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近字字理解析之“班”与“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tx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bān 金文 篆文
  会意字,从双玉,从刀。本义是用刀(リ )剖玉,故构形为刀(リ)在两“玉”之中。引申指分开,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马”,即是分道而行的马,而非身有条纹的“斑马”。古代征战时为便于调动远征的军队,朝廷特制有兵符,此符一分为二,骑缝刻铭,或分刻阴阳文字,多似虎形,故称虎符,帝王将帅各持一半,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故有“符合”一词。“班师”即是传令的使者除诏书外,还要持朝廷的另一半兵符为凭证,两半兵符相合后,才能调动军队,故“班师回朝”不能写成“搬师回朝”。把玉剖开则有把整体分为部分义,所以现代按工作和学习性质分列而成的“班级”,按时间排列的段落所称谓的“早班”“中班”“晚班”以及“航班”“班車”等,均有把整体分化为部分的意思。教学时可提示,“玉”原来就写成“王”,三横等距,像绳系的三块玉,而大王的“王”原写成“ ”,中上两横挨得较近,三横不等距。但表玉的“王”与大王的“ ”在实际书写时常易混淆,为加以区别,俗字便加点写作“玉”,现规范汉字以“玉”为正体,但作偏旁时仍写作“王”,如“珍、珠、玩、玲、珏、琳”等。据此,“班”的两个“王”实际上是“玉”;“刀”作偏旁在右变写作“刂”,在中则写作“リ”,如“班、辨”。理解了“王”是“玉”,“リ”是“刀”,用刀剖开瑞玉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就能清晰理解。
  形义可用顺口溜识记为:
  刀字变リ在中间,
  双王是玉分两边;
  整体分成若干段,
  班级班组和航班。
  斑bān 篆文 今篆
  会意字,从双玉,从文。“玉”作部件省点作“王”,两“玉”之间有“文”(通“纹”),由玉中斑纹的驳杂不纯引申为杂色或斑点。斑马是因其身上的条纹而命名,故“斑马”“斑马线”不能写成“班马”和“班马线”。“斑痕”是指物件上显露出的别种颜色的印迹,故用从“文”的“斑”;“瘢痕”是指伤口愈合后留下的印痕,与疾病伤痛有关,故用从“疒”的“瘢”,“瘢痕”与“斑痕”不能混用。成语“管中窥豹”的接续语是“可见一斑”,从管中窥看豹子见的是其身上的某一斑纹,既是“斑纹”就不能写成“可见一班”或“可见一般”了。“斑”是后起字,篆文为 ,是从文,辡声的形声字。教学时可从“班”引出“斑”,“文”的甲骨文写如“ ”,像一纹身之人,由此提示“文”与“纹”古代用字是相通的,在此基础上,再用“斑”组成“斑鸠、斑竹、雀斑、斑驳、斑斓”等词语,无疑,这些词语都与杂色或斑点有关,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斑”字从“文”的形义理解。
  形义可用顺口溜识记为:
  玉作偏旁省去点,
  纹在中间丝不见;
  玉有纹理颜色杂,
  斑痕斑纹和斑点。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杜甫的《绝句》组合教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读通诗句,体会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不同韵味。  2.感受古诗的景色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眼中的曼妙春色。  3.通过比较品评,体悟不同的赞颂对象呈现出的相同情感。  4.激发学生读诗、品诗的兴致,在古诗的诵读中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在这些童谣中,我度过了一个古老语言的狂欢节。童谣的种子,语言下的自由,已经埋在一个孩子心中。  ——耿占春 《回忆与话语之乡》  唤 醒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
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与竞争,许多学生转而通过考取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毕竟艺术类专业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不是很高,美术生这个群体就随着这种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作为一名高中的数学教师,很多时候看着班里的美术生绞尽脑汁也无法攻破数学题的时候,我就会反思,美术生到底需不需要学习数学,数学学科在美术中的价值是什么?它能在美术生的专业课学习中起到什么促进作用?  在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交流会上,一位来自北京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平台集课程开发与管理为一体,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运用ASP.NET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课程从创建到添加、编辑内容,再到审核、发布等系列过程的功能。重点介绍校本课程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 ASP.NET;B/S结构;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111-03    校本课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3.通过欣赏音乐与书法作品,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轻点“愁”情  1.同学们,请你们自由轻声朗读这一组诗。(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诗题,初知诗人  请根据提示猜猜诗人的名字。  提示一:他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提示二:他一生为后人留下3000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提示三: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把吉他、一支话筒、一副略显苍老的嗓音唱响了一曲澎湃的诗歌。歌者便是我—— 一个48岁的语文老师。  我与音乐,音乐与我,40余载的人生乐章缓缓在我面前进行着浅吟低唱——  第一乐章:童年田园曲  1970年,那是一个春天(农历三月三),在皖西北阜阳火车站东不远的一个村庄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我来到这个世上。彼时46岁的妈妈生了她的第六个孩子。时值春雨
语文课程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的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近年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之前对课标的一些误解,似乎让一线老师不再敢讲知识,但其实,没有任何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不依托于知识的。不少人忽略了课标对知识教学其实是有要求的,既列出了如语法修辞等知识要点,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根据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亮相,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新热点,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课程教学活动。如果说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跑道,那么课堂就是学生素养在这条跑道上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而要撬动这“最后一公里”的变革,亟待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革新。在目前的课堂质量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课文字面意义上的解读,还需要通过诵读把握课文的节奏与韵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轻声朗读、静心默读、合作对读、齐声共读等不同方式,反复“触摸”语言文字,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音韵之美绽放于唇齿之间,让意境之美响彻于耳畔,让思想之美沉淀于脑海,使语文素养在反复操练中得到提升。  一、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谈到语言之美,不可忽视的是它一字一音的韵律之美。一篇内容丰富、文笔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