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引,从顶层设计、具体落实、质量保障三个方面探讨地方行业院校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既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也要充分探讨地方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两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的结果表达;具体落实依靠基层教研组织带动一流课程建设,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技术促成高阶课程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学院应构建一种内外协同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培养工作的闭环反馈与调节。
关键词:学生中心;地方行业学院;二级学院;人才培养
一、“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的确立
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都知道“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认证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这也是美国始于1980年代的一场本科教学改革运动,是一场教育范式革命,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随着中国新工科改革的推进,教育者开始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既然这是一场范式革命,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最微小单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更是无法偏离学生中心的理念,这也是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专业是工程类专业建设的必经之路。而“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认证一直倡导的原则。其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正是倡导高校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学生,这与“学生中心”改革精神相契合。其三,传统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许多培养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究其根源是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或者说在管理模式构建、工作设计时没有充分分析与考虑学生未来所面临的境况。
基于上述思考确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在本研究中起到引领性作用,具体来讲:
1. 將此作为一场教育范式革命来看,而非局部教学设计或某些课程建设的改变。
2. 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环节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均将“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
3. 构建“学生学习结果”导向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二级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明确的便是顶层设计工作,“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顶层设计是一种反向的设计,即以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产出为指引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再根据培养目标反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而作为地方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析离不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充分探讨。为了确保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过程规范、方式合理,且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学生发展需求,就要以大量详实的调查数据分析作为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依据。
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五年左右达到的状态,那么以此倒退,学生在毕业时可达到的发展状态称为毕业要求。二级学院可以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进行毕业要求梳理,再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七个阶层梳理各项指标,旨在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也便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实现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有效衔接。
三、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设计的落实
顶层设计得以落实的关键是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充分渗透到课程之中,也即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有序对应链条,由此,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微观层面,却也是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层面。
一流课程建设是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一个契机,因为一流课程的建设期许与高阶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均是促成学生综合分析、批判等高阶能力的形成。而课程建设的活力存在于广大教师队伍之中,需要一线教师充分领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够有效转化为各自的课程目标。
二级学院可以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基本单位,如加强课程组建设,以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顶层设计的落地。例如:
1.课程组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工作。积极承担所负责课程教学任务;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准备工作;开展相互听课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负责课程考核命题、阅卷及归档;进行课程评价、教学总结和反馈。
2.课程组负责课程基本建设。制定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整合、更新教学内容。
3.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组织集中教学研讨活动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制定课程考核方案;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设计时既要回应社会需求与学校对各专业质量建设要求的同时,也要积极达成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对人才质量的期待。所以,十分必要建立一套内外协同、多元参与、全程常态化、利于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目标设计阶段,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将培养目标逐级分解到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那么在评价环节可以继续沿用这一目标分类体系,对质量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价。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教学督导等方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有效落实到师生教学行为过程。通过教师进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学院开展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等,分析教学质量完成情况,形成持续改进闭环。
参考文献:
[1] 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
[2] 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09):42-44.
[3] 房鼎业.树立精品意识 创建一流课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113-116.
关键词:学生中心;地方行业学院;二级学院;人才培养
一、“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的确立
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都知道“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认证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这也是美国始于1980年代的一场本科教学改革运动,是一场教育范式革命,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随着中国新工科改革的推进,教育者开始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既然这是一场范式革命,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最微小单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更是无法偏离学生中心的理念,这也是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专业是工程类专业建设的必经之路。而“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认证一直倡导的原则。其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正是倡导高校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学生,这与“学生中心”改革精神相契合。其三,传统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许多培养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究其根源是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或者说在管理模式构建、工作设计时没有充分分析与考虑学生未来所面临的境况。
基于上述思考确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在本研究中起到引领性作用,具体来讲:
1. 將此作为一场教育范式革命来看,而非局部教学设计或某些课程建设的改变。
2. 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环节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均将“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
3. 构建“学生学习结果”导向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二级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明确的便是顶层设计工作,“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顶层设计是一种反向的设计,即以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产出为指引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再根据培养目标反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而作为地方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析离不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充分探讨。为了确保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过程规范、方式合理,且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学生发展需求,就要以大量详实的调查数据分析作为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依据。
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五年左右达到的状态,那么以此倒退,学生在毕业时可达到的发展状态称为毕业要求。二级学院可以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进行毕业要求梳理,再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七个阶层梳理各项指标,旨在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也便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实现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有效衔接。
三、二级学院人才培养设计的落实
顶层设计得以落实的关键是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充分渗透到课程之中,也即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有序对应链条,由此,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微观层面,却也是情况最为复杂的一个层面。
一流课程建设是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一个契机,因为一流课程的建设期许与高阶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均是促成学生综合分析、批判等高阶能力的形成。而课程建设的活力存在于广大教师队伍之中,需要一线教师充分领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够有效转化为各自的课程目标。
二级学院可以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基本单位,如加强课程组建设,以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顶层设计的落地。例如:
1.课程组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工作。积极承担所负责课程教学任务;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准备工作;开展相互听课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负责课程考核命题、阅卷及归档;进行课程评价、教学总结和反馈。
2.课程组负责课程基本建设。制定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整合、更新教学内容。
3.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组织集中教学研讨活动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制定课程考核方案;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设计时既要回应社会需求与学校对各专业质量建设要求的同时,也要积极达成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等对人才质量的期待。所以,十分必要建立一套内外协同、多元参与、全程常态化、利于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目标设计阶段,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将培养目标逐级分解到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那么在评价环节可以继续沿用这一目标分类体系,对质量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价。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教学督导等方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有效落实到师生教学行为过程。通过教师进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学院开展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等,分析教学质量完成情况,形成持续改进闭环。
参考文献:
[1] 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
[2] 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09):42-44.
[3] 房鼎业.树立精品意识 创建一流课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