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县报文化品位的途径初探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bb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报纸副刊建设作为提升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历来为各家报社所重视。作为地方党报的区县报因为定位、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副刊的重视度不高,在办报过程中,常常将其作为查漏补缺的东西而随意编发,没有做长期的规划。本文结合《石柱报》在副刊建设上的实践,对如何提升区县报的文化品位作一个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区县报 文化品位 提升 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区县报作为区县党委的机关报,应努力提升文化品位,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与繁荣的重任,才能更好地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在行动上。
  笔者在几年的采编实践及编读往来中,深深地感觉到加强副刊建设是提升区县报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石柱报》副刊建设的一些做法,就如何加强副刊建设、提升区县报文化品位做些粗浅的探究。
  一、区县报副刊是党报在基层引领文化发展繁荣的主阵地
  最初作为时政新闻“附镌”的报纸副刊发展到今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发轫于近代的报纸副刊曾经是中国革命的、进步的文化人士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都曾经是著名副刊的撰稿人。
  《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等报纸副刊曾经激励、滋养过一代代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依然春松华茂、熠熠生辉,报纸副刊仍是人们拿到报纸时最爱看的版面、最爱读的内容之一。
  副刊以同样具备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新闻性与时政新闻版面相融合,成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以多样的写作体裁、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版面设计等区别于时政新闻。副刊因其与时政新闻的诸多差异性,吸引了更为广泛的读者长期的喜爱和关注。
  在区县一级媒体中,副刊同样也是区县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在基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阵地之一,需要区县报主办单位加强力度建设好,健全机制运用好,跟随时代发挥好。
  二、《石柱报》加强副刊文化引领的做法
  2012年元旦,创办多年的《石柱报》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得以扩版增期。为适应报纸改版和媒体扩容的需要,《石柱报》编辑部正式成立了“石柱县新闻中心”。在强化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石柱报》副刊也得到了单位领导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一是将持续多年每半月一期的“龙河文艺”副刊增至每周一期,保障了副刊所需的版面;
  二是选定专人担当副刊文字编辑,并聘请专业人才为副刊美术编辑,保障了副刊建设的人才力量;三是副刊的种类也由单一的“龙河文艺”增加为龙河文艺、读书、民俗、生活、科教、摄影、视点、特刊、专题等多个种类,内容更加丰富,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更强,增强了副刊对全县各行业、不同志趣读者的吸引力。四是明确了副刊稿费发放政策,改变了多年来副刊稿费时有时无的不确定状况,并着手制定出台相应的文件,以规范作品创作、刊用及稿费发放等方面的秩序和机制,确保了副刊稿源的稳定,提高了稿件的质量,调动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三、区县报加强副刊建设的几点启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十八大报告在历届报告的基础上,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作了更具体、更清晰的论述,尤其加大了对基层的和惠及全民的文化建设的力度,着眼在全民,着力在基层,重心下移,服务对象更具体,令人倍感振奋。
  在这样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区县报副刊也应当与时政新闻报道一同,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加强建设,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勇当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生力军,为提升、壮大基层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吸引力添砖加瓦。
  《石柱报》在努力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注重发挥副刊作用,以开放的思想办刊,广泛调动大众积极参与副刊创作,汇聚县、市、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侨胞的热情和智慧共办副刊,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繁荣、为“文化强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启示一:地方文化传承
  《石柱报》与作协、摄协、书协、美协、县志办、民宗委、文化馆、文馆所等县内文化机构和县内外了解熟悉热爱石柱历史、地理风物、土家族民俗的人士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联合采风、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作品提供等方式,加强了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的挖掘、传承、弘扬力度,在保证《石柱报》副刊内容科学性、专业性的同时,提升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王萦绪与〈石柱厅志〉》就是一篇集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有分量之作,该文经《石柱报》副刊刊发后,在县内引起较大反响,让人们对本县历史沿革、名人治县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起读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县志办还专门拷贝了相关资料,以作史料研究。
  该县与丰都县民宗委联合,沿贯穿两县的龙河流域调研写成的《龙河记忆》,资深媒体人游历该县长江岸边的古镇西沱后采写的《天地遗痕云梯街》,该报记者深入镇村乡野采写的《探寻尘封历史,聆听岁月遗响——走进大河嘴江西会馆》,还有弘扬饮食文化的《流水豆腐干》、《独特的酒令》等大量挖掘、记录、赞美该县历史名胜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经《石柱报》副刊发表后,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有的被相关部门和媒体收藏、转载。
  启示二:地方文化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地方文化也需与时俱进,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向前,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为推动地方事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和环境氛围。   近段时期,各区县因工作需要,一些部门年满50岁的部分干部面临工作调整,我县也不例外。作为媒体工作者,时有听到一些“改非”干部多少有些失落感的话语,人称“改非综合症”。
  一篇题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散文,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却依然保持积极向上、豁达坚定、全心为民的情怀为例,揭示了“出世不鄙功名,入世莫忘清高”的为官为民之道。全篇2000余字,不急不徐娓娓道来,明白易读又富含人生哲理,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刊发于《石柱报》副刊,却为应时之作,为“改非综合症”干部心中打开了一盏光亮之灯,起到了及时的社会引导作用。
  “浓郁的边镇风情、美好的热带景观、纯净的民风民俗让人印象深刻,心中不由升起平和美好的情愫!”一位读者读完记游散文《美哉·孟定》后感慨道。
  本土作家以赋体创作的《石柱赋》、《回龙中学赋》充分展示了石柱历史人文山川风物及社会发展;科教类副刊文章《花蕾自亡是为何——由9龄童服毒引发的反思》以专业的眼光、详实的调查,对儿童教育、家庭管理、医疗纠纷等社会热点进行回应、解读,厘清了事实,勘正了舆论;展现家乡美景与建设的摄影类副刊作品《大美石柱》、《美丽家园》等激发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红灯前的思索》、《微笑,最动人的语言》、《人格是平等的》、《少做些“钩”“挂”文章》等言论类文章短小精悍、亲切感人、言之成理,对四城同创、和谐社会建设、党风整风转变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启示三:地方文化繁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方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在回忆性散文《美食的流光与诚意》一文中,定居美国的石柱人英子,用诗一样美好的文字,以美食为线索叙写对故乡、亲人、家国的眷恋,在时间与空间的流转间,积淀起深婉动人的故土情结。
  “兼容并包”自古以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作为区县报副刊,大多以刊发本土或本地人文章为主,《石柱报》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办副刊,安排“域外传真”、“佳作共赏”等栏目,适当刊登域外文章(写外地的文章及外地人写的文章),以此丰富副刊内容、拓展视野,供读者领略异域风情、知识趣闻,也为本土作者借鉴他人技法、学习提高提供平台。
  由石柱农民作家创作的《庄稼把势与土地》首刊于《石柱报》副刊。作者经与编辑等人交流后修改为《庄稼人生》向外投递。该作获2012年中国散文华表奖提名,将角逐华表奖子奖项——最佳作品奖、杰出成就奖等。《石柱报》副刊不唯作者身份,只唯文章内涵,既是读者忠实的服务者,也甘为广大创作者成长的土地。
  《夜航运河》、《鲁迅先生的尊师风范》《月到中秋明》等外地来稿为《石柱报》副刊加注了暖暖温情和灼灼智慧,与本地各类作品一起为该县文化的发展繁荣添彩增辉。
  总之,实现“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区县报副刊这一基层党报引领文化发展繁荣的主阵地“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来临之际,《石柱报》副刊正朝着“文化强县”目标,找准自身的定位一路前行,在国家、地方文化建设的次递发展宏图中,画上自己的浓墨重彩!
  参考文献
  ①柳斌杰,《关于我国报刊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3(3):57
  ②王飞燕,《品位:文摘报刊之魂》[J].《新闻窗》,2007(2):113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犯罪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在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往往受到媒体的争相报道,但性犯罪的特殊性导致媒体在报道时很容易因操作不当陷入伦理与法律的困境。本文通过比较性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区别,指出了性犯罪报道背后蕴含的权利冲突问题,强调媒体在报道性犯罪时应特别注意报道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并对李某某案相关报道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性犯罪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媒体失范行为,为规范性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媒介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新媒介素养也进入一个全民讨论的时代。尤其是对于西南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新媒介素养,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是加强少数民族新媒介素养的最佳突破口。本文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研究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状态,旨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关键词
【摘要】评论员赵振宇以其敏锐的触角和极佳的口才,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本文从新闻评论的几大基本要素入手,分析赵振宇相关评论作品的选题风格、立论风格、说理风格和行文风格,深入挖掘其评论作品的风格特点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新闻评论;赵振宇;风格研究  赵振宇教授早年在长江日报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期间,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特别奖。转入大学后
【摘要】《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的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将亲情、乐趣、冒险、真实结合在一起,五位明星老爸在偏僻美丽的乡村与自己的孩子共同生活,并全程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节目一经推出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新颖的制作理念、积极的价值导向以及全明星阵容,引发收视狂潮,更是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饕餮大餐,面对这两方的结合,学校以及社会也应对大学生亲情观教育做出一些思考与引导。  【关
亲爱的童年:  风渐渐起了、雪渐渐化了、时间也在慢慢地走了。连你,都离我而去。你走的那刻,眼泪汇成了一切,你走的那时,心忏悔了全部。只有现在,我才能骗自己,你还未离我而去,让我安静地告诉你:我一切安好,也希望你从未走远……  童年,你可否还记得当年我们的誓言?你是否还履行了我们当初的约定?现如今,时光匆匆。它带走了一切,让我一无所有。任时光匆匆溜走,我也会紧紧地抓住你的身影,不让你消颜残去。  童
【摘要】新闻涵化理论发端于上个世纪并用于研究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但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闻涵化理论同样作用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中,对大众产生影响。本文在对《明镜》周刊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的所有涉华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明镜》周刊涉华报道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客观的语言描述,但是在题材内容方面,则主要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本文认为,《明镜》周刊在涉华报道中运用了新闻涵化理论,向国外的受众传达的
“今天,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鱼塘村柴庄组村民杨立凡送来一面锦旗,因为我们多次协调、督促地方政府,他们一家六口从房顶坍塌的老房子搬进了新居。”前不久,《安徽日报农村版·维权周刊》主编张波在电话另一端给《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传递着最新的信息。  这让记者想起去年8月中旬走进《安徽日报农村版》编采大厅时的场景:“语论监督护民权”“百姓信赖的好报社”“人民的喉舌 正义的呼声”……50多面悬挂在四面墙壁上的红
【摘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都市报更应该加强深度报道。当前深度报道发展正呈杂志化、互动化等特点,都市报应该立足于权威性、思想性、民生性和可读性,让深度报道成为都市报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键词】都市报深度报道新媒体趋向  深度报道并不是个新鲜词。就都市报而言,深度报道如今依然扮演着“立身之本”的角色。尤其是在当前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浪潮冲击背景下,加大深度报道力度更具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则是互联
【摘 要】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功效的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在当前形势下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江西日报的新闻实践为主,回答了党报“走转改”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展示了立足优势,强化党性原则、回归新闻本质、提升新闻品质、砥砺宣传气质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党报 走转改 舆论引
【摘 要】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