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把吉他、一支话筒、一副略显苍老的嗓音唱响了一曲澎湃的诗歌。歌者便是我—— 一个48岁的语文老师。
我与音乐,音乐与我,40余载的人生乐章缓缓在我面前进行着浅吟低唱——
第一乐章:童年田园曲
1970年,那是一个春天(农历三月三),在皖西北阜阳火车站东不远的一个村庄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我来到这个世上。彼时46岁的妈妈生了她的第六个孩子。时值春雨绵绵,一声春雷在天边响起,我便有了个乳名——雷。
妈妈虽是个大字不识的农妇,却天生一副好嗓子,于是我便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慢慢长大。后来爱吹笛子的二哥、爱唱歌的三姐或多或少都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了。但我始终觉得更是童年那无拘无束的生活,滋润并丰满了我的所谓音乐细胞。
春日里,燕子呢喃,布谷啼鸣,我必定和小伙伴们一起折柳枝,拧柳笛;拔苇芽,做苇哨。然后,我们便手舞足蹈地吹着自制的笛与百鸟应和着,去唤醒明媚的春光。
夏日里,树上的知了声此起彼伏,高歌着属于它们的大合唱;沟里的蛤蟆声交相呼应,演奏着属于它们的交响乐。我当然就是它们合唱或交响的指挥了。每每它们演唱或演奏时,我就拿起一根小木棍,东摇西晃,哪怕很多家伙并不听从我的指挥。偶尔也会四仰八叉地躺在金黄的麦浪里,静听着热风吹拂麦穗发出的美妙的沙沙声,畅想着今年过年一定能吃上雪白的白面馍馍吧。
秋日里,我沉迷于秋风的声音里,一地落叶在秋风的指挥下,旋转着,旋转着,它们悠悠飘落,身体与地面碰撞着、摩擦着,发出曼妙的乐声……再没有如此美妙的华尔兹了吧!
冬日里,总没有什么美妙的声音了吧?即使有,也是有些刺耳的北风吧。错!你没看见或听到那枝头上一翘尾巴一声报喜的喜鹊的欢快叫声吗?你没听到雪花簌簌地落在大地上的声音吗?你没听到小伙伴们自制的雪橇划过冰面的呲呲声吗?还有那鞭子抽打陀螺发出的清脆响声和陀螺自转的嗡嗡声,你也没听到吗?
对了,一年四季我都会陶醉于跑到铁路旁,或站或蹲,或躺
或卧,听那一列列蒸汽火车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哐当哐当”地由远及近,而后由近及远,嘴里总是跟着“呼哧呼哧”“哐当哐当”变着节奏应和着。我的良好节奏感也许就是那时日复一日所练就的吧。
至此,我倒庆幸自己的童年是在那样一个地阔天朗的地方,那样一个纯纯粹粹的时代了。
第二乐章:青年狂响曲
儿时母亲哼唱的摇篮曲,农村宣传队的样板戏,整天不绝于耳的讨饭者的二胡、琵琶、梆子,以及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声,还有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响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那美好的时光。
20世纪80年代中的某一天,已是一名初中生的我,背着军用书包在上学途中突然被街边磁带店破录音机里传出的歌声深深吸引。驻足侧耳,如此狂野、沙哑、震撼、歇斯底里的声音裹挟着我的耳朵,生平第一次听到那样的音乐,那便是摇滚之父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那是一种全新的感觉。那一刻,我因摇滚乐而热血沸腾!
80年代末的某一天,已是一名师范生的我,第一次接触电声乐器,童年时练就的“哐当哐当”的节奏感,让我迷上了架子鼓。大不了我们几岁的音乐老师带着我们几个热爱摇滚的小年轻,组成了一支乐队,夜以继日地排练。当我们把并不完美的《一无所有》
在学校的礼堂里奏响时,全校沸腾。那一刻,我因我能摇滚而热血沸腾!
90年代初的某一天,已是一名小学老师的我,依然执着于摇滚乐,不顾家人阻拦,利用暑假到北京学习打击乐,师从著名爵士鼓演奏专家IZUMI KOGA(古贺泉),每天猫在地下室,没日没夜地苦练基本功,一天的伙食也就是两包方便面而已,但我却不以为苦。回到家乡后,利用课余时间和几位热血青年组建了“子午线乐队”。在绚丽的舞台灯光下,我的鼓声响起。那一刻,我因我的激情演绎而热血沸腾!
我的青年时代与摇滚乐密不可分。师范时,我还是一名舞者——霹雳舞者,被誉为“霹雳舞王”。黑黑的我,会唱歌、会打鼓、会弹吉他、会跳舞,我是女生眼中名副其实的“黑马王子”。
至此,我倒庆幸自己的青少年是在那样一个不太复杂的环境,那样一个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了。
第三乐章:中年曼妙曲
结婚生子,乐队解散。三十而立!但彼时,一直踏踏实实地做着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并没有断了与音乐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班主任兼学校大队辅导员的我,组建了我市第一支铜管乐团,利用以前搞乐队时的资源,请来了铜管乐老师,打击乐当然就由我来亲自“操刀”。半年时间,孩子们就能演奏国歌和一些少年先锋队的好几支必备曲目了。随后的几年,我们学校的铜管乐团受邀参加过很多市、区级大型活动,如市政府举行的国庆50周年活动等。当看到孩子们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时,我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的语文课堂也总是和音乐密不可分。课文朗读时,我会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孩子们动情地朗读;难点突破时,我会辅以恰当的音乐烘托主题;想象写话时,我会播放星空暢想曲,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也因此,我的充满音乐气息的语文课渐渐走出学校,走进区级、市级乃至省级、国家级的赛场。
2012年,我成了一名语文特级教师。更由于自己在音乐、朗诵等方面的特长,2013年被作为人才引进到首都北京,来到刚刚诞生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古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迷上了古老的民族乐器。2014年上半年,听说二年级级部请来了老师教吹葫芦丝,我毫不犹豫就蹭课去了,学了几次后,愈发感觉到民族乐器的美妙,于是一发不可收。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先后买了陶笛、埙、双管巴乌、古琴等乐器,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自学。如今,西洋、民乐乐器加起来,我能演奏近十种乐器。
2015年11月9~16日,“高学雷名师周”活动在亦小举行。一周里,我进行了“朗读与音乐的关系”“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两个主题讲座,又分别就诗歌、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四种课型进行了四堂公开课,同时又举办了一场一个半小时的诗歌朗诵及音乐演奏会,一周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尤其是我的架子鼓开场,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打动人心的深情朗诵,让学生、家长、同行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语文老师。
我的MC教室就是这场音乐朗诵会后在李振村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的。何为MC教室?M,就是music(音乐)的首字母,还是merry(愉快的、有趣的)的首字母;C就是Chinese的首字母,我们的教室就是令人愉快的、充满音乐情趣的语文教室。
我在教室一角摆放了电子鼓、手鼓、吉他、电子琴等,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可以摆弄一下乐器。课余时间,音乐角就成了我和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和着音乐,我们一起诵读美文,吟唱经典,真正是每天唱着过幸福的教室生活!
让孩子们在节奏、韵律中去背诵经典诗词,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习得语文知识,去提升语文能力,去培养语文素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越来越坚信,在全人教育下一个教师全面素养的重要性,建设一种完整而非学科教室生活的重要性。我喜爱语文,热爱音乐,也非常希望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们的MC教室。一个教师,如果有十八般武艺,给学生以N种崇拜的理由,真正的教育还会远吗?
至此,我真的庆幸自己中年生活工作中有MC教室相伴,有爱音乐、爱语文的孩子们相伴。
第四乐章:老年畅想曲
畅想着我的老年生活,那一定也是离不开美妙的音乐的吧……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我与音乐,音乐与我,40余载的人生乐章缓缓在我面前进行着浅吟低唱——
第一乐章:童年田园曲
1970年,那是一个春天(农历三月三),在皖西北阜阳火车站东不远的一个村庄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我来到这个世上。彼时46岁的妈妈生了她的第六个孩子。时值春雨绵绵,一声春雷在天边响起,我便有了个乳名——雷。
妈妈虽是个大字不识的农妇,却天生一副好嗓子,于是我便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慢慢长大。后来爱吹笛子的二哥、爱唱歌的三姐或多或少都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了。但我始终觉得更是童年那无拘无束的生活,滋润并丰满了我的所谓音乐细胞。
春日里,燕子呢喃,布谷啼鸣,我必定和小伙伴们一起折柳枝,拧柳笛;拔苇芽,做苇哨。然后,我们便手舞足蹈地吹着自制的笛与百鸟应和着,去唤醒明媚的春光。
夏日里,树上的知了声此起彼伏,高歌着属于它们的大合唱;沟里的蛤蟆声交相呼应,演奏着属于它们的交响乐。我当然就是它们合唱或交响的指挥了。每每它们演唱或演奏时,我就拿起一根小木棍,东摇西晃,哪怕很多家伙并不听从我的指挥。偶尔也会四仰八叉地躺在金黄的麦浪里,静听着热风吹拂麦穗发出的美妙的沙沙声,畅想着今年过年一定能吃上雪白的白面馍馍吧。
秋日里,我沉迷于秋风的声音里,一地落叶在秋风的指挥下,旋转着,旋转着,它们悠悠飘落,身体与地面碰撞着、摩擦着,发出曼妙的乐声……再没有如此美妙的华尔兹了吧!
冬日里,总没有什么美妙的声音了吧?即使有,也是有些刺耳的北风吧。错!你没看见或听到那枝头上一翘尾巴一声报喜的喜鹊的欢快叫声吗?你没听到雪花簌簌地落在大地上的声音吗?你没听到小伙伴们自制的雪橇划过冰面的呲呲声吗?还有那鞭子抽打陀螺发出的清脆响声和陀螺自转的嗡嗡声,你也没听到吗?
对了,一年四季我都会陶醉于跑到铁路旁,或站或蹲,或躺
或卧,听那一列列蒸汽火车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哐当哐当”地由远及近,而后由近及远,嘴里总是跟着“呼哧呼哧”“哐当哐当”变着节奏应和着。我的良好节奏感也许就是那时日复一日所练就的吧。
至此,我倒庆幸自己的童年是在那样一个地阔天朗的地方,那样一个纯纯粹粹的时代了。
第二乐章:青年狂响曲
儿时母亲哼唱的摇篮曲,农村宣传队的样板戏,整天不绝于耳的讨饭者的二胡、琵琶、梆子,以及叫不上名字的乐器声,还有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响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少年那美好的时光。
20世纪80年代中的某一天,已是一名初中生的我,背着军用书包在上学途中突然被街边磁带店破录音机里传出的歌声深深吸引。驻足侧耳,如此狂野、沙哑、震撼、歇斯底里的声音裹挟着我的耳朵,生平第一次听到那样的音乐,那便是摇滚之父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那是一种全新的感觉。那一刻,我因摇滚乐而热血沸腾!
80年代末的某一天,已是一名师范生的我,第一次接触电声乐器,童年时练就的“哐当哐当”的节奏感,让我迷上了架子鼓。大不了我们几岁的音乐老师带着我们几个热爱摇滚的小年轻,组成了一支乐队,夜以继日地排练。当我们把并不完美的《一无所有》
在学校的礼堂里奏响时,全校沸腾。那一刻,我因我能摇滚而热血沸腾!
90年代初的某一天,已是一名小学老师的我,依然执着于摇滚乐,不顾家人阻拦,利用暑假到北京学习打击乐,师从著名爵士鼓演奏专家IZUMI KOGA(古贺泉),每天猫在地下室,没日没夜地苦练基本功,一天的伙食也就是两包方便面而已,但我却不以为苦。回到家乡后,利用课余时间和几位热血青年组建了“子午线乐队”。在绚丽的舞台灯光下,我的鼓声响起。那一刻,我因我的激情演绎而热血沸腾!
我的青年时代与摇滚乐密不可分。师范时,我还是一名舞者——霹雳舞者,被誉为“霹雳舞王”。黑黑的我,会唱歌、会打鼓、会弹吉他、会跳舞,我是女生眼中名副其实的“黑马王子”。
至此,我倒庆幸自己的青少年是在那样一个不太复杂的环境,那样一个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了。
第三乐章:中年曼妙曲
结婚生子,乐队解散。三十而立!但彼时,一直踏踏实实地做着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并没有断了与音乐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班主任兼学校大队辅导员的我,组建了我市第一支铜管乐团,利用以前搞乐队时的资源,请来了铜管乐老师,打击乐当然就由我来亲自“操刀”。半年时间,孩子们就能演奏国歌和一些少年先锋队的好几支必备曲目了。随后的几年,我们学校的铜管乐团受邀参加过很多市、区级大型活动,如市政府举行的国庆50周年活动等。当看到孩子们演奏出美妙的乐曲时,我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的语文课堂也总是和音乐密不可分。课文朗读时,我会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孩子们动情地朗读;难点突破时,我会辅以恰当的音乐烘托主题;想象写话时,我会播放星空暢想曲,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也因此,我的充满音乐气息的语文课渐渐走出学校,走进区级、市级乃至省级、国家级的赛场。
2012年,我成了一名语文特级教师。更由于自己在音乐、朗诵等方面的特长,2013年被作为人才引进到首都北京,来到刚刚诞生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古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却迷上了古老的民族乐器。2014年上半年,听说二年级级部请来了老师教吹葫芦丝,我毫不犹豫就蹭课去了,学了几次后,愈发感觉到民族乐器的美妙,于是一发不可收。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先后买了陶笛、埙、双管巴乌、古琴等乐器,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自学。如今,西洋、民乐乐器加起来,我能演奏近十种乐器。
2015年11月9~16日,“高学雷名师周”活动在亦小举行。一周里,我进行了“朗读与音乐的关系”“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两个主题讲座,又分别就诗歌、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四种课型进行了四堂公开课,同时又举办了一场一个半小时的诗歌朗诵及音乐演奏会,一周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尤其是我的架子鼓开场,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打动人心的深情朗诵,让学生、家长、同行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语文老师。
我的MC教室就是这场音乐朗诵会后在李振村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的。何为MC教室?M,就是music(音乐)的首字母,还是merry(愉快的、有趣的)的首字母;C就是Chinese的首字母,我们的教室就是令人愉快的、充满音乐情趣的语文教室。
我在教室一角摆放了电子鼓、手鼓、吉他、电子琴等,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可以摆弄一下乐器。课余时间,音乐角就成了我和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和着音乐,我们一起诵读美文,吟唱经典,真正是每天唱着过幸福的教室生活!
让孩子们在节奏、韵律中去背诵经典诗词,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习得语文知识,去提升语文能力,去培养语文素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越来越坚信,在全人教育下一个教师全面素养的重要性,建设一种完整而非学科教室生活的重要性。我喜爱语文,热爱音乐,也非常希望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们的MC教室。一个教师,如果有十八般武艺,给学生以N种崇拜的理由,真正的教育还会远吗?
至此,我真的庆幸自己中年生活工作中有MC教室相伴,有爱音乐、爱语文的孩子们相伴。
第四乐章:老年畅想曲
畅想着我的老年生活,那一定也是离不开美妙的音乐的吧……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