给自身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自我排解,缓解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能自己解决时,主动寻求朋友、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相关讲座,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郑文晓.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角度的考察[J]科技信息,2008(18):517-518.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180.
[3]赵倩.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
[4]高连宏.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7.17(3): 94-9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中出现焦虑、抑郁、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问题的现象日益普遍,随着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强烈而持久的消极情绪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为了解这些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存在的问题,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高校能够采取有效的咨询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通过抽取江苏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600名对心理咨询认知态度的调研,考察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样本取自江苏大学,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 600 份,回收 588份,有效回收率 98%。其中,低年级群体(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学生)共 385 名,高年级群体(大三年级、大四年级和研究生)共 215 名。
2.研究工具
調查问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其中自编《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共 16 道题,主要调查了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程度,影响其进行心理咨询的因素,对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等四方面的内容。
3.调研结果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填写,此次参加调研的学生中,有67%的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症状。针对这67%的学生,将其集中在京江楼2号楼教室2208,发放自编《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咨询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填写问卷之前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并告知此次填写的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按统一指导语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核对。
统计结果表明:愿意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只有14.04%; 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38%; 想去但没去过心理健康咨询的占32.40%;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占14%。
大学生遇到心理上的问题选择向父母寻求帮助、向同学朋友倾诉、咨询专业咨询师、去学校心理咨询室、通过网络倾诉、自我承受的分别占8.95%,51.39%,4.06%,6.16%,4.77%,25.37%。低年级、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高年级、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向父母寻求帮助的比例较高;在求助同学朋友方面,低年级、文科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 在咨询专业咨询师、兼职咨询师或者自我承受上,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比例较高,文科专业的学生求助专业咨询师的比例较高,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自我承受的比例较高。
二.影响因素
通过此次对江苏大学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不愿意或想去但没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比例较高,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持不重视的态度
由于相关知识薄弱,不了解心理疾病,当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有在心理问题十分严重时,才会寻求帮助。
2.对寻求心理咨询的矛盾心理和双重标准
虽然大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及高校开展相关的课程及讲座等途径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支持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咨询,但对于自己有心理问题时拒绝看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觉得别人会认为自己不正常。
3.对心理咨询存在扫帚星效应
扫帚星效应是心理学中晕轮效应的一种,是指评价者对于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会受其某一低分特质的影响而普遍偏低。大学生对某些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的不良人员的消极评价,影响其对其他心理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的肯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三.解决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应加强调控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
2.学校方面
学校要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奖勤助贷、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加强和完善校内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拓宽大学生疏解心理压力的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3.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不施加给子女过大的压力,相互尊重,并且家人要及时帮助子女疏解心理压力,让子女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支持。
4.个人方面
当代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避免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期待,而给自身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自我排解,缓解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能自己解决时,主动寻求朋友、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相关讲座,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郑文晓.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角度的考察[J]科技信息,2008(18):517-518.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180.
[3]赵倩.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
[4]高连宏.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7.17(3): 94-9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8C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