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琅琅书声释放语文之美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课文字面意义上的解读,还需要通过诵读把握课文的节奏与韵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轻声朗读、静心默读、合作对读、齐声共读等不同方式,反复“触摸”语言文字,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音韵之美绽放于唇齿之间,让意境之美响彻于耳畔,让思想之美沉淀于脑海,使语文素养在反复操练中得到提升。
  一、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谈到语言之美,不可忽视的是它一字一音的韵律之美。一篇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的文章,有人读得平淡无感情,发音不正确、不流利,听众既享受不到音韵之美,可能连文字原有的感染力都被埋没;有人却能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绘声绘色地将文字美感传达出来。相同的文字,经由不同的朗读,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艺术状态。因而,课标将“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可见,朗读既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础与目标。只有放手让学生进行朗读实践,才能让学生读出、听出、悟出语文之美。
  1.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许多广为传颂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以自身优美、隽永的语言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发现这些课文所蕴含的语言之美,成为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在由教师主控的课堂中,尽管教师通过解构课文、讲解句式、强调语气等方法,将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细致的剖析,但学生由于缺少“读与思”的时间,不曾完整地“体验”课文,对课文的文字、意境、情感都难以生成属于自己的深刻感受。
  学生只有通过整体朗读,频繁地“触摸”课文,才能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小说语言的个性、抒情语言的优美。比如,在诵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一个“绿”字,就赋予了初春江南美景以动感。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只有在反復的诵读中才能欣赏和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含蓄优美的表达。
  2.体会意境美
  王国维曾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意境美就是意和境的统一,情和景的和谐,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写的对象全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一个和谐而动人的艺术形象,还要有深厚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文学作品在阅读后,往往会促使人思考,给人以激励。在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或明朗、或宁静、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扩大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文中蕴含的美的意境。比如,在《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选择了几个充分展现秋季特点的事物,仅用28个字就将它们绘成了一幅画卷,并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这也表达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完全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意境之美。
  3.感受情感美
  富有感染力的、能打动人的课文,一定是饱含充沛情感的文章。如维克多·雨果的《船长》所塑造的伟大灵魂,陆游的《示儿》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所展现的热烈奔放等,这些课文无不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冲击。而这样的情感之美,不是教师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中进行提炼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朗读,恰恰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力与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因为朗读所要求的“语音呈现”,可以为学生反复“触碰”文字创造机会,并促使他们在大脑中对文字进行细致的加工,进而在感受文字情感的基础上,琢磨出符合文字的情感特征。这样的一番“信息加工”过程,既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充分感受文字情感之美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引入朗读教学
  在语文基础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小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积累丰富的语感。所谓语感,即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而朗读能力与朗读技巧的训练,能直接提升小学生的语音感。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理念处在不断更新变化之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学生的琅琅书声应该逐渐替代教师冗长的课文分析与讲解,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师不仅要通过朗读将课堂还给学生,还要将感受、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教学情境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加深阅读理解力、开发阅读的探究力和创造力,达到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朗读训练机会
  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朗读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少讲、少问、少分析”,在课堂中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矫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抒发情感。
  3.创新朗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对于朗读教学而言,合适的朗读教学方法是决定学生长期保持朗读兴趣与动力的关键所在。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发展特点,通过一些趣味性、个性化的设计制订较为合理的朗读教学方案,是朗读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1)创设情境,突出情感氛围。
  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浓郁的情感氛围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制订朗读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课文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并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朗读中来。例如,课文《秋天的雨》的第2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各种色彩”,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抓重点词语的办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之美。   首先,通过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印象。
  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
  品读。这个设计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秋天的美,并不容易。它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感悟,即心中的秋天;其次取决于朗读技巧的发挥,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还要使用合适的语速、语态与情感。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读:“橙红色是给果
  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摘呢!”师问:“你在读这句话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生答:“我好像看到果园里橘子、柿子挂满枝头的景象,好像听到它们争着说:‘主人,快摘我,我最大,最红,最甜。’”师追问:“那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呢?”生回答:“‘你挤我碰’‘争着’要重音读。”学生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这句话,不仅能读到秋天果园的丰硕,更能感受到秋天的美。
  (2)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分角色朗读,不仅能让整篇文章的教学更为丰满,还能讓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朗读中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与情趣主旨。
  比如,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加强朗读效果,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可以采用表演式朗读。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让四位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看,“小蜻蜓”上场了,他飞呀飞,飞累了,停在一片荷叶上,他(做动作)立在荷叶上,展开翅膀,“小蜻蜓”朗读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其他学生被他的表演式朗读深深吸引,不由得跟读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这样的表演式朗读,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重视朗读过程中的倾听与反馈。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朗读技能,更要以理解为目的。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集体读,还有小组读、同桌读、个人读、领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是文本在唇齿间绽放的花朵,也是琅琅书声在耳畔拂过的春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听读习惯的指导。在朗读开始前,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并给予一定的目标指向。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在倾听别人朗读时,可以指读,同时听一听是否读得正确;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倾听,要求他们判断朗读者的情绪、情感是否到位等。
  倾听,是对朗读进行反馈的基础。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一段朗读进行评判,并展开讨论。在讨论出一定的结果后,教师可进行范读,使学生对课文的意境、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朗读技巧有更深入的掌握。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开展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朗读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声色俱全、丰富多彩,让学生通过文字的音律美爱上语文。诚如南怀瑾先生所说:“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读,而是以课文朗读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点的把握,对语文情趣主旨的体会。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智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钱塘校区)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体现了统整的必然性。学习如带着地图旅行。文本是地图,而学习目标是既定目的地,我们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游玩地图上的学习景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适当的自由行。统整,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一、学习目标的统整——定  “旅行”攻略  一段学习如同一场旅行。学习也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订适
【教学内容】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杜甫的《绝句》组合教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读通诗句,体会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不同韵味。  2.感受古诗的景色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眼中的曼妙春色。  3.通过比较品评,体悟不同的赞颂对象呈现出的相同情感。  4.激发学生读诗、品诗的兴致,在古诗的诵读中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在这些童谣中,我度过了一个古老语言的狂欢节。童谣的种子,语言下的自由,已经埋在一个孩子心中。  ——耿占春 《回忆与话语之乡》  唤 醒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
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与竞争,许多学生转而通过考取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毕竟艺术类专业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不是很高,美术生这个群体就随着这种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作为一名高中的数学教师,很多时候看着班里的美术生绞尽脑汁也无法攻破数学题的时候,我就会反思,美术生到底需不需要学习数学,数学学科在美术中的价值是什么?它能在美术生的专业课学习中起到什么促进作用?  在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交流会上,一位来自北京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平台集课程开发与管理为一体,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运用ASP.NET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课程从创建到添加、编辑内容,再到审核、发布等系列过程的功能。重点介绍校本课程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 ASP.NET;B/S结构;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111-03    校本课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3.通过欣赏音乐与书法作品,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轻点“愁”情  1.同学们,请你们自由轻声朗读这一组诗。(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诗题,初知诗人  请根据提示猜猜诗人的名字。  提示一:他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提示二:他一生为后人留下3000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提示三: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把吉他、一支话筒、一副略显苍老的嗓音唱响了一曲澎湃的诗歌。歌者便是我—— 一个48岁的语文老师。  我与音乐,音乐与我,40余载的人生乐章缓缓在我面前进行着浅吟低唱——  第一乐章:童年田园曲  1970年,那是一个春天(农历三月三),在皖西北阜阳火车站东不远的一个村庄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我来到这个世上。彼时46岁的妈妈生了她的第六个孩子。时值春雨
语文课程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的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近年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之前对课标的一些误解,似乎让一线老师不再敢讲知识,但其实,没有任何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不依托于知识的。不少人忽略了课标对知识教学其实是有要求的,既列出了如语法修辞等知识要点,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根据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亮相,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新热点,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课程教学活动。如果说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跑道,那么课堂就是学生素养在这条跑道上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而要撬动这“最后一公里”的变革,亟待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革新。在目前的课堂质量评